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日两国近代史册上,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都是很重要的篇章。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两国都想通过对外开放达到富国强兵,来解决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矛盾。然而,中日两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试就十九世纪中日两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差异,作一点比较和分析。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战舰大炮,先后打开了两国的门户,“闭关锁国”的时代从此一去不返。中日两国已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放,如何通过向西方学习而救亡图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是中日两国近…  相似文献   

2.
17、18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率先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形式,并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的两种政权模式。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政权形式,比较其间的差异,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英、美两国同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建立的是议会君主制政体,美国建立的是总统共和制政体。不同政体的建立,与两国政权形成的历史过程各具特色有密切关系。美国的议会君主制政体是在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确立的,是阶级妥协的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以说明日本在近代能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国未能踏上近代化的轨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日本于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明治天皇政府后,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对外贸易上,大力开展输出贸易,以加强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工业。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通商约定,随后两国的自由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依田憙家在1985年2月14日上海历史学会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就日中两国的近代化问题作了比较。为飨读者,兹将依田教授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依田教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和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速度为何相差很大?要说明日中两国近代化的差异,首先必须了解欧洲和日本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在欧洲封建制末期,国王的权力被强化,使割据统治的诸侯实行宫廷贵族化,由此产生了称为绝对主义的强权统一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阎德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在统一后的中国一国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如何正确处理一国范围内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  相似文献   

7.
(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两国国力强弱的总比较。重要的两国战争,往往决定着两国的命运与前途。中日甲午战争,正是决定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的命运与前途的一次战争。打败了的中国,便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深渊,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几代人民吃足了苦头。打胜了的日本,便一跃而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称  相似文献   

8.
中日交往应以史为鉴──对战后中日交往因歪曲抗战引发的几次波折的思考廖立勇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文字记载的交往史至迟可上溯到两汉时期。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友好相处始终是中日两国人民交往的主流。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这也是从中日两国两千年关...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发现聂运麟20世纪初叶,自由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列宁依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思想的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上任伊始,便决定访问中国,展开了“破冰之旅”,结束了中日之间自2001年小泉上台由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对立和矛盾,此后“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推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使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上述氛围推动下,两国的经贸也不断取得突破,中日贸易超过美日贸易,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以区域合作为纽带、以友好城市发展为拉动,两国的地方交流也出现蓬勃发展势头。尤其是我们的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深化,使两国在东北地区的各种合作不断增加,学术、经济和企业界甚至发出了打造“中日大东北经济圈”的热切呼声。从中日经贸互动和地方国际合作背景来看,随着两国在东北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日构筑“东北经济圈”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江启疆一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就中国而言,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理论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基于和平统一祖国...  相似文献   

12.
浅论中日早期近代化运动成败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东亚,中日两国都陷入了深深的民族危机之中。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中日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他们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抗御外侮的途径,从而开始了充满痛苦然而却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近代化进程。日本的近代化运动始于“开国”前后的幕藩改革运动。三十、四十年代在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威胁时,日本各藩国统治者即着手从事军事方面的改革和奖励西学。开国后的五十年代,幕府进行了安政改革,水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反应之比较武安隆,赵德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日两国都面临汤因比所说的“西方问题”。不言而喻,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成为中日两国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证明,中日两国刘西方文化的不同反应,也成为日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重要动因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4.
一、日本的企业系列化及其特点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走了一条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从一个落后国跃居世界经济最强国之列。日本式的资本主义模式是在吸收欧美资本主义经验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点加以创新而形成的。由于中日文化背景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日本的成功经验尤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史斌 《兰州学刊》2010,(7):221-224
甲午战争对于东亚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两国的战略格局和外交态势在战前战后发生了较大改变。作为两国争端与交涉的组成部分,中日电信之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对于中日战略地位的影响,也见证了甲午前后中国对日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西学与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挑起鸦片战争;1853年,又以武力迫使日本“开国”。当时,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从民族性质来说,属于封建民族与资本主义民族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被侵略一方只有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民族,才能克服民族危机;否则,就势必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走上了第一条道路,中国则陷入第二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彼得一世(682-1725年在位)和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是俄中两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两人在位时间比较接近,几乎处于同一时代,即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代。两人都好学务实,不尚空谈;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两人都为推动本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彼得一世通过改革初步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拉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康熙皇帝则基本上完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由于中俄两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两人对当时两国内外形势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随着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经历了四次战略调整,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战略调整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经济大危机期间及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或快或慢地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但是,由于过渡的性质不同,这些国家逐渐分为两个集团。美、法等国的过渡是在保存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限制垄断资本的极端恶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农群众处境,走福利国家的道路。我称之为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①。德、日、意等国的过渡是实行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亦即法西斯专政。1935年8月20日共产国际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报告通过的决议称之为“最反动的、最含民族侵略思想的、最抱帝国主义野心的财政〔应为金融〕资本家的公开的、恐怖的专政。”  相似文献   

19.
李晓彬 《兰州学刊》2009,(12):225-226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近代两国的历史传统、面临外强侵略的民族危机感导致的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传播,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壮大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进化论对于日本,重点是日本对于中国理解和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日关系史上 ,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使近代以来两国之间的不平等、敌对关系 ,走向平等、和平友好的道路。因而 ,这个在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确实很值得我们认真地进行研究。回顾中日双方为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而作的努力 ,对两国的民间交往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所起的作用给与正确的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民间交往的历史背景  从中国方面来看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战略 ,几乎就是向苏联一边倒的 ,是以意识形态上的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就日本方面而言 ,应该说 ,在旧金山和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