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学?儒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学?儒教?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过,也没有思考过。现在,既然《文史哲》编辑部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经过思考,姑且答复一下。“学”,只是一种学说,这容易理解。“教”,则是一种宗教。要想从“教”的方面来回答问题,则首先必须了解什么叫“宗教”...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 这时,一位老者,长髯飘飘,手舞足蹈,且歌且行。 年轻人叫住老者,问:“老人家,您为何如此快乐?”  相似文献   

3.
黄昭书 《中文信息》2013,(10):78-78
思维是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些论点都阐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思维器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获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一、全面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邓小平同志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日趋完善。按时间先后,大致有如下主要表述:“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以下凡引…  相似文献   

5.
“歌辞”是我国古代一种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敦煌歌辞亦不例外。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新文体大多源于民间,有的和音乐具有密切关系,这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传统特点。“歌辞”乃是自先秦配合雅乐的《诗经》,到汉魏六朝配合清乐的乐府,以至隋唐时代配合燕乐的曲子、大曲的总称。它和说白、散语以及吟辞是有明显区别的。“歌辞”这名称的范围甚为广泛。说白、散语长短无节,并且是不叶韵的;吟辞也无定调,并且是无定韵的;而“歌辞”则要具备体段(即章解)、平仄(即旋律)、叶韵(即节拍)三个条件,并且可以发声歌唱。唐代歌辞有的叫“曲”,有的叫“曲子”,有的叫“杂曲子”,还有的叫“曲子词”,……但所有这些名称,都未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关于学习原则与学习方法有丰富的思想资料。最早提出学思结合的,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而不思考,将会迷罔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想入非非而陷于危险境地。这里接触到学习与思考的辩  相似文献   

7.
郭启熹撰写的《谈“生利”教育与职业大学》(《龙岩师专学报》1989年第一期)一文指出: 陶行知先生把办教育分为“生利”与“消费”两大类,前者是要造就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利的人才,后者是养成一群消耗社会财富的书呆子、蛀虫。只有坚持前者才叫活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他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 为了实现“生利”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上必须突出“职业”特点,强化“职业”训练。诚如陶先生所说的“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并应采取  相似文献   

8.
倪梁康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85-101+156-157
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直至莱布尼茨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普全数理模式的提出,都可以视作后来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以及今日物理主义观念的前期准备。这个趋向在现象学的发展中受到质疑。胡塞尔认为,用一种普全数理模式的形式来苛求纯粹现象学的心理学是一种荒谬。而海德格尔则针对自然科学的普遍计算特征提出批评:科学不思。思考与计算在这里形成人类理性内部的对立。在这里进行的分析论证涉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思考是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计算则恰恰构成其对立面。这也是对思想史上“普全数学”与“自由系统”的对立的再讨论。  相似文献   

9.
《快乐青春》2009,(7):135-137
巴格达城住着一个商人,名叫二王子。 一天,他梦见一位老者严厉地对他说:“你应该到麦加去朝圣!”后来两天,他又做了同样的梦。二王子决定去麦加。他把货物都卖了,作为路费,又把1000个金币的积蓄装在一只罐子里,上面放了些橄榄。  相似文献   

10.
陈琴 《快乐青春》2010,(5):46-46
几只小乌龟聚在一起谈理想。一只说:“我长大了,要成为敏捷的兔子,永远脱去沉重的龟壳。”一只说:“不,我要做一头大象,建一个我说了算的王国。”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历代监察制度的研究似嫌不足。笔者窃以为,在当今反腐倡廉之时,有必要认真开掘这座矿山,提炼其有用成分,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必须考证源流,先从其原始意义进行探讨。什么叫“‘监”?《说文》的解释是:“临下也。”《方言》说:“察也。”《诗·小雅@节南山》中有一句一何用不监”,郑玄笑:“女何用为职不监察之。”可见“监”与“纺”为同义.关干“察”宁,《说文》云:“覆审…  相似文献   

12.
我提出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以后,对我的观点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所有这些文章对我都很有帮助,给我许多启发。现把思考所得写出来,求教于大家。一对几个观点的商榷 (一)文艺反映经济基础没有中间环节吗? 意识形态不直接反映而是间接反映经济基础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反复说明过了。但有的同志却认为马、恩只说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对经济的“反作用”是要通过中间环节,并没有说意识形态反映基础也要通过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一、宏观经济研究出发点的总量内涵 从宏观经济的整体内容来看,准确界定国民经济总量的内涵,是宏观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在苏联、东欧发生大变动之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核算有两大体系,一种叫东方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另一种叫西方体系,即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为西方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MPS”体系主要是通过社会总产值(TPS)和社会净产值(MPS)即国民收入这两个总量指标来衡量国民生产活动的。“SNA”体系则主要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和国民收入(NI)这3个指标来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核算的范围也不相同,所以得出来的国民收入在量上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有味儿     
张华阳 《快乐青春》2014,(11):93-93
有个男青年去饭店吃饭,很快,服务员就端上来一盘菜。不料,男青年只吃了一口便叫道:“这菜怎么有味儿?”  相似文献   

15.
起名     
兄弟俩打算开一个店铺,卖热水器。铺子叫什么名字呢?弟弟说:“就叫热水器专卖店吧?”哥哥说:“不如叫热水器责任有限公司。公司能牌子要大一些。”弟弟说:“这个名字好!即使热水器出了问题,责任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口语中,“孪生子”一词一般说成“一对双儿(去声)”,比较文一点儿的说法是“双生子”;还有一种较土的说法,叫“双(去声)不朗儿”。“双不朗儿”起源于汉代的方言词“抱(女勉)”。扬雄《方言》卷二:“抱(女勉),耦也。”《说文》“真(女勉)”作  相似文献   

17.
(一)从蓝采和的《踏歌》说起“八仙”里有一个叫蓝采和,《续仙传》说他是唐宋逸土,常衣衫槛接,穿绿裤,系黑木腰带,一脚著靴,一脚跌足,夏天穿夹衣加絮,冬日则单衣卧大雪中,气出如蒸。蓝采和常手持大板拍,醉酒踏歌于市中乞索;乞得铜钱,便用绳子穿成长串,拖地踏歌而行。有时绳子断了,铜钱散落满地,他头也不回,或施予穷人,或倾于酒家,惟求一醉,表现出一种十足的“狂”态。《续仙传》说他“自号蓝采和”,可见还不是真实姓名。《全唐诗》小传称他“似狂非狂,歌词极多,率皆仙意”,但只存录其《踏歌》一首。歌云:踏歌踏歌…  相似文献   

18.
《废都》的创作策略是什么?自我作践!关于这一自我作践策略的由来和宗旨,作者在《废都》中是发过声明的。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交场合,庄之蝶对着一群听众讲了一个十分有伤大雅、有损听众、有损文学和文学作者的“屙屎”的故事(第221页)。对此唐宛儿责备说:“你这是在骂我们了……可你也在作践你自己哩……”庄之蝶则说:自我作践着好。世上这事儿是,要想别人不难堪,也想自己不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践,一声乐就完了。以前照相时,为了让照相人笑,总是要让说“茄”,往后照相,不如就说:“努屎”!《废都》是有关当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坚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刘绍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在全党上下各条战线认真学习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思想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也在认真思考着一个问题:邓小平...  相似文献   

20.
笑话林     
开学第一天,老师点名时,突然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但老师还是大声地念了出来:“木棍,谁叫木棍?”只见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叫木棍,我叫林昆。”全班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