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济南位于鲁中地区,在山东方言区的划分中,属于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齐小区。与普通话相比,济南话在语音上的分歧最大,其次是词汇上的差异,关于这两点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有阐述,本文不再涉及。这里只想谈谈在济南话中几个比较特殊的词语,它们即具有跟普通话一样的词形、词义和语法功能,又具有济南地区特有的词义和用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脏(zang)(1)普通话的词义和语法特征:①词义A、指有污垢、尘土、污迹、汗渍等;B、不干净的意思。②语法特征:A、能与否定副词组合,如“不脏”、“没脏”等;能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李森林 《云梦学刊》2011,32(2):140-142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对会话含意的错误推导有三种模式:(1)A→B型:发话人的意思为A,受话人推导出的会话含意为B;(2)A→B、C、D……:发话人的意思为A,受话人推导出会话含意为B、C、D等一项或多项含意;(3)A→0型:发话人的意思为A,受话人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化语境,推导不出其会话含意。如果要避免出现错误推导,就得:(1)投入文化语境;(2)把握语言语境(上下文);(3)沟通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3.
人的思想是什么?在思想理论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各自的活动领域对它进行论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一)“思想即理性认识”①;(二)精神即思想②;(三)思想即意识③;(四)人的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④。从上述种种见解我们不难看出如下问题:(1)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与思想直接等同;(2)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三者不分;(3)思想是“反映”等等。这些相互混同和替代,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概念理解的模糊,也反映了人们对人思想本质认识的偏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思…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费尔哈的提纲》第十条的传统理解中,对“市民社会”,“立脚点”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解释在逻辑上和历史层面都是矛盾的。只有联系马克思新世界观产生的背景,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市民社会”指的是私人利益的物质交往关系中的孤独的原子式的个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社会;“立脚点”指的不是笼统的历史基础,而是以利益为属性的历史的具体的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指的是无产阶级,而不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理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在英文,法文以及德文中,“文化”这个词均来自拉丁文cultura。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出来的东西”的意思。在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当时这一词语含有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的意思。有趣的是,无论是在拉丁文中,还是在古汉语中,“文化”这个词的词义很接近。拉丁文cultura是指与自然存在的东西相对立的东西,而古汉语“文化”是指与武力、未开化的东西相对立的事物,两者实际上都是指通过人为的活动去开发、整治自然而取得的成果。当然,仅仅从字源的角度上去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句子是能独立存在并表达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从结构来看,句子可分为完全句(fullsentence)和不完全句(minor sentence),完全句,是指至少有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结构齐全完整的句子;不完全句,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省略了某些成份的句子。句子片段(sen-tence fragment)属于不完全句中的一类,按层次分析法,可分为词语片段、短语片段和从句片段。它们本身不是句子,只能充当句子的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句子片段,因结构和语义不完整而不能用句号断开,亦不可代替句子单独使用。否则会被看作是语法错误,它表明作者缺乏对谴词造句的基本原则的理解,而且没能把握住要表达的思想。然而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来看,这种从概念出发所作的结论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在日常交际的特定情形中,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从句同样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如“Who?,”“When?”,“Never!”,“May be”等。又如:在会话中。“While he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这一从句片段同样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When did the car hit him?由此可见,一个语言单位是否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语法结构是否齐全,而取决于交际者对它的感受。英语句子片段用于以下特定场合或语境中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郑玄《礼记注》运用语境理论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一、《礼记注》随文释义的方法,主要包括;(1)根据辞例释义;(2)根据语义搭配和语法组合关系释义;(3)根据语用释义;(4)根据文意照应释义。二、郑玄随文释义显示了语境的多种功能:(1)对词义的制约功能;(2)对词义的解释功能;(3)对词义的生成功能。  相似文献   

8.
一、诉讼证明的本义(一)诉讼与诉讼证明诉讼源于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根本在于利益的冲突。正因为各自的利益基础不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才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不同的行为活动,人类社会呈现出如此的多样性。然而从人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看,人与人的交往是人性的一种本质,人际间的相互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诉求。而调整和维护人们正常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如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正是这一人类理性的普遍需求。道德或法律规范必定蕴含了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真诚理解和沟通的追求。基于人类理性的这一普遍需求,社会冲突或争…  相似文献   

9.
一、受者认知结构的界定1.受者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受者。包含这样三层含义: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二是相对于其他传者的传播者;三是网上信息沟通时的信息接受者。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受者,一般都能理解。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受者则指接受信息的人,二者泾渭分明。相对于其他传者的传播者,传者在自己供职的媒体传播信息时的职业角色是传播者,而相对于其他媒体或本媒体的其他传者,则应当是受者。网上信息沟通时的信息接受者,在网上进行信息沟通时,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沟通类似人际沟通,双…  相似文献   

10.
关于合理性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关于合理性的实质内涵 什么是“合理性”?“合理性”究竟指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合理性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对“合理性”实质内涵的理解,可谓歧义丛生,因而对“合理性”的概念界定也是五花八门。但总地看来,较有代表性的理解及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 有人认为,人们对“合理性”的内涵从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其中较为普遍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科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它含有“合事实、合理性、合规律与合逻辑”的意思;另一种则本身就是价值判断,含有“合目的、合理想、合原则”及“是应该的”意思。 也…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想(Thinking)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或意识活动,而最“存在之思(ThinkingofBeing)”。依海氏本人的阐明,存在之思包含如下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以存在为主题的思,或思想存在之真理的思。二是指思想在本性上归属于存在,即是说,思想的本源是存在。同他对传统西方省学的总结性批判以及他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剖析相联系,存在之思可视为海氏改造哲学的理想和倡导在西方文明内部实行一次转向的一个指标。六十年代,他把思存在之真理直接表达为“思想的任务”。而关于思想本性的悟解,他则从思维活动的“发生学”角…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教学中常有一些成语出现 ,对成语如何准确的理解与翻译呢 ?本文就此试作初步探讨。成语 (idiom)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或短句。它包括各样的固定词组 (setphrase)、俗语 (colloquialism)、谚语 (proverb)和俚语 (slang)。英语成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其语义并非等同组成成份意义的简单相加 ,人们很难从个别的词义猜出整个成语的含义 ,因而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一大难点。此外 ,成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和比喻 ,在传情达…  相似文献   

13.
自由无疑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就我国社会整体的一般发展趋势来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职业转换的频繁,每一个个体将变得更为自由,而我国的市场经济要建设成功,就必然要求高度自由流动的、高度专业化的个体,并发展出适合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的自由理念。无论什么时候,人们谈到某人、或某些主体的自由,自由总是指主体不受某种束缚去做或不做某事。或成为不成为什么的自由。罗尔斯指出:“对自由的一般描述可以采取下列公式:这人或那人(或群体)是自由(不自由),于这种或那种限制(或某些限制)去做(或…  相似文献   

14.
刁娜 《东岳论丛》2024,(3):134-140
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了其群体观:“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荀子“合群体”思想所探讨之“群”是相对于孤独的个体而言,指由人结合成的、有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有秩序有规模的群体。具体而言,荀子之“群”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群”由人结合而成,普遍的作为类的人具有能结成群体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二、“群”有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即作为统治者的君上、圣王,能够利用人所具有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以及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将人类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秩序有规范的群体;三、荀子所要建构的群体是一个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职,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和一”的群体。这三个方面亦构成荀子“合群体”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 古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机体论的,而近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机械论的。从古代科学的机体论到近代科学的机械论的转变,是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界认知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在人类认知方式的这场巨大转变中,人们对于“什么是易于理解的”这个观念的变化,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理解自然,似乎总是企图通过“易于理解的”去帮助理解那些“难于理解”和“尚未理解”的现象。由于古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以至社会现象,才是易于理解的。因此,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总是通过与人或动物的行为或心理作类比,作出拟人化的理解。这成了古代科学中理解自然现象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或“思维定势”,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古代科学的形态特征,即机体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宁可 《河北学刊》2004,24(6):145-150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三是人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回答的是客观历史是什么样子,结构如何,运动的规律如何,即对历史内容的认识;而后者则是以历史学或历史科学为对象,概括人们认识客观历史过程中的理论和方法,即要回答的是怎么才能正确地认识和阐明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歧义(Ambiguity)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可做不同的解释。歧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存在于人类每一种自然语言中,不管是把这种语言作为母语,还是作为外语的人,都有可能说出、写出歧义句。正确认识、了解歧义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理解语义。歧义现象主要有三种:结构歧义(Struc-tulalAmbienity)、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和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由于结构歧义相对多见和复杂些,本…  相似文献   

18.
“老师”在古代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史记·荀卿列传》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宋元时指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儿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这个意思沿习下来。另外 ,科举时代 ,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教师”指教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也指从事这些技艺的人。最早的用例见于元人杂剧张国宾的《罗李郎》。大约到明清时 ,“教师”词义扩大 ,指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取举人 ,监生年少者入翰林院 ,习类字 ,以通事为教师…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由”词义的谬误析黄展骥西方不少权威学者认为,“自由”有两百多个词义,以致在历史上引起重大的争论与纷扰;而张佛泉教授也同意这些说法。本文认为,人们往往把(1)有关自由的事实、理论,或(2)对自由的种种态度、评价,或(3)备受重视的特殊自由,混淆...  相似文献   

20.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