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学术》2007,(5)
恢复性司法是以传统刑事司法模式相对应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事司法模式,同时恢复性司法也是一种理念。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在恢复性司法的框架内,主要存在着刑事和解和行刑社会化两种刑事司法方案。用经济分析的方法解剖恢复性司法理念,可以发现恢复性司法的效益价值,可以为实现犯罪控制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晚清司法改革中的两种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晚清司法改革中,大理院试图通过兼理司法行政事务,法部试图通过制约或分享审判权, 扩大权限,形成了司法审判权扩大化与司法行政权扩大化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本文重 构了这一史实,并将这两种倾向置于权力关系的视角之下进行分析,认为皇权的存在、集权的权力运作方 式是导致部院争权及两种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检察机关职权的检讨与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夏冰 《社会科学》2001,33(10):43-47
司法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国司法现实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根本出路。它不仅要求合理配置司法机关与相关权力主体 ,尤其是执政党、人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 ,而且更重要的是重新调整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就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检察工作五年规划》这两个指导司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的现有内容而言 ,我国现行的司法措施基本上没有涉及不同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调整问题。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是对我国司法改革阶段性的尊重 ,但从长远来说 ,它不利于我国司法改革向纵深领域拓展。从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要求来看 ,现行司法机…  相似文献   

4.
我国司法体制及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政体制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司法改革既面临着西方司法独立理论的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司法存在的问题的挑战。坚持并改善党对司法的领导,提高司法在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中的地位,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本土化改造之检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作为恢复性司法思潮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本土化改造范例,其在司法改革中必然呈现本土化个性特点,本文从我国的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的司法性质、改革动因、和解程序以及处结方式等方面异质性的论证,以检省我国刑事和解的利弊得失,推进司法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司法改革不断深入,研究和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非常必要.美国律师协会为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统一,制定并推行了三部与法院相关的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采纳标准的那些州已初步实现了司法统一、高效的目标.重点研究介绍了司法管理标准系列的第三部即《上诉法院标准》所规定的四种基本制度,并针对目前我国民事司法审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美国上诉法院标准制度对现阶段我国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司法改革面临四大核心问题 :司法权是中央化还是地方化 ,是制度改革还是技术改革 ,是立足国情还是强调接轨 ,是统一推进还是各自为政。根据我国司法改革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和现有的社会体制 ,以及我国司法体制的现状 ,笔者认为 :我国司法改革的必然选择是 ,在全国统一规划和领导的前提下 ,有计划、分阶段地实行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独立的司法体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朱福勇 《理论界》2007,3(9):89-90
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的能动性是行使司法裁量权的一种常态和理性,这是两大法系国家的一致选择。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意识形态要求法官严格解释和适用规则。实践中,法官能动司法是不争的事实,且有日益扩张的趋势。法官能动司法犹如一把双刃剑,正视该问题,且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规制,对继续推进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程序价值理论模式大致分两种,但此两种模式都没有解决程序与实体公正的关系问题,存在缺陷,无法指导中国的司法改革.程序价值理论应当采纳第三种模式,即:在立法的宏观层面,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构成不完善的程序正义,而在司法的实践层面,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构成纯粹的程序正义,理论上是不完全的程序正义,在制度上却作为纯粹的程序正义而发挥了作用.只有采纳第三种程序理论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法治社会中的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为法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司法改革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江凌 《兰州学刊》2005,(5):207-210
我国的司法改革是以广阔的社会背景为依托的,改革的目标是司法公正、司法效益和司法独立.在司法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核心问题,理清基本思路,围绕这些思路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这样才能在司法改革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内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治改革和司法改革的成就却乏善可陈.随着各项改革步入深水区,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政治改革和司法改革明显提速,其中司法改革的进步尤为明显.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多项增强司法独立性的措施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力的增强了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独立为何重要,增强我国的司法独立性还存在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司法独立面临的困难?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宪法角度探索司法独立的研究尚显单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司法改革表面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司法改革路径选择。从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的司法改革实践来看,我国的司法改革必须走整体推进以及必要的局部试点之路。  相似文献   

13.
董琳 《理论界》2008,(8):79-81
当今世界的陪审制度可分为陪审和参审两种模式,我国立法规定的人民陪审员制实质上属于参审模式。由于以往对陪审制度的适用采取放任态度,加上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对现有的陪审制度进行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4.
目前 ,刑事法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刑事司法改革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现状 ,在刑事司法改革中必须坚持严肃、公正、科学与文明的原则 ,强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司法改革的唯物史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唯物史观,对我国司法改革问题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司法改革的物质动因是我国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司法应当根据经济基础的变革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服务;应当树立科学的司法改革理念,包括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基础及其它社会现实等国情,借鉴但不完全照搬国外司法制度;制约司法改革的其它体制因素也应当改革;司法改革应当以公正与效率为终极目标,但公正始终应当居于优先地位,等等。  相似文献   

16.
司法改革:司法本性的沦丧与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的本质特性有 :中立性 ,独立性、专业性、民主性、权威性、被动性。我国的司法制度和近年推出的部分司法改革措施有许多方面违反了司法的这些本质特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以期探索我国司法改革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审级制度应具备解决纠纷与规则治理的双重功能,并结合不同案件不同级别法院特点平衡两者的关系.实践中,我国的审级制度表现为重纠纷解决轻规则治理,且在两大功能的发挥上都有欠缺.结合我国司法改革的实际,审级制度的改革完善也应契合审级制度蕴含的应然功能,循序渐进,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步走方略更为合理,以体现司法改革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公诉审查由过去“实质审查”转向为“形式审查”后,公诉在程序效力上已接近“有诉必审”,而在对不起诉裁量权的五种事后救济程序中,司法救济未取得一席之地,这使我国的司法权在公诉审查阶段未发挥其应有的制约公诉权滥用及排除法官预断、保证集中审理的功能。在考察英、美、德、法、日五国公诉权司法审查制度的基础上,剖析我国立法在该制度配置上的缺陷,提出改革我国公诉权司法审查制度的可行性方案,可以推动我国的司法改革,为刑事诉讼公平、有序和高效率的运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将我国司法管理的现象与官僚制的特征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司法管理,无论观念上、制度上或者实际运行上,都与官僚制的特征有惊人的相似;官僚制在我国司法管理体制中的发育程度相当高。本文通过对科层型司法组织和协作型司法组织两种组织结构模型及其与意识形态和诉讼程序的关系、官僚制与合议制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证了官僚制在司法管理中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死刑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代,死刑制度全球发展呈现出废止死刑成为主要潮流、深受国际人权观念和人权运动影响、受到国际组织力量的有力推动以及国际法制化特点明显等趋势,并在适用的罪种、对象、溯及力、救济措施、执行方式和数字公开等方面严格限制死刑。我国当今的死刑制度在死刑的价值和适用的罪种、对象、救济制度及数字公开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革完善。当代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应以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作为近期目标,以全面彻底废止死刑为远期目标;选择司法改革与立法改革并进的路径,并在司法和立法两个方面积极采取多种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