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千年寄语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新千年在人们的美好憧憬和热切期盼中来临了。新的千年以“龙年”开始,预示着曾在第一个千年中达到过当时人类文明的颠峰的中华文明将在新千年中实现伟大的复兴;预示着古老中国的人文文明将重新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预示着以“龙”为图腾、以“龙的传人”自许和自豪的中华民族将在上一千年的羸弱、落后和屈辱中抬起头来,奋起迅进,实现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在上一千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工业化大生产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文明实现了大幅度跨跃,但也…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既从哲学批判中阐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建”、人与人的“共在”的公共性理论图景,又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所造成的公共性异化,而解答公共性异化的“历史之谜”,进而重建社会公共性,理应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行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即增强物质文明的公共性,筑牢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物质根基;提升政治文明的公共性,提供人们生产生活优良的秩序保障、制度支撑;丰富精神文明的公共性,夯实人们共同的精神文化根基;提高社会文明的公共性,构筑人们生产生活的正义场域;强化生态文明的公共性,推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3.
哲学人类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前,标志古希腊文明的阿波罗庙宇镌刻了“理解你自己”的神谕,它象征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人类需要认识自己的迫切愿望。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历史几经沧桑,文明几度盛衰,人——这个伟大而永恒的主题却依旧象斯芬克斯之谜那样,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无穷的探索和思考。在人这个标题下,学派林立,体系芜杂,众说纷纭;尽管没有统一的理论,却有知识的增长。哲学人类学就是西方近年来广泛流行的研究人的新兴领域和学科。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常以“食色性也”证明古人承认性爱之本能 ,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判断仅施惠于男性 ,恰恰是对女性实行压制的权威性话语 ,助成中国几千年宗法伦理制下男女的不平等。文章以古籍中的“色”指女人着手 ,分析两性所受之不同对待 ,说明女性无权“好色”及在两性关系上的被动甚至被占有的地位 ,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5.
    
“特质波动之谜”,即“高特质波动股票对应低后期收益”,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证实,但对此的质疑也大量存在。从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对特质波动定价效应及其经济解释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对特质波动定价的实证研究并无定论,且基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解释各不相同:理性的解释认为“特质波动之谜”符合跨期资本资产定价理论(ICAPM),非理性的解释则将其归因于投资者行为偏差与误定价;而特质波动与预期收益正相关也被证实,并被认为与投资者所担负的特质风险得到补偿的理性解释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文明”一词,似乎人们都能够理解它,并能对它的含义略说出一二,然而在国内外出版的许多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释却不尽同,甚至差异很大。 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例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集体生活或  相似文献   

7.
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原来是人。时至今日,世人们把“人”看成是世界上最难解的谜,而埃及的司芬克斯之谜,则把我们引到了“米兹拉伊姆“(Mizraim,埃及的希波莱文古称)谜宫;僵硬、怪异的鳄鱼图腾;冷凝了的象形文字;守口如瓶的司芬克斯;沉思不语的金字塔;缄默无言的木乃伊……比这一切的一切更为神秘的是那个高居这一切之上的、不可思议的“米兹拉伊姆”女王——聚讼纷纭的克列奥佩特拉(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如果说“人”是世上最难解的谜的话,那女人则是谜中之谜。而埃及女王该是最最难解的谜中之谜。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一种内生性制度体系,其实施既是一般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又是在多重委托-代理结构下由国家向区域的扩散性制度创新过程。"锦标赛机制"已被用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也是生态文明有效实施的可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而没有弄清的问题。 什么叫做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 但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何谓“一首”,如何“建类”;何谓“同意”,如何“相受”?许氏都没有解释清楚,以致后人对此解释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自唐以来,解释转注的有好几十家,但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尽如人意。 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下列几派:  相似文献   

10.
封闭型基金折价之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闭型基金折价是一个一直困扰人们的难解之谜,它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是对现代金融理论的一种挑战。文章介绍了封闭型基金折价之谜,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对封闭型基金折价之谜的种种解释,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中心要务是克服旧哲学“解释世界”的局限,马克思由此终结“解释世界”的旧哲学建立起一门“改变世界”的新哲学。新哲学从三个方面超越了旧哲学: 克服了其观念本体论,打通了哲学通往现实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观迷误,唯物主义地解答了“历史之谜”;扬弃了其先验的价值观立场,将哲学改造成为人类社会解放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4,(4):2-9
数千年来。亚特兰蒂斯之谜叫人如痴如醉。柏拉图称,这个古国地处大西洋,故此有人认为它在北美洲,也有人声称是在百歙等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追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构建一系列相应的理论条件。乡土社会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文化上和观念上的理论基础。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生态文明共同体与土地形成良性关系的基本条件。因此,通过对“土”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的解释,可以为论证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条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全面“物化”,在根基处具有“物是人非”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而是要让物和人都“是其所是”,从而在本质上朝向“物是人是”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张扬基于人的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主义,是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当代自觉解答,实质上指向人类的公共文明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这一进程具有无比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需要一种表现为历史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李淑艳 《新天地》2011,(12):148-149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明传承了几千年。但诚信在当今社会生活已被人们渐渐地忽视,在今天的校园中诚信也严重缺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一品质的培养。那么诚信在人们心中到底处于何种位置?请看2003年财富品质排行榜,荣获冠军的是_诚信!诚信是财富的首要品质;诚信是一个人的气节和操守;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黄河之水青海来──河源神话之谜破译赵宗福一“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象征!”国人以黄河引以为豪,然而,黄河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祖先们有些茫然,诗人们则以想象惊人而又无可奈何的诗句答曰:“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之水天上来!”只有远古的神话传说和...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尊老敬老,数千年来一直如此,而健康长寿更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寿,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寿命,或谓年岁长久之意,亦指老年人。《庄子》写道:“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可见,60岁以上者即可称“寿”。我国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60岁以上的公民称为老年人,一般退休年龄也以此为准。  相似文献   

18.
其实,“时尚”抑或“另类”是一个踏着新千年新世纪浪花而来的新玩意儿,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很少听到什么“时尚”抑或“另类”,可不是嘛,我翻了翻现代汉语词典,“时尚”的解释非常简单就是“当时的风尚”。而在词典上根本就找不到“另类”这个词。也许是由于近年来西风东  相似文献   

19.
武汉是九省通衢,历史名城。在武汉市武昌区知名的洪山公园中,坐落着一座神秘莫测的古塔,多少年来引发了不计其数的考古探幽者的浓厚兴趣,人们废寝忘食、遍索黄卷,仍难解塔里塔外的千年之谜,古塔潜藏着现代人难以解读的数重玄机。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4,(1):46-48
要解开哭墙之谜,首先得从哭墙所在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亿万教徒的顶礼膜拜。但三大教的信徒对圣城的狂热,让残酷的征战在几千年里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