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问题在列宁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如何?这是当今世界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争议的问题。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学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秘密所在,把《手稿》中关于异化和人本主义的观点看作重新探索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和基础,把马克思看作欧洲人道主义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有些  相似文献   

2.
张敏 《学术论坛》2007,30(9):19-22
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精髓和核心,实践唯物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诞生,只不过这一诞生是"秘密"的,即形式上还带有费尔巴哈色彩.马克思自己对这一"秘密诞生"的澄明,旁证了《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秘密诞生地.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者同盟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历来众说纷纭。我国教育部政治理论司1979年颁发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认为,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是不恰当的。首先,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1852年,马克思称同盟为“共产主义宣传协会”和“秘密的宣传协会”,并指出:同盟进行宣传活动的目的是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盟又“是一个秘密地进行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团体”。1860年,马克思又指出,同盟是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中,费尔巴哈哲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起本质作用的则是马克思自己开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在这一心路历程中,《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是最初动因,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开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秘密和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草创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否已经形成 ?如果已经形成 ,则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这是判断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何时形成以及正确评价马克思《手稿》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一种观点认为 ,《手稿》中马克思的劳动观尚未形成 ,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如果有所谓劳动观的话 ,那也是理想化的、不成熟的劳动观。这种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较大。最近笔者重读《手稿》 ,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把现实的人变成了抽象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分析批判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及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施里加评论《巴黎的秘密》的文章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准确地抓住了施里加文章的要害,深刻地概括了欧仁·苏创作的特点,也第一次表明了马克思对于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解。今天,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对于深入批判“四人帮”在文艺领域炮制的一些谬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对俞吾金教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三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吾金教授近些年来倡导的“重新理解马克思”,令人不能不产生三个疑问: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是要排斥恩格斯,还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应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还是应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依据?三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是要恢复马克思的本真面目,还是要随意描绘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把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都看成是形而上学.同时,他也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人道主义和形而上学.如何看待这一判断?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读是基于生存哲学的标准而产生的,这在客观上造成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它低估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刊载了余树声同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以下简称《失误》)的政论文章,向学术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也向广大青年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篇文章的实际效果如何?另当别论,它的思想倾向是很清楚的,理论观点也值得商榷。现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论点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史上,作为唯心主义对立面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哲学出现时,却被划分为新、旧两个派别。什么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呢?原有哲学教科书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从1986年起,又有论者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作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什么关系?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哲学篇,下同,略)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那么,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又如何看待这两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争议颇大。有的认为消费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的则认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双方,似乎都从马克思那里找到了根据。那么,马克思关于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的论述究竟是怎样的?马克思关于消费在社会生产关系四环节中的作用的分析到底如何?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消费的研究应怎样认识?这是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的有关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此,马克思对他的“人的世界”观给出了一个十分恰当的名称——实践的人道主义,即关于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属人的对象世界同时改造主体世界之道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论及三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即“‘纯粹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大体上说来,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形式也相当于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三种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那么,这些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呢?它们各自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同与不同处是什么呢?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又是如何从前两种形态发展而来的?考察这些问题,当能使我们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的本质,把握唯物主义乃至全部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从怀疑转向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同黑格尔决裂,它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历程中的一块重要路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赫尔纳茨时期研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伟大成果,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在此时期确定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呢?这是为了解决《莱茵报》时期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异化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种意见认为,《形态》已抛弃异化概念,对异化采取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形态》的异化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异化思想的简单继续。第三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形态》发生了转折。我认为,第一种意见是与事实不符的;第二种意见不够准确;第三种意见无疑是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了。但是,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折?是什么性质的转折?为什么会发生转折?等等。这些都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谈一些粗浅看法,恳请同志们赐教。  相似文献   

18.
针对19世纪40年代德国突出的犹太人问题和布鲁诺·鲍威尔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于1843年秋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该文是马克思在世界观上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宗教观自觉向唯物主义转型的重要标志。《问题》通过对犹太教秘密的揭示,第一次用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指出了人类摆脱宗教桎梏的正确道路;该文还把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提到人权的高度,充分肯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上,作过专门研究的人似乎并不多。六十年代初,波兰哲学家M·弗里茨汉曾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全部论证有三个特点:(1)1844年的马克思,即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马克思就已经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在思想上没有区别。这是弗里茨汉全部论证所由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李金花  苗伟 《理论界》2011,(7):12-14
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到底哪一个文本才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围绕这一问题学界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学者基于是否彻底彰显了人道主义价值诉求的视角,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学者从是否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秘密出发,认为《资本论》才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笔者认为,由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因此,对这一问题剖析的方法是否成熟,实际上便成为判断唯物史观形成的基本标志。就此而言,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阐述了需要理论、交往理论和分工理论,为人的自由和解放路径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而彻底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从抽象的前提出发对人的解放所作的抽象解读,因而可以说已经标志了唯物史观形成。阐明这一点,对于呈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