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五四”一直是学术界的时髦话语。如果我们不理解“五四”的本意,又何言“超越”?于是,我们看到,当“超越”成了一个流于形式的“银样蜡枪头”时,思想的困惑和尴尬就势所难免。固然,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思想禁锢大开,但俯瞰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先后出现的几次“文化热”,不能不令人心寒。这些讨论无不与“五四”时期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然而研究的观点和结果仍摆脱不了“五四”窠臼,要么说全盘反传统好,要么说全盘西化不对,最后都留有一条光明的尾巴———“五四”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五四”传统、…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探析高秀昌“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从西方请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同时,也请来了一位叫“寅先生”(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自“五四”以来,我们高扬“五四”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这不仅是正...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4.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建议     
在文艺学研究方面,还应多介绍一些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发展史的研究和评论,以及“五四”以来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评论,并向读者介绍一些解放二十九年来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6.
殷海光在自由主义思想上既继承“五四”的传统,又超越“五四”,有自己对自由主义的独到理解。他认识到理性的有限性,坚持进化论理性主义;他关注自由主义的人文基础,认同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念;他张扬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凸显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他的努力体现了“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于5月8日至10日召开了我省首届现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现将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于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而拉开帷幕的。新文学运动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下的产物,由于鸦片战争后特定的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五四”文学传统的多元内涵和  相似文献   

8.
前言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五四”运动,距今已经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时间流程的两端,分别联结着两次影响极为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五四”运动思想先导的“五四”新文学以至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新时期以来以新的姿态出现的文学大潮以至文化大潮,这是中国当代史中的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前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酝酿、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面临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急迫任务。后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已过70年,然而它留下的课题远没有完成。“五四”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不论皇朝如何更替,人们的思想总是被禁锢在严整的封建主义的桎梏中,只有到了“五四”,从对立面的西方发现了一种新的迥异于东方封建传统的文化形态,人们的脑子才开了窍。可是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五四”运动的前期完全是一种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论抗战时期文学中的道德精神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仲明 《学术研究》2005,(9):132-135
抗战时期文学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德精神变异。在伦理关系上,传统思想占据中心,与“五四”以来的现代伦理思想形成激烈的冲突;在个人精神上,集体意识取代个性解放而成为时代的主导;作为道德精神承载者的文学形式也趋向本土化。历史的这一变异有战争的权宜,也有对“五四”文化的补正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李银超 《殷都学刊》2007,(1):155-156
“文章”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在我国古代一直居于文坛正统,“五四”以来,“文学”逐渐霸主文坛,“文章”只在与“文本”同义的时候才被使用。这种混乱情况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样一句话:创造力在完成任务之后借着惯性成为一种破坏的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五四”以来,女性写作出现了三个高峰时期:“五四”时期女性作家自我意识初步觉醒,而在民族危亡时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下,女性被迫集体“失语”;80年代女性意识再度觉醒;90年代的女性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随着又一次思想大解放而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公认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宣言,是新文学的基石。“五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从艺术上看,同“五四”时期以及晚清以来大量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借鉴不无关系。据统计,晚清小说刊本一千五百种以上,其中翻译小说就占三分之二。远在“五四”以前十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就邀集同志译了《域外小说集》,他自己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五四”以后就全国看来,翻  相似文献   

14.
评胡适“整理国故”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以来,胡适在倡导新文化、主张文学革新的同时,也提出了“整理国故”的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这似乎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其实它恰恰反映了胡适这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的学术文化思想中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出版物。“五四”新文化借助出版这一物质形式而传播思想,繁衍壮大。新出版则在“五四”新文化的生长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五四”对新出版的贡献在于引发了出版格局的重造、思想和出版的会合、编辑生产力的变革。“五四”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出版史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可作多种角度的观照,多种参照的描述,但我以为任何一种观照和描述,都不能无视人的完全解放的根本性质。换言之,“五四”以来的文学,就是人的完全解放(当然,这是作为过程,作为趋向而展开的)的文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1978年以来,我国当前的短篇小说与五六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在艺术特点上已有很多的不同了,比起“五四”以来六十年间的短篇小说就更不同了。如果说,“五四”以来的新小说是我国古典传统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突破,那么,当前的短篇小说,更有了新的突破。研究一下这些新的艺术的开拓,会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发展和繁荣短篇小说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孝”,“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被当作“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提倡的一种道德”,是只能抛弃而无可继承的。作为服务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解放的一环,这在当时是完全合理而必要的。但是在剥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 ,“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终被西方列强打开门户。此后 ,这种江河日下的颓败之势更一发不可收拾 ,直至沦为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那些战胜自己的列强 ,在国人眼里只不过是蒙昧无知的化外之民、夷狄之属。由于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1过于突兀其来 ,使长期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人顿感惶惶、困惑不安 ,不得不对自身传统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反思。五四时期的“尊孔”与“反孔”之争就是这种反思的具体体现。1  狭义的“五四”是指 1 91 9年 5月 4日北平爱国学生的示威游行 ;广义的“五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