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风俗画小说所展现的富于地域色彩的文化习俗和人情世态,就其深刻层面上,透视的是一种由历史积淀、文化承传、地理囿限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性形态.风俗画小说的人性描写,事实上是作家对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所作的艺术表现,由此从风俗人文的视域,对人性作了深度审视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4.
张炜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家,而且是当代少有的思想型作家。作为迄今读来仍撼动人心的作品,张炜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盛开的思想的花朵,经岁月淘洗,越发灿烂夺目。观照其中对人性恶的揭示和对人性善的追索,于内,可窥见作者直面人性与人生的艰难探寻,牵涉到人的生存的价值尊严和灵魂的拯救;于外,可广泛触及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反思,关联到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明 《学术论坛》2007,1(10):10-13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人性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基督教文化在"原罪"与"救赎"中探求人性终极意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人性关怀则蕴涵着对意志自由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几个维度的错综延伸展示了由生命意识的统一和谐与分裂冲突所体现出的不同欲求,即自然欲求、理性欲求和形上欲求.这些欲求支撑起了西方文化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通过对主人公———简.爱由最初盲目的人性到劳渥德学校神性的指导以及宗教观最后形成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展示了自己对宗教和人性极富个性的见解,从而使基督教新教意识贯穿了作品的始终。作者正是要通过这部作品倡导自己独特的宗教观:既符合上帝的意志,又能满足人性的需要———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当时一些学者认为《简.爱》无宗教意识的看法是对这部作品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牛庆燕 《中州学刊》2012,(4):117-121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神话"中的"理性人性观",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相对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性价值论、推进"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种探讨不仅能够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道德价值论的理念指导,而且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历史的视角去关注人性,从多交个角度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迟子建借助人性去书写历史,借助历史来阐释人性,从人性的根源出发,从性、神性、自然观、情感等角度去抒发自身独到的见解与感受,无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迟子建风格",这是一部作者心路历程,也是一部人性寻求自然回归的力作与良方,给予读者的是一份独有的体验和慰藉。  相似文献   

10.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上都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小说均以苛刻的标准过滤传统和现代视域中的人生百相,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其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够提升文学彰显人性和世界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2.
江畅 《江汉论坛》2012,(7):34-40
人性是由人之所以为人的潜在性构成的整体,而谋求生存得更好是人性的根本特性,是人性的一般内涵或"人的本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这种本性在不同个体那里有不同的体现,构成各种不同的潜在特性的统一整体,这即是现实的人性。人性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作为现实化,现实化的结果就是人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类的共同规定性与个人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特自我规定性的统一,是人出于自己更好生存的需要,通过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有意识活动塑造并体现出来的。虽然人性总体上看是向善的,但人格存在着正常不正常、健全不健全问题,道德不道德、高尚不高尚的问题。一个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并且具有个性,他的人格就是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主题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库切作品的永恒主题,小说《耻》也不例外。《耻》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尊严的丧失、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人性的耻辱、人性的挣扎以及人性异化的有力表现。《耻》充分展示了当代南非社会的人性畸态。而造成这一人性畸态的根本原因,是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特殊历史。因此,人性探索中的历史意识是库切人性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小说的作者以后殖民主义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探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脱域、拟态化、狂欢是新媒介时代的文化镜像表征。新媒介时代的文化镜像生产与后现代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是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媒介与技术共谋的结果。新媒介时代的文化镜像生产建构了一种文化狂欢幻象,展现文化的去深度化、去历史化和多元化特征,也隐现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探讨新媒介时代的文化镜像生产,梳理与反思新媒介时代文化镜像的话语隐喻,可以为现代人反思生存困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的建立与开通 ,为教学与科研搭起了网络信息服务的桥梁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简要介绍了《中国期刊网》镜像数据库的各专辑内容及其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面对当今人被"物化"的严峻现实,人性需要新的启蒙,理性需要新的觉醒。为此,我们应加强科学与道德的理性交融和文化对话,促进科学的人文重建和理性的人本复归。  相似文献   

17.
黄颂杰 《文史哲》2001,3(5):19-25
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现当代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 ,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 ,成为西方哲学的新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但迄今西方哲学未能彻底清除哲学的神性。马克思批判改造了哲学的人性 ,彻底清除了哲学的神性 ,成为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人性的角度来阐释欧.亨利的小说,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解读欧.亨利。欧.亨利的小说真如剧场里的戏剧,演员们的喜怒哀乐,包含了太多心酸无奈和痛苦,也包含了简单的幸福追求。正如人性一样,像一个双面镜子照射了不同的层面,镜像之后如何,更需要人们去观望和解读。  相似文献   

19.
自身体被"发现"以来,身体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本文探究了影视媒介所反映的身体文化,文章认为在影视镜像中,身体文化主要有身体伦理、身体美学和身体政治三种编码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十分透彻地陈述了人性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构成要素、层次及运动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性自律与道德自律的价值导向,这是中国十分宝贵的德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