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初遇常州》是外文出版社"中国城记"系列丛书(英文版)中的一本,作者美国人阿丽娜·托马斯在中国工作、游历、生活多年。文章从旅游凝视视角入手,通过细读文本,从游客凝视、当地人凝视、游客间凝视、专家凝视和隐形凝视五个方面分析作者对常州的书写,以把握外籍人士眼中的常州城市形象,进而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与女性有关的诗篇中,"女子善怀"是个普遍的形象。通过对《诗经》中这些文本的细致考察,分析了女子善怀的内涵,指出了女子善怀的对象,分类列举了女子善怀的表现内容,探讨了女子善怀的原因以及它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内敛抒情范式形成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影《嘉年华》以女童性侵案为视点,将几位女性的命运融入其中,描绘了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嘉年华》中三位女主人公小米、小文、新新为对象,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切入,具体分析当下男权社会女性被无意识"凝视"的关系,以及女性如何在被"凝视"的关系中构建"自我"。该电影显示了导演的匠心,这为女性主义电影与电影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凝视是一种携带着欲望与权力投射的观看方式,反凝视或曰对抗性凝视,是来自于客体的他者的注视。对残雪的《五香街》进行文本细读,可以读解出小说蕴涵的多重凝视,包括男性凝视、女性凝视、隐含作者/潜在读者的凝视,这些目光将对象“他者”化,并企图对“他者”身体进行规训,也饱含对“他者”身体的欲望。借助凝视理论来阐释《五香街》的反讽叙事策略及表达的主旨意蕴,可以深化对残雪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北大藏秦简牍中《教女》一文,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讲"善女子之方",即已出嫁女子在夫家之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后一部分讲"不善女子之方",列举了不善女子的种种劣行,以为善女子必须避免之借鉴。此文是秦人专论女教的文献,比东汉班昭之《女诫》要早300余年,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两性关系史与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出土文献。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由性别不平等所构造的世界中,"凝视"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身体通常成为男性凝视捕捉的欲望对象。在达斡尔族女作家孟晖的长篇历史小说《盂兰变》中,作者以女性的视角试图掌控并进而解构"凝视"的权力,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解那些建构在性别差异基础之上的严格且不容僭越的二元对立。女性作者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写作的智慧、力量及前景,在不断跨越边界的、不断自我质疑的过程中实现一次次地超越。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凸显着帝国站在东方主义立场上对华人的"凝视",通过带有巨大权力意味的凝视,被凝视者被塑造成了他者。该文结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探讨严歌苓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女性化,甚至是妖魔化书写进行的逆写。小说中的妓女扶桑在凝视下保持着一贯的笑脸,这笑脸构成的"反凝视"影射出美国白人对华裔移民粗暴的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以及被扶桑神秘的东方色彩迷恋一生的白人克里斯对种族问题的良心叩问。围绕着妓女扶桑的爱与婚姻,严歌苓的小说打破了西方意欲凸显自身强大而东方弱小构建起来的东方主义话语,赋予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华人以言说的机会,并且书写着真正意义上的东方。  相似文献   

8.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的一篇早期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漫游小说"性质的作品。笔者拟用"凝视"理论,阐释小说人物之间复杂的凝视关系及其有趣的凝视游戏。这一凝视游戏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身份悄然发生转换。黛茜在这场凝视游戏中有效地进行对抗性凝视,由凝视客体转而成为凝视主体,温特伯恩及欧洲文化则成为凝视客体,形成另一种"他者的景观"。亨利.詹姆斯在这一凝视游戏中完成了美国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梅泰和 《老友》2008,(7):4-7
我们的摄影要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让全人类都知道,江西的生态环境无限美;人人都有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摘自《叶学龄谈生态摄影》1997年9月,北京展览馆,"辉煌五年成就展"江西厅。江泽民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幅摄影图片《百鸟朝阳》前凝视许久,赞赏地说:"这不是鄱阳湖的候鸟么?保护得真好呵!"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性依然是被凝视的他者,像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的女性诗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普拉斯以写诗的方式揭露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她的自白诗《隐喻》以怀孕女性自我物化为描写对象,讽刺了男权社会中规训女性的传统观念。以凝视理论为基础,阐释普拉斯的自白诗《隐喻》,有助于分析普拉斯在凝视下从自我物化、自我分裂到自我觉醒勇敢反抗凝视这一过程。普拉斯旨在呼吁社会正视女性,激励广大女性勇敢追梦,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1.
以福柯关于凝视的权力机制的论述为理论出发点,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认为爱米丽和杰弗逊镇民对凝视权力的争夺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并对小说中存在的三种凝视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1):32-33
美国体操队华裔教练将获"移民精神奖"美国侨报网等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女子体操队的华裔教练乔良在伦敦奥运会上帮助美国队夺得女子体操全能金牌,改写了历史。据《得梅因纪事报》报道,爱荷华首府得梅因市将在11月10日召开"移民企业家峰会",授予这位传奇教练"移民精神奖"  相似文献   

13.
姚名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著作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文化小史》等10余种。姚名达学行事迹中如曾为北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订补《章实斋先生年谱》之得失、创办女子书店之宗旨、为"三民主义历史学者"等,是学者较少评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安吉拉·卡特聚焦"凝视"的政治之维,通过对凝视理论的合理性吸取、创新性迁移与描述性发掘,对父权文化语境中的多元性"凝视"进行了叙事演绎与形象诠释,再现了视觉场域的主体与客体在目光、肉体、思想、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博弈。卡特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且极具震撼冲击力的"凝视"主要有窥淫性凝视、镜像性凝视、规训性凝视。在父权文化的重围高压下,女性从敛眉遭视到张眉自视直至扬眉还眼,这既是西方女性主义形象斗争史的"三级跳",也是卡特"还眼"政治的三部曲。卡特在凝视与反凝视、监控与反监控、惩治与反惩治的较量中勇敢地彰显女性主义趋强的政治色彩,使其女性主义文本的政治意义达到罕见的高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5.
《小山词》书写女性形象,除了晏几道因个人性格、人生际遇等带来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而产生的情深、情痴外,词作中还呈现出对女子外在美的关注。晏几道在描摹时流露出一种"体物"倾向,即带着一种观赏性的态度去品鉴作为他生命过客的歌儿舞女们,对她们的容貌、服饰等都有着精雕细琢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女子们的外在形象。这使《小山词》女性形象的书写除却"缘情"的一面,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体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贤媛》选录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刘向《列女传》选录优秀女子的六大标准为参照系,比较《世说新语.贤媛》与《列女传》、《后汉书.列女传》、《晋书.列女传》在择取材料等方面的异同,可以看到它们在对女子的价值评判准则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三部列女传所体现的思想精髓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重在表彰女子的德行;《世说新语.贤媛》则明显受魏晋时期推崇玄学、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风气的影响,旨在凸显女子的才智。  相似文献   

17.
《百姓生活》2008,(12):59-59
中国女扮男装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夏朝。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宠妃末喜。《晋书.五行志》说:"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确说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应该说她是女子男装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纪军 《山西老年》2013,(8):23-23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当年,这首《娘子军连歌》随着影片《红色娘子军》红遍了大江南北。娘子军的原型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1931年5月1日,在海南琼海市内园村小学的操场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  相似文献   

19.
在"暗夜"中探寻光明是大江从鲁迅文学中继承下来的精髓所在。通过对大江《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的比较研究发现,直面"希望"与"绝望"的现实问题,二者都是通过叙事者"我"在思想上的认知转变,关注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的独立与复兴。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存在着明显不同:直面"黑暗",鲁迅是始终凝视"黑暗",将其内化为"希望",但其底色仍然为"黑暗";而大江是在凝视"黑暗"的过程中,将其外化为象征"希望"的"星星"或者"新人",在"暗黑"中窥视"星星之火"。鲁迅主张"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是"改造"主义;大江则力主"宽容"异端下的"希望",是"改良"主义。因此,如果说鲁迅是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家,大江则是改良国民性的启蒙家。  相似文献   

20.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