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再到现在的智能财务,我们可以从这一发展过程中看到会计工具从原始到智能,会计工作从繁复到简便,会计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存在功能欠缺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助国家推出的产教融合政策,按照市场中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数智化时代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改变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其中,数智化时代需要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形势、推动产业转型、明确行业变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加上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结合数智化背景和“1+X”证书制度,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融合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现状,提出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策略,旨在全面加强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后续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人员从复杂而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基本核算”转变为“智能管理”,须培养出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决策能力的智财型会计人才。人工智能时代,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育上存在转型困难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制定智财化会计人才能力标准,重定智财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智财化会计课程体系,重建智财化会计实训基地,以应对会计智财化转型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对会计智财化转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会计专业课程是我国高校现有学科体系中较为成熟的一门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尽快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使会计专业人才毕业不失业,快速适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实现企业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目标,这是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阶段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应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进行人才培养,以"项目化过程"为教学实施手段对现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改革,使会计专业学生成为熟练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与必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合格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计职业领域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新文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题,从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才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跨学科综合素质、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才培养在教育模式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等方面的挑战等层面,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6.
祝瑾 《科学咨询》2023,(10):184-187
在数智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当做到新旧衔接。高职院校要引入新技术、新内涵培养新人才。会计专业应当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具备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并能从事财务核算和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的新型数智化财务人才。基于此,笔者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开展了线下访谈、问卷调查,并结合Python和爬虫技术对会计人才的主要专业能力进行了分析,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机制、教师团队建设、实践体系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随着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变革进入高速发展期,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鉴于此,国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智能教育,教育部提出要采取智能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新商科人才,会计专业也随之变更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但是,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如何进行“人工智能+教育赋能”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一个难题。文章着力分析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智能信息化建设路径,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大数据会计专业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为例,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教学手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学平台以及数智化教学模式等,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智能型新商科人才。  相似文献   

8.
由于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导致很多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岗位操作技能不强,必须改变目前的课程体系。本文提出创建"依岗定教"会计教学课程体系,旨在实现教学要求与专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赋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方式:以促进会计专业建设为目标,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以培养新型实用会计人才为依托,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导向,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按照"订单式"培养会计专业人员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下“大智移云”技术迅猛发展,在国家“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文章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大数据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根据企业经营分析需求和岗位工作流程,设计五大项目任务,创新“三云平台”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符合“双高”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培养以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为培养目标、打造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真正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与此相应的,高职会计学课程应调整教学重点,重构课程体系;采用"学训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会计学本科专业为例,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指导思想下,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改革会计课程设置,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思路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对湖南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湖南及广东沿海部分企业财会部门以及我院部分会计专业历届毕业生展开调研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模式,以期为今后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课程体系需要改革,传统习惯影响导致教育方法落后等,都严重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发展。因此,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就从高职会计专业的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教学阶段来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开设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确定本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力争避免与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这是培养有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和建成特色专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各中小企业对会计岗位人才素质需求、以及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改革;提出了在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理念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改进,为指导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的时代,社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基于能力提高的实践课程教育,这种教育思想使得广大的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立足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变长久以来的会计专业学科本位偏重过度现象,使高职会计教育可以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本文立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能力导向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而由此延伸出的协同育人使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对接。文章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校企合作下高职会计专业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其次阐述高职会计专业协同育人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协同育人的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优化会计专业协同育人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会计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变化,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信息能力。文章运用Python技术,抓取招聘网站上各种会计及其拓展岗位的招聘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数智时代会计人才能力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并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数智时代会计人才能力缺口,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