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形非似神更异──《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徐人忠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①。由...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和19世纪法国雨果的《欧拿尼》(1829年),是中西浪漫主义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们以人性之“情”反对封建主义之“理”,让觉醒了的具有“自我”个性的人,冲决各种阻力,勇往向前。这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昭示了新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3.
吴义,副教授。男,1954年7月出生,海南乐东人。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现任琼州大学党委委员、体育系主任,全国师院体育保健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理事,中国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学会副秘书长,《体育学刊》编委。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学术科研成果有30余篇(部),其中突出的有:发行教材《大学体育教程》(主编之一)、《大学生体育》《、高校体育教程》、《师专体育》(理论、实践两部);编著《健身运动学》、《现代体育》;论文《海南黎汉族大学生体质追踪调查分析》、《海南黎族大学生十年来的体质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4.
江苏、江西先后举行了明代优秀戏曲家汤显祖逝世365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昆剧团整编演出了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有关方面还召开了一次纪念汤显祖,结合昆剧《牡丹亭》演出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9,(4):35-40
明清时期海南黎族有不纳粮不当差者,有纳粮当差者,有纳粮不当差者。海南岛南部崖州地方的黎族中有三差黎和四差黎。三差指均瑶、均平、民壮;四差指均瑶、均平、民壮、驿传。虽有三差黎和四差黎的名称,但在实际缴纳差役折银时,三差黎和四差黎会享受减免的优待。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给予经济照顾,这一做法有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海南的“黎乱”和清朝政府的“治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作为祖国南疆门户的海南,四周濒海,中为五指山区黎族聚居之地.历代中国封建统治者治理海南,无不注重于沿海防务和岛内黎族起义.清代“黎乱”频繁,特别是黎汉人民在反对封建统治中结成了战斗友谊,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心腹大患.为了平息“黎乱”,清廷在海南施行剿抚并举的政策,通过清政府在海南的“治黎”政策,不难看出清代边疆政策之一斑.黎汉融合加强和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海南仍承明制,琼州府下分三州十县.早在明代时海南沿岸地区就发展较快,黎汉杂居地也不断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科举的社会流动是评估科举功能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科举学中的一大热点与公案。由于明代科举没有民族歧视或特权因素,且现存明代登科录资料较为完整,涵盖面也较广,使其成为研究科举社会流动的比较理想的对象,学术成果也较为突出。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教授及其皇皇巨著——《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以下简称《明清社会史》)。  相似文献   

8.
论明清官话的市民社会内涵李葆嘉官话之名,于明代通行,或称官语。今将中外诸家所揭明代文献中所含“官话(语)”一词的文句汇集如次。1、[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四十一年(1483)九月》:“头目葛贵见《直解小学》曰:反译甚好,而间有古语,不合时用。且不是官...  相似文献   

9.
黎族创世史诗《五指山传》,由孙有康、李和弟(黎族)搜集整理,国家民委学术委员、广东民俗学会会长、广东民族教育研究会会长、原广东民族学院院长蔡仲淑教授作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蔡教授在序言中道:“《五指山传》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一本具有史料性、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的珍品,可供读者阅读吟诵;而且对于研究黎族的社会发展史以及研究民族学、民俗学、方言学和民间文学,也是一部可供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五指山传》的搜集整理出版……,为黎族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为祖国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篇章”。笔者于此,就《五指山传》在黎族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成就略加评析。  相似文献   

10.
刘叙武 《天府新论》2013,(4):122-127
汤显祖传奇作品落场诗大量采用集唐形式,尤其是《牡丹亭》,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成为传奇落场集唐诗运用的典范佳作。然而大量文辞过于典雅的落场集唐诗却显示出汤显祖剧作案头化倾向严重。部分明代曲家有意识地纠正这一背离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本质的倾向,强调场上演出的重要意义,表现之一就是改编汤作时或改或删落场集唐诗。从晚明清初传奇创作实践来看,剧作家已经找到"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的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不朽名著《临川四梦》,在我国戏剧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多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汤显祖的剧作进行了研究和评论。还在本世纪初,汤显祖的剧作就不断地被翻译成外文,传到国外,他的《牡丹亭》曾在德国兰心大戏院上演过。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第一次把汤显祖和英国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说他俩犹如两颗光彩绚丽的巨星,在东西方交相辉映。日本研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到过澳门 ,在广东肇庆会见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写下了吟咏澳门的诗文。几年后 ,汤显祖把澳门的见闻写进了他的名著《牡丹亭》。明万历十九年 ( 1 5 91年 ) ,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汤显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的奏章 ,抨击时政 ,朝廷震怒 ,汤显祖因此被贬官到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当典史添注。汤显祖于五月十六日贬官 ,从南京回到江西临川 ,九月初从家乡出发前往徐闻。他一路上游山玩水 ,十一月初七日 ,从广州乘船到澳门 ,途中写下了《听香山译者》、《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香岙逢贾…  相似文献   

13.
《明儒学案》补编的编著与研究是以明代(1368-1644年)为界、儒者为主、学案体为框架构建的明代儒学学案体学术史;是在黄宗羲《明儒学案》未录人员或仅仅提示(部分有案主传记、案主评价)而没有案主传记、案主评价、案主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的基础上补编的明代儒学学案体学术史;是以完善《明儒学案》为目的的文献学著述。  相似文献   

14.
张仲谋 《江海学刊》2012,(1):201-207
明代的词集评点,自清代以来多受讥评。其原因一方面是明代词集评点确有浮泛率意的缺点,另一方面则在于论者之以偏概全以及对于明代学术的成见。通过对明代二十余种评点词集的系统清理,尤其是对汤显祖评《花间集》,沈际飞批点《古香岑草堂诗余四集》以及卓人月、徐士俊评点《古今词统》等的重点研究,可以见出明代词学批评特有的话语方式、思维取向与审美追求,其以曲释词或词曲互证的批评方式尤具特色。正是这些有别于宋代和清代词学的思维特点与话语方式,决定了明代词集评点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系94年出版的《黎族“合亩制”研究》的姐妹之作,并着重评述《历史的跨越》的意义,认为该书是研究“黎族经济发展史的补空之作”。  相似文献   

16.
首先是关于在黎族中划分“支系”的问题。在封建社会里,黎族因分布地域、生活习惯、语言和服饰等的不同和差异而被封建统治者蔑称为“生黎”、“熟黎”、“生铁黎”、“熟铁黎”,等等。解放后,多数学者根据黎族语言的差异,把黎族分为“侾”、“杞”(或“岐”)、“美孚”(或“美阜”)、“本地黎”和“德透黎”(近几年才出现)等五大名称,并且都在后面加上“支系”两字。我们认为,把黎族分为“支系”欠妥:第一、不够科学。如果因为语言、服饰有些差异,就可以构成什么民族支系的话,那么,是否可以把讲着许许多多不同方言的汉族,例如讲粤语、闽语、蜀语等,称为汉族的“粤族支系”、“闽族支系”、“蜀族支系”呢?特别是“德透黎”支系的用法更加不妥。“德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牡丹亭》诞生于有明一代以“宗唐”为主流的文学潮流中,其角色塑造、情感寄托、意趣神色的创造等都得益于作者复杂而又明显的“宗唐”旨趣。由此可见汤显祖手摩心追唐代“有情之天下”,并以此镜照明代“有法之天下”对人情人性压抑与戕害的现实。《牡丹亭》虽以明代小说《杜丽娘记》为胎,却一如《紫钗记》等以唐人小说为胎,重塑的是唐型人物角色,于情于理之中传达出对唐人的理解之同情。《牡丹亭》以“意趣神色”为宗旨的曲词撰写,也得益于唐诗的精神、情感与格调。借助于“宗唐”旨趣的戏曲书写,汤显祖寄托了关于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社会理想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上)见本刊第5期)三,《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紫较记入伯栩己人啊扬己》,“四梦”之比较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紫技记》,但严格来讲,他的处女作应该是《紫萧记入但是《紫萧记》只写到第34出就中辍了同.8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大常寺路上任上将《紫萧记》删削润色,易名为《紫效记入千万历十五年(1587)将全剧初稿写成。【1叮.该剧主要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本事,也借鉴了《大来宣和遗事》中的部分情节.演述唐代诗人李益在长安流之寓之时,于元霄夜拾得霍小玉所遗紫玉效,还仅时遂以权为聘利,托谋求婚.…  相似文献   

19.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题曾良(内江师专中文系副教授)一、作者非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又名《残唐五代史演传》、《五代残唐》,以下简称《残唐》)①六十回,旧题“贯中罗本编辑”,“李卓吾先生批点”,“若士汤显祖批评”。对李卓吾和汤显祖的评点,学术界几...  相似文献   

20.
“黎民”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主要有三种解说。第一种,《诗·云汉》郑玄笺“黎,众也。”第二种,黑发的人。《孟子·梁惠王》朱熹注:“黎,黑色。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世。”第三种,黎族人民,杨筠如《尚书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上述三说,乃循《诗》、《书》、《孟子》三书行文作解,故歧义纷出。今人释“黎民”一词,大凡因循上述三说,未察其本原。弄清“黎民”一词的本义,“黎”字是关键。就目前而言,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确认是否有“黎”字。因此,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