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演义》艺术漫笔庄小军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使我们欣赏到那一幅幅威武雄壮,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更领略到那一幕幕风云变幻,神鬼莫测的战争活剧。透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厮杀,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由于作者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弘治甲寅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张尚德序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是否为罗氏原本,近年来人们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我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本,这是从它本身就可找到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3.
毛德胜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0):33-37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天下奇才的诸葛亮一生行事却非常谨慎.这一点无论是其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评论家都有共识.本文主要从其对入世的态度,对刘备的态度、对关羽的态度和其军事用兵的原则等方面来分析其为人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演义》主题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演义》主题再探潘承玉《三国演义》的主题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聚讼纷纭的一大焦点问题,名家的看法颇异其趣,甚至大相径庭。这部小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目前似仍未形成定论。拙文《三国演义二题》(《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5.
罗德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本文阐明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并主张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和入手:一是以当代人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悟性和思辨力,对《三国演义》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放眼世界,扩大视野,自觉吸收各个学科领域中新的理论思维成果,开辟多向多元的思维格局,开启洞观本质的“第二视力”;二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究,从建构新文化的宗旨出发,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消化传统、利用传统、推陈出新;三是从当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国演义》做广泛的应用性研究.采集进步的有益的文化成分,不断丰富、完善、建构新时期的文化结构体制。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虽然叙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风云,但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的影子却贯穿于是书始终,发挥着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感情取舍的重要功能.其中刘备形象演变中尤其寄托了作者重要的明君理想.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0):166-16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其非凡的叙事才能将战争描写得如一曲英雄史,尤其是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得力于其结构出无数个三角结构模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孝”的起点是个人的修养,家庭领域的“孝”是家国同构中的重要基础,所以重点分析了“孝”在家中的合法性以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认为在现代社会,“孝”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应使“孝”回到其家庭道德的本来和应有的地位,其合理性还是在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化的历史小说 ,对自汉末到晋初近百年的历史作了形象化的展示。书中所载谋士们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巧舌如簧 ,纵横捭阖 ,为这一段历史生色不少。然细究其实 ,谋士们的命运却未必如此风光。其中 ,汉魏之际谋士们的命运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尤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女性的自我隐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女性群体形象概念化、类型化 ,她们只是权力争斗的工具与牺牲品 ,是忠义的标签和男性的附庸。这一缺憾既有历史题材的先天规定性 ,更是时代、环境在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上的历史投影 相似文献
12.
周哲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184-185,191
《三国演义》中的方术描写为人物命运、战争成败、王朝更迭设下层层伏笔,与此同时方术描写在贯通小说情节、完善行文逻辑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道德教化融合在方术的描写的过程中,并通过主要人物诸葛亮运用各种方术彰显出作者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不知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的鼎鼎大名。将关、张、赵、马、黄五人首次放在一起,统称五虎将,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那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文武百官的时候,敕封这五人为“五虎大将”。第七十四回则在他人口中又说成“五虎上将”,民间一般都称为“五虎上将”。 这五员虎将追随刘备的时间早晚不一。最先来到刘备身边的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其时刘备还只是个白丁。本书第一回是这样描写他们三个人结识过程的:黄巾起义军来攻幽州,太守张榜招兵,刘备“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曰:‘大丈夫不与 相似文献
14.
15.
刘孝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
《三国演义》的成败论,具体体现在对英雄人物功业成败分析、战争原因揭示,以及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汉朝和魏、蜀、吴兴亡的描写等方面。成败论的真谛在于,强调英雄人物自身品质、才能和个性条件的作用,汉末三国兴亡历史则是由政治演变、军事较量所决定的。注重法、术、势对劝业成败和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而有关天命论的解释,只是其成败论的一层神秘外衣。成败论的主导倾向是唯物的,具有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巨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及书中有关天文星象、卦兆灾异等的描写,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神秘学说的影响。西汉经学家董仲舒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始创者。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万物之祖”;认为“理”,即“天理”或“天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董仲舒《遗书》)。是最高范畴。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认为天人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心”是“仁爱人君”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一》)同时,董仲舒又认为人君的政治措施和行为,人们的某些宗教仪式等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天意对人事的安排。他的这种“天人感应”学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吸收了法家及先秦各家学派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其本质和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17.
为“三国文化”流光溢彩──读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陈辽自有三国,即有三国文化,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三国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元末明初的罗贯中,集三国文化之大成,益于他的瑰优的艺术创造,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塑造坚毅《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主要写曹魏、刘蜀、孙吴三个国家的历史,但也涉及到东汉末年和西晋初年,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在所有这些国家中,都是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由于男性的存在是以女性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有男必有女,因... 相似文献
19.
<教坊记>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坊记>中"戏"字的多次出现,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从<教坊记>中"戏"的含义, <教坊记>与戏剧直接有关的内容, <教坊记>与戏剧间接有关的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教坊记>中的"戏".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真实的存在 ,还是作为经过艺术加工锤炼之后的文学典型 ,他身上所散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所崇尚的传统美德。从审美角度看 ,许多学者提出了“命运悲剧”之说 ;然而笔者认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为一种典型 ,还有着从儒学角度生发出来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