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收藏粮油等计划票证是近年来继邮币卡之后新兴的一种收藏活动。确实,粮票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出复杂的经济活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评价粮油票证是“方寸天地经济风云”、“粮票方寸间,一部经济史”、“集票证之珍品,览历史之演变”……可见其收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收藏粮票是我的爱好之一。 作为一种实际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大跃进"、"低标准"、"瓜菜代"等特殊时期,粮票浓缩着对饥饿的刻骨记忆。  相似文献   

3.
收藏,作为一种集陶冶情操、增长文化知识的投资手段,近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在我国已掀起一股收藏热,收藏者收藏的种类五花八门,邮票、钱币、字画、古玩、粮票、布票,甚至旧书报、烟标、火花、像章都是收藏者所收藏的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或许你无此爱好,但是也不能避免您身边会有一笔可观的“财富”存在,其实,“旧货”也值钱,一定要当心“财富”与你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4.
凯歌 《当代老年》2009,(1):50-50
在收藏连环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一部连环画,如何对它的收藏价值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决定是否值得收藏,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我退休十几年了,一直沉醉在收藏的嗜好中。我一生不吸烟、不喝酒,省下的钱除了保健开支外,大部分用来搞收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初从集邮、集报开始,逐渐扩展到收集门票、钱币、火花、烟标、像章、粮票、扑克牌、创刊号杂志,可谓五花八门、洋洋大观。但近年来,我的兴趣重点转向了扑克牌。  相似文献   

6.
蒋盛武是株洲中南无线电厂的退休职工。他从80年代中期开始搜集和收藏粮票,至今已有各地粮票6000多种。在10余年的收藏旅途上,他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蒋盛武在儿时对收藏就很感兴趣,除了读书,剩下的时间便花在邮票和火花的收集整理上。参加工作后,他有了固...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苏区的“饭票”、“米票”;抗战期间,解放区官兵实行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管理逐步细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票证发行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王殿方 《老年世界》2008,(20):10-11
张大爷今年69岁。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对粮票、布票再熟悉不过了。可没想到的是,今年5月31日早晨,他却掉进了几个骗子设下的“粮票”骗局,被骗走了75000块钱。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一生的嗜好。一天不读书饭不香,两天不读书心发慌,一卷佳作在手,伏案熟读,圈圈点点,总觉不厌。金秋十月,桂花飘香,获悉“魏源图书馆”建成开放,心喜若狂!赶紧从书架上挑选了十册有收藏价值的书籍,赠给“魏源图书馆文库”。随即办了个“成人阅览...  相似文献   

10.
王刚 《中外书摘》2010,(7):73-75
如果有人问我,演戏、主持和收藏哪个重要?对这个问题,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当然是收藏最重要。我已很多年不接主持的活儿,除非是收藏节目——需要说明的是,我办收藏节目也是极偶然的。“接活儿”,我有雷打不动的原则,前提是喜欢。2001年秋,江苏卫视一个新开办的收藏栏目请我去主持。当时,恰好该省某市有场拍卖,  相似文献   

11.
粮票是国家于1955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的一种购粮凭证。城镇非农业人口以人定量,每月机关干部30斤,学生35斤,体力劳动者45斤,居民28斤。农业人口不发粮票,  相似文献   

12.
收藏益寿     
黎福清 《老年人》2009,(3):49-49
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它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收藏藏品,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传承文明。 收藏不神秘,也不高不可攀,钱多有钱多的玩法,钱少有钱少的玩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琪 《老年世界》2009,(4):28-28
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派我和另一位同志去北京搞调查。通知来得很急,第二天就要出发,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赶着去买车票,第二件事便是拿着单位介绍信去粮食管理所换全国粮票。因为去北京是出省了,必须要有全国通用粮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吃饭都得要粮票,而要去外地,全国粮票更是一张不可缺少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4.
书画收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我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温,中国的“收藏经济”也日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拍卖会上的一声声槌响,中国书画艺术品的成交价格一涨再涨,如今,千万元乃至上亿的书画作品屡见不鲜,一些高价值的作品甚至己进入了十亿元时代。  相似文献   

15.
当家人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日历一页页揭下来 ,剩下的不多了。每揭去一页 ,妈的心头便多一份沉重。妈的心思我明白 ,腊月一到 ,就是姥姥的七十大寿 ,得准备礼物了。“李阿姨 ,有没有富余粮票 ,再借我点。”邻居刘娘带着愁眉苦脸又来了。她诉说着当家的艰难 ,“孩子们总吃不饱……”还用多说吗?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10斤的粮票。从她发白的指甲盖上 ,我看出妈捏得那么紧 ,那小票像是让妈捏出了汗。刘娘两只干瘦的大手接圣旨一般 :“谢谢啦 ,我绕了几家子都没借来。平时总跟您借 ,心里真过意不去。发了粮票我就来还。”她的目光里淌漾着满足。“…  相似文献   

16.
漠北 《老人天地》2013,(3):45-45
时下,收藏已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收藏爱好者的队伍中来。盛世收藏,这本是件好事,但有很多人却只注重“收”,而忽视了“藏”,结果在收藏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让人心疼的场景,给收藏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请他画过像,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用重金收藏他的作品,听说他的“人性与美”环球巡回展移师台北,90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坐着轮椅也要来观看……他就是,旅美中国画家李自健。他的灵感源于何处?他的成功源于何处?李自健说,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灵感女神”,他的诗人妻子王丹慧──  相似文献   

18.
古典家具历来受消费者追捧,一些年代久远、颇有收藏价值的老家具更是不少古玩爱好者的眼热之物。不过,在这收藏与选购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弄虚作假,用仿真度极高的赝品来骗人。收藏老家具应“六看”:  相似文献   

19.
鄙人好收藏、乐收藏有些年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钱币收藏兴趣即随新中国第一套纪念币——“国庆35周年”的发行而萌芽,由于有朋友热忱襄助,每年发行的各种题材纪念币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悉数收入囊中,无一缺失。如此这般,轻易得来,仅仅只是小欢喜而已,而经过努力搜求,沙里淘金,反复辨认求证,了然于心之后得到的,那才是大乐趣呢。  相似文献   

20.
凝聚万般情 收藏“红太阳”──记毛泽东像章收藏家刘启正文刘卓鲜一个身世坎坷、屡遭磨难、居于小城、收入不丰的普通退休工人,何以能耗资十余万元,收藏毛泽东像章二十余万枚,创下“世界之最”?“蜀国多仙山,巴蜀出奇人”。成都籍的中华毛泽东像章收藏研究会会长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