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卡通动物形象是有“历史”的 ,即它们在由怪诞、刺激而轻松的故事情节构成的过程中展示其情感、性格 ,并体现某种普遍抽象的观念 ,实现着人们现实中的愿望 ;动物卡通形象在形象设计上具有双重变形性 ,形成视觉直观的张力。这种变形具有创造的自由与愉悦 ,不同于原始图像给人带来的神秘性。这些从内到外的方面 ,构成卡通动物形象的审美因素。卡通动物形象具有娱乐功能 ,其喜剧性是平面的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与英语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借助动物的形象来表达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含义。值得琢磨和推敲的是,这些动物的形象已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同一种动物的形象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会表达相似、相异、甚至截然不同的引申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的相同概念也可能借助不同的动物形象来阐述。所以要明确成语中所借用的动物形象的真正内涵,必须要有非常敏感的文化意识。本文通过对汉英成语中带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形象的分析,进行分类、对比,同时提出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艾布拉姆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论家,国内学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对其著作进行了译介,他的批评理论尤其是文艺理论“四要素”——“宇宙”、“受众”、“作品”、“艺术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遗憾的是,陈晓明先生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美国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一文,对艾氏的身份定位、批评理论等关键性论述,还存在着不少可商榷的地方.因此,厘清艾氏的“身份”定位以及其批评理论之旨趣等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能够加深对艾氏批评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界进一步开展艾氏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远古“龙”的起源,除了原始宗教与巫术的原因外,还与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方工艺美术早期的代表,我国奴隶制时代的青铜器在造型中有不少鸟与兽形象的运用。它们形制各异、造型生动严肃,呈现一派美术格调上的崇高、肃杀气势。动物形象的造形依据直接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理解,而表现形体和结构,且又是具象写实与幻想变形的同时运用;处理方法则游艺于线条与章法的节奏和谐之中。可以说是造形与装饰结合,实用为理念服务,在艺术境界中它写照现实动物形象,而又超越其形象之外,对应强烈的感情色  相似文献   

6.
文章归纳了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传说故事里动物形象的四个主要特征,分析并阐述了三类动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说明塑造动物形象可以突现人类言行,传达作者思想感情,进而强化作品的戏剧性,深化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一、由几种动物看英汉语言文化异同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朋友,动物深深地融入了语言文化中。各种时代背景下,以动物习语、成语、俗语生动形象地充实着词汇库。人们对不同的动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而对于同一种动物,每种文化又有自己的理解。1.Dog———狗Dog在英语文化中是“人之良友”(man’sbestfriend),善良而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它们帮助人类看门或打猎,是人类的伴侣和宠物,因此这dog不仅能挽回面子,找回自尊,还扬眉吐气,与人类平起平坐,足见对狗的感情有多深。所以英语中以狗设喻常含褒义,如aluckydog(幸运儿),agaydog(快…  相似文献   

8.
<正>藏族早在古史时代,依赖自然的恩赐生存与发展,其中羊是他们最先结识,食用和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其生命延续.部族发展,民族强大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创造了夺目辉煌的民俗文化.新石器时代昌都卡若遗址发掘的动物骨骼中, 就留存着原羊,青羊.戳羊的骨头.拉在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骨骸中,保存有许多羊的形貌.西藏林芝、双湖、申扎、山南、日土的墓葬和岩画中.有许多羊型纹饰和完整羊类形象.这些古文化遗存说明,藏族先民与羊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们曾经视羊为神而膜拜敬仰,将其视为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寄托藏族先祖的希冀与渴望,刻录着藏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辛酸与愁苦.因此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中羊的分析.可以透视藏族民俗、历  相似文献   

9.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商代考古发现的牛状遗物,主要有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等,其中大多数出土于墓葬中。这些器物上的牛形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牛形器物;第二类为牛首装饰或牛首纹饰;第三类为牛面具。牛状遗物上表现的牛类形象为水牛,没有黄牛。殷商时期崇拜野生的、未训化的动物,而水牛正是未被训化的动物,多见于陶器、玉石器和青铜器上。牛形象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也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原始时代后期是一个以丑为美、美丑混淆的时代,许多丑恶怪诞的动物形象被形式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纹饰。丑恶怪诞的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与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有关。这些形象具有威慑侵犯的护佑意义,也是炫耀暴力与武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这些形象也显示出人类童年那种天真、拙朴的创造智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特征之一。人类凭藉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古人曾想象着嫦娥奔月、龙宫探宝,今天都被科学所证明与实现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浮假说就是从想象开始的。科学与艺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科学想象是在抽象领域中进行的推理,艺术想象是在形象领域中进行的表现。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显示着神奇时威力,它犹如一块大磁铁,吸附着大量的生活碎片,凝聚起艺术的整体,它能使生活进行重新分解或组合,使之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6):229-235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崛起的中国亟待塑造和传播大国国家形象。音乐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承载意义。音乐承载着国家的思维与创新的最高水平,承载着国家的开放与融合的特性品质,承载着国家的实力与活力的强弱消长。我们理应破除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对音乐承载力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的战略设计,着力构筑和重塑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音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史小华 《兰州学刊》2012,(7):210-212
被喻为日本"文坛仙人"的井伏鳟二是一位善于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偏爱以小动物来点缀自己文本思想的文学家。井伏早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丰富的动物意象融合于作品之中,在其笔端之下,山椒鱼、大雁、鲤鱼等动物群演绎着一幅幅类似与人类社会的动态结构图,这些生活在人类世界的小精灵大多是极富灵性,却又命运多舛,共同构筑了独特的井伏式的文学世界,堪称为井伏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志。文章试图通过隐喻式动物意象的解析,探讨井伏早期文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以其非人类他者形象塑造的手法,在同为反文学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在相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文艺美学追求和理想倾向的差异性。在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人文诉求方面,二战后出版的《纳尼亚传奇》借助能言动物的主体形象,更加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在动物与人类形象的巧妙转换之间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审美观念;相比之下,出版较晚的《哈利.波特》,其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生态意识的局限性以及对他者生命形式存在价值的贬损。  相似文献   

17.
张洪兴 《船山学刊》2010,(1):102-104
《庄子》书中,有各类形象约300个,形成了五大人物形象体系,即道家人物形象体系、儒家人物形象体系、百工技人形象体系、君臣形象体系、动物植物等自然界形象体系。这些形象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概念化、"复沓"性等特征,并形成了以自然为美、以虚静为美、以大为美、以奇为美、以丑为美等审美原则,极大地张扬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8.
“动物化形”是文学动物叙事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纵观中西方文学史,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动物化形”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异化成动物形象的故事情节。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还是西方文学作品《变形计》,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化形”现象越来越普遍。“动物化形”表现为人的行为活动及其造成的后果反过来转化成了统治人或是与人自身敌对的力量,与此相关的结果还有人从社会的主体变成了被动的客体等。而“动物化形”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的分裂。中西文学的“动物化形”叙事都以荒诞怪异的艺术表现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描绘,深刻揭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底层人们所遭受的心灵和精神的严重摧残。中国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人与动物的统一性,人形与动物形可以相互转化并达成和谐圆满的结局;而西方文学中,一旦化形,则不可逆转,人与动物之间形成对立、对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澳洲土著民族虹蛇图腾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澳洲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土著民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代表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风采和魅力.虹蛇是土著人的图腾,被土著人当作保护神、造物主、上帝来崇拜.虹蛇在土著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常在绘画中看到的澳洲土著人虹蛇图腾的形象是一个长着袋鼠头、鳄鱼牙、鱼尾巴、羽毛状耳朵、长穗般身躯的古怪动物.但实际上,各地土著部落有许多关于虹蛇的神话传说,而且各地虹蛇的名字、长相、特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动物小说是反映自然的,不仅反映我们的生态环境,更主要的还反映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动物小说中的哲学是“宇宙的哲学”,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种群的宏观认识。动物小说的审美准则也是审美活动中更复杂、更高级的一种审美准则。在沈石溪的《北猿》中,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动物故事更广博更永恒的东西:看到了生命的原始意义、生存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生命中可贵的价值标准取向和生活抉择中条件与方向的关系等许多多维的主题意蕴。这一宏阔的文化视野使“白莎”这一动物形象在更高的意义上获得了永恒,使《牝狼》在一般的动物故事之外包孕了更深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