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及艺术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应当深化对于艺术特质的理解,以及艺术与准艺术、非艺术的区别,同时又应十分重视其间的相互交融与动态演进。作为准艺术,在当代艺术发展及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各种艺术范畴或类型,既要重视其多样化发展,同时又要坚持在遵循艺术特质与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的创新,失去对于艺术特质及其规律的遵循,则会走向艺术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技术"是对"后现代"一词的借用.后技术时代与技术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实现方式较为不同.对于技术的谨慎态度、技术使用的大众化、技术的非线性状态、复制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均是后技术时代的基本特点.在后技术时代,艺术作品永恒性的消逝、大众对于艺术的非线性参与意识和非线性接受方式、艺术的泛娱乐化的倾向和个人情调式的呈现、艺术对于时尚的强力渗透、艺术对于经济的选择以及对于思考的放弃、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艺术的虚拟化和幻象风格成为后技术时代艺术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赵奎英 《学术研究》2022,(3):158-167+178
艺术参与是当代参与艺术的最重要功能,但它并不局限于特定意义上的参与艺术。参与艺术的参与主要是社会参与,但广义的艺术参与不仅可以参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而且可以参与人的精神心理,参与自然环境,也可以从整体关系上参与赞助天地万物的生成化育,促进一种“宇宙生态共同体”的建立。如果艺术参与有助于宇宙生态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从而更加自觉地具有生态人文精神,奉行生态伦理原则,主张并践行与其他人类和非人类存在者的和谐共生,艺术参与也就发挥了塑造生态公民的作用。后/疫情时代的艺术需要发挥这样的参与功能。艺术参与和生态公民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应当立足当下现实问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鉴社会学视域下的艺术界"惯例"概念,反思了我们一般习以惯之的艺术观念的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惯例,艺术观念的确立不是艺术家或批评家个人的成果,而是艺术界各行动者彼此协商而又相互妥协的产物。而艺术观念一旦确立,它又会加入到艺术界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作为惯例机制起着规范和筛选的作用。对于"存在着艺术与非艺术之分"等这类传统艺术观念而言,其作用甚至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介接触惯习所形成的不同公众群体间相互分疏的艺术鉴赏状况。这就需要呼唤艺术公赏力的正常运行,后者是一种跨越当今艺术分赏格局而实现艺术家与公众及公共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对话的整体驱动力。研究艺术分赏的艺术美学后果,可见出戏剧性与真实性、类型性与典型性、平面性与深度性、身体性与心灵性等美学原则的相互冲突和交融格局。当前公民应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艺术学界应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早期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现代艺术的思考。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时代,艺术已不再是对对象的表象,也不是主体内在本质的表现。而是一种功能化符号体系制约下的消费行为,现代艺术是一种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的思考,虽然深刻,但陷入到一种符号学的单向度阅读中。  相似文献   

8.
微电影是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介相遇而开启的新的电影可能世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微电影兴起的媒介技术基础;在网络媒介技术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以及“微文化”生活方式,又进而构筑了微电影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以网络媒介为生长基础,微电影在创作、生产、传播、审美欣赏、艺术时空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开始突破传统电影工业模式的限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一系列新特性,不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0):138-146
新中国初期,音乐、绘画、电影、戏曲、舞蹈等各大艺术门类中都出现了关于"中/西""古/今"问题的论争,这些概念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出了多义性、矛盾性及自我否定性等诸多特征,但根本指向都是在"古""西"两种艺术体系之外,继续强化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时期形成的"人民文艺"的美学道路。通过对"西""古"美学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政府希望在艺术领域实现对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精英意识及其审美取向的改造,完成新中国艺术的阶层跨越,最终确立"人民文艺"的主体性地位。虽然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面对今日现代艺术观被质疑、大众文化兴起及传统文化复兴等多重文化转向时,新中国初期艺术在"人民文化主体"建构实践中所闪现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启示,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典是后天的 ,它先于其被确认的标准而存在 ;经典是累积的 ,文化变迁对新经典的确认建立在与已有经典并存的基础上 ;经典是统一的 ,尽管文化的不断变迁会产生风貌各异的经典 ,但文化精神的一脉相传却使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以此为基础来讨论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问题 ,可以见出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对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危及到经典艺术的生存 ;但是 ,人们对经典艺术的追求仍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适应文化变迁需要的新的经典确认原则正在形成 ,信息技术的内容革命则将为经典艺术提供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 ,混杂于艺术与商业角逐背景中的电影文化显露出某种无主见的状态。但艺术表现依旧有动人因素 ,包括人性关怀显露、情感表现加强、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的艺术精神 ,和偏重平民的姿态、英雄主义复归、怀旧感伤趋向显著等文化现状都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后危机时代不是对危机已经过去的断言,而是指危机缓和后,世界经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看,分析后危机时代,必须分析后工业社会。从大尺度来看,当今世界处于商品经济历史区间,但从小尺度来看,该区间同时又有新变化,即以1970年代为界,历史进入一个后工业社会时代。在该时代,商品=意义性+符号化,财富=流动性+资本化,美元=媒介性+霸权化,构成后工业社会时代的核心结构。该结构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格局,即以国际对冲和套利资本为支点,全球资源资产与美元之间构成一个跷跷板关系,其中,美元是按钮,美元升值与否决定着该跷跷板的变动方向,所以如此,源于美元本身也有一个跷跷板结构,具有自我循环机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通过对科学技术、科技理性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提出了艺术与社会物质基础一般发展不平衡理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艺术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独特的历史过程,虽然时而处于不发达阶段,时而又处于发达阶段,但艺术永远不会停止其脚步,它不断地对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进行反映.艺术通过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引导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广告的花样翻新向传统的文艺美学提出了挑战,新的媒介逻辑和广告策略,催生新的主体立场、文化现实,期待新的理论阐释。广告与艺术交融,商品与审美合流,是摧毁高雅与通俗、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一种强大力量。顺应传媒时代文化生产的规律,广告吸纳文学、艺术的特质,成为一种泛文学、泛艺术的样式。  相似文献   

15.
列维 -斯特劳斯通过把艺术与科学、神话对立起来界定艺术的范畴。艺术位于科学知识和神话或巫术思想之间。艺术是一种缩小了的模式 ,它意味着艺术相对于真实事物的不忠实性。艺术认知相对于智性的认知是一种颠倒了的过程。艺术作品的缩小模式是人工制作的 ,它涉及到作品的制作方式、构成方法等方面。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社会的构成及文化的层面之间具有潜在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关于艺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思考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6.
女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体系,在这种独特的文字符号体系中还隐含了各种图腾崇拜的迹象,其中颇为突出的便是鸟图腾崇拜.女书字符中的抽象之"鸟"与现实图形中的具象之"鸟"构成女书文化特有的视觉艺术形态,显现出一种独有的鸟图腾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明显。文化是形成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表达和建构了群体的文化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中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等文化形式在塑造群体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艺术和审美为基础的审美认同是地方性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群体成员在生产带有明显身份特征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群体的审美经验是实现审美认同的基础,艺术生产和审美实践只有真实地表达该群体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起到表征该群体文化认同的作用,也才能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舞台上发出本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从全局审视所有的艺术品——艺术家或非艺术家创造的用于审美需要的物质文化实体产品——的时候,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即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而有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或者说,前一种艺术品具有固定的先后解读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时间顺序、遵从艺术品的构成秩序方可解读,如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而后一种艺术品则以纯粹的静态形式被直观,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成秩序和解读秩序将艺术品划分为动的艺术和静的艺术两大类,标准清晰,更易被一般艺术接受者所掌握,而且这一标准也能够揭示各种艺术品的本体特征,涵盖力、统摄性强,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构建新的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主义艺术中,为了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艺术家无所顾忌地以非理性方式肢解自然并使人非人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现代艺术家加强了对形式的艺术探索.于是,形式语言堂而皇之地成为时代艺术的特征.形式语言不再处于旧有的反衬地位并逐渐摆脱依附的共存关系后,就改变了艺术审视的主体,使美学理论与思维得到重构,并且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丰富了美的内涵,使艺术创造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和创造.  相似文献   

20.
浅谈悬疑电影中细节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以活动的画面形象作为基本手段,而细节描写是构成电影画面形象的重要,它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尤其在悬疑电影中,细节的呈现,是造成悬疑电影能否有"悬疑"的关键之一。本文以国外优秀的悬念电影为例,阐述细节在悬念电影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