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贽和王船山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但是王船山对李贽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好话。王船山与李贽思想异同之点在哪里,下面略加论述,并探索其所以存在分歧之原因。李贽一生极力反对道学,大声疾呼,“发道学之隐情。”(袁中道《李温陵传》)他鉴于道学家言必称圣人,因而他对六经、语、孟持否定态度,企图以此摧毁道学基础。他说:“六经、语、孟,……大半非圣人之言,纵出圣人。  相似文献   

2.
研究王船山的尚志观,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造就四有新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一、对“志”的理论概括王船山从不同角度对“志”作了理论界定。“志是大纲趣向的主宰”(《船山全书》第六册925页,以下几引此书只注册页)。这是王船山从志与意的关系上,给“志”下的定义,说明志是人们的思想趋向,是人们对当时被认定为合理的某种社会事业的撞憬和追求,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即“心之所期为者”。船山认为,志与意是有区别的。一是产生不同。“意者,乍随物感而起也。志着,事所自立”。…  相似文献   

3.
<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般是清楚的。可是,当联系到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概念,来进一步说明这一实质和核心时,则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本文试图结合西方哲学史的资料,主要是黑格尔的有关论述以及列宁对它的批判改造,提出一点粗浅的意见。(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论述辩证法的实质时写道:“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是辩证法的实质……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7页。以下引此书时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4.
关于辩证矛盾和实证矛盾的关系问题,目前理论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本文谈些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 列宁反复研读黑格尔后写道:“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并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哲学笔记》第278、407页)这是对辩证矛盾最经典最权威的表述,被人们反复引  相似文献   

5.
<正> 略人所详,详人所略,是蔡尚思先生所撰《王船山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色,在人们把视野集注于王船山批判程朱理学时,作者却以翔实的资料,说明船山对程朱理学的核心命题“理一分殊”仍有所眷恋;在人们汲汲于发掘船山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时,作者却认为“王船山提出绝对君权论” (《王船山思想体系》第20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数。);在人们盛赞船山的进化史观时,作者却认为船山主要是“主张退化史观与赞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哲学,一向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做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哲学,虽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本意仍在于人生,即欲求得一个理想的人格。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极为深奥幽深的境界,他称之为圣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亦是圣人,不过,儒道两家对圣人的阐释却相去甚远。儒家彪炳的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语),荀子解说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把圣人视为人类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老子所追求的圣人品格是“尊天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解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自然无为的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所以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道,即圣人之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人是天道自然的产物,应当服从于道,故道的本性怎样,人的本性亦该怎样。可是,普通人为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故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老子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对应的用心,就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不容怀疑的最高标准,即“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圣人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7.
《论语·八佾》第五章 :“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无也。”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2 4页 )训为 :“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 ,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又引杨树达《论语疏证》 :“夷狄还有贤明之君 ,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认为“说亦可通”。但在特定语言环境中 ,言语形式所传达的内容是惟一的 ,不能有两可的意义。如果换一个角度 ,依据文言语法及其语境 ,问题似可迎刃而解。笔者不揣浅陋 ,以就正于方家。杨树达先生的训释源于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 6 2页 )引程子之说 ,但《论语》各篇多有…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概念和虚词关系问题,在目前的逻辑学著作里,有不同的说法: 1·所有的虚词都不表达概念。(陈宗明《现代汉语逻辑初探》第36页) 2·“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普通逻辑》1984年版第18页) 3·“有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21页) 4·“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可以利用名词化的方法用作概念的名称……”。(杭州大学等院校编:《逻辑学》第44页)  相似文献   

10.
《辞源》第二册第1526页“东牀(床)”条,在引用唐代刘长卿诗句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的句子之后云:“参见‘坦腹(一)’。”但翻开第一册第598页“坦腹”条,其第一词义却无“东床”之语。原来此条在引《世说新语·雅量》时遗漏了几个字:“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坦腹卧如不闻。”后一句应是“堆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脱漏了“在东床上”四个字,即与“参见‘坦腹(一)’”之句有隔碍,使人未明所以。又《辞源》第三册第2225页“矜持”条所引《世说新语·雅量》同一例句,亦脱漏了“在东床上”四个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行政思想试探——严以治吏 宽以养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浩 《船山学刊》2000,(4):16-19
王船山对我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的建设和改造,发表了不少卓越的见解。本文只拟对他关于治吏治民方面的论述试作粗浅的探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应当如何治吏?如何治民?这是历代君主在行政过程中必须处理的两个重点问题。《左传》记载郑国子大叔攻杀“萑付之盗”时,言及孔子曾经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1)自是以后,“宽猛相济”原则,便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民信条。司马光更誉之为“不易之常道”(2)。到了明末清初,针对这一信条,王船山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第一,他…  相似文献   

13.
<正>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船山,政治伦理思想丰富而又精深,其中关于治理国家必须德法结合的思想,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仍不失其重要价值。 1 王船山反复强调德法并重。他说:“且夫国家之政,虽填委充积,其实数大端而已:铨选者,治乱之司也;兵戎者,存亡之纽也;钱谷者,国计之本也;贼役者,生民之命也;礼制者,人神之纪也;刑名者,威福之权也。大者举其要,小者综其详,而莫不系于宗社生民纲纪风俗之大。其纤微曲折,皆淳浇仁暴之机也。”这就是说“礼制”和“刑名”同“兵戎”、“铨选”、“钱谷”、“赋  相似文献   

14.
<正> 《衡阳师专学报)经上级批准,今年起向全国公开发行。该刊辟有“王船山研究”、“湘南人物风俗”等专栏,今年第1期(总第27期)刊有张岱年、萧萐父先生给该刊的亲笔题词,并发表了《寒梅春在野圹边——序陆复初同志<王船山学案>》(萧萐父)、《从王船山到毛泽东》(彭大成)、(论王夫之的生死观》(王泽应)、《王船山与老子“自然无为”政治观》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美学研究者的论著中,对劳动与美的关系有过不少的论述,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但也有一些论点很难令人赞同。施昌东同志在所著《“美”的探索》一书中,一再地论证说:“美起源于劳动”(第73页);“美首先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第63页);“‘美’是劳动的产物”(第75页);并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第63页)。然而,细推所论,感到无论是在论据还是论证上,都颇值得商榷。特略举数例,向美学界和施昌东同志求  相似文献   

16.
郭老著的《甲骨文字研究》,初版于1981年发行;他在解放后又修订出版了两次,对于原著认为不够稳妥之处,有的成篇(八篇)删除,有的加注眉批。在科学出版社1962年的最后一版中,仍有一处未加眉批,值得研究。第313页的小注云:“《律历志》引刘歆语云:‘寿王历迺太史官殷历也’。”第310页云:“主张《殷历》之张寿王与刘歆实为生死对头。”又,第314页云:“《太初历》与《殷历》争持  相似文献   

17.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谋攻》篇谋攻思想的核心。既要“屈人之兵”,为什么“不战”;既“不战”,又如何“屈人之兵”?有人说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对战争问题的唯心论表现”(1977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孙子今译》第26、27页)。本文对此谈一点看法。“谋攻”,用智谋攻打什么?《谋攻》篇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  相似文献   

18.
<正> 王船山作为一代哲人和学者,对文化问题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从王船山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对文化学派的取舍和对文化发展的构想来探讨其文化思想。一、“道统”与“治统”王船山对文化功能的认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在理想人格的培养。《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也包括其他一些人,但为数不多)的对话录,其间的谈话可以说大都是围绕着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展开的。这个按照孔子人格理想所应成为的人,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各有那些品质特征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孔子人格理想的模式问题。 首先,是所谓“圣人”。“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说他看不到圣人,能看到君子就心满意足了。可见,圣人是他所理想的人格,这种人在人格分层上比君子高,他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因而是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客观真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局。列宁说:“认为我们的痞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9页)。最近几年,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物质和客观真理互为形式互为内容”;“客观真理”“构成高度统一又无限多样的自然界”。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 “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这种说法,搞乱了真理存在的范围和形态。客观真理也好,主观真理也好,研究二者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真理,它是什么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8页)思格斯说:“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25页)。列宁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34页)。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是指人的“思维的真理”。它是人“认识的产物”,思维“提供”出来的,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离开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真理。人是通过头脑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