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生态学将翻译学和生态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生态学的模式,解释翻译现象。严复《天演论》的问世,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同时严译本《天演论》也发挥了相应的翻译生态功能,其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以及最适度原则。试图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天演论》的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功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翻译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经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志钧先生的《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以过硬的史料解开了《天演论》陕西味经本之谜。为此 ,关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经过 ,就必须予以改写。该书译于 1896年夏 ,译成后有所圈改。次年 5月至 10月 ,严复进行了大修改。第三次修改在 1898年春 ,是在校样本上进行的。《天演论》的第一个版本是沔阳卢氏慎始基斋本 ,刊行于 1898年。陕西味经本刊行于 1899年 ,谎称乙未年 (1895 ) ,对于考订严复的始译时间 ,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对译著内容和翻译策略作选择。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复《天演论》译著内容的选择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又顺应了读者的文化嗜好,因此他的这部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具有目的性,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种种选择都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决定的。严复译著《天演论》在原著、文化立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文体语言、遣词造句等各个层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警醒世人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5.
严复翻译《天演论》在辛亥时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时期系统译介西方哲学著作的第一人,严复译介的著作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学者对于其译作采用“桐城派古文”翻译的手法有简要的阐述,但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拟以《天演论》译本为例,论述桐城派古文主张在严复译介中的应用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揭示严复译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当今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涵盖了整个翻译过程所涉及的社会、道德和技术规范,为我们研究特定年代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角度,对严复译著《天演论》进行解读和阐释。通过分析,文章指出严复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翻译规范:他不仅遵循了期待规范,能够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期待选择相应的翻译风格和策略,而且较好地遵循了专业规范,使他的译文收到了取信于读者的效果,从而使他成功地将这本西学著作译介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8.
试析《天演论》的意译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十多种意译方法。本文通过对《天演论》文音译文与《进化论与伦理学》白话译文的对比研究,择要举例说明,分析其意译方式,并努力探讨其得失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严复翻译成就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而且还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对于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的研究,与严复救国思想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严复"达旨"式的翻译,是"开民智"这一救国思路在严复译书领域的具体体现.严复的翻译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有兴趣阅读他的译作,接受其中的思想,达到"开民智"的目的,进而实现拯救中国的最终目标.从选书、确定读者、把握整体文风、使用具体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点.  相似文献   

10.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却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应用“达旨”式翻译手法。文章从时代背景探究其翻译风格改变的历史根源,解释“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严译《天演论》获得成功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认为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罗慕士在其《三国演义》英译本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为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文后注释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其译作也被认为是翻译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叛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许多电影片名意译、改译的现象,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叛 逆”性,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叛逆”的误区,指出在片名翻译时要紧扣对原文文本——原 片名和影片——的分析和了解,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  相似文献   

13.
从目的论理论出发 ,结合其两大支柱准则即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 ,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 ,它们可以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并存。  相似文献   

14.
韦伯把伦理划分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信念伦理。信念伦理要么是神秘主义救赎宗教的产物,要么是出世救赎宗教的产物。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真正的救赎宗教,其伦理也非真正信念伦理。中国传统社会的世界观是关注经验世界的,是关乎天地人的政治哲学;关心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因此,关系和谐伦理抓住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本质特征。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都关注经验世界;但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当代社会,随着新的哲学文化的产生,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呈现了统一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经历语文学派、语言学派、阐释学派、解构学派几个发展阶段后,使译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主体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译者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为一些不负责任的乱译找到了借口。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也有其自身的行为规范。译者在实施跨文化沟通行为时,必须遵从此类交际的规范和伦理,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交际的成功;而本文正是作者对翻译伦理问题所作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理论,对汉语传媒新词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译相比,传媒新词英译在遵循一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新词的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媒新词英译的具体策略包括直译、意译、补译、释译、回译和注解。这些策略不仅能使译者达到准确翻译汉语传媒新词的目的,同时亦呈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发展谈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其理论的发展的分析和阐述,认为翻译实践中直译与意译方法的运用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交际翻译以传译原文的信息为重点,意义优先于形式,此时用意译。而语义翻译既要试图涵盖所有的原文意义,又要尽力保留原文的形式,此时则要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基础,意译是直译必不可少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有关‘钼译伦理”的探讨日益升温,论文试图梳理翻译和伦理两大范畴的交叠之处,以便更好地从伦理角度来反思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翻译研究的突出特征之一是不断开拓与创新,从而发展到当今百花齐放,学派纷呈的局面。其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当代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