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神遇合及其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清 《兰州学刊》2009,(3):177-180
作为古典文明的重要形态之一,呈现于不同历史阶段当中的,以叙事文本为主要载体的人类与神性集体之间的交流、逢遇,是人类自身伪托神秘力量而达成的虚幻式满足。人神遇合虽然展示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神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不失为人类被规训之下生命激情的展示及释放。从文化根源来看,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的生成,大致经历了从万物有灵到人神混同、从绝地天通到沟通人神两个重要的前发展时期,而绝地天通之后的人神沟通,使得人神遇合文化更具社会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神异叙事的世代累积,主要表现在故事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甚至针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特色的时代演绎.就其原因来说,它集中展示出神秘文化的历史传承、多重社会思潮的交互影响以及作为人的本质需求.就其影响来看,这种世代累积的叙事机制,深化了以人神遇合为主题的文学表达,促进了我国早期叙事的自觉发展,乃至影响着民间故事类型的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3.
人神遇合:魏晋六朝道佛争锋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之际,道教和佛教互相争夺生存空间,使得人为宗教背景下的造神运动蓬勃兴起.道佛伪托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或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或以攻讦和打击对方,或以压制地方崇拜,或向儒家精神积极靠拢.并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神遇合成为魏晋六朝道佛争锋主要的叙事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不乏对古代希腊文学的研究和借鉴,但由于文化历史的隔膜,现代中国作家对古希腊文学保持着少有的冷静和距离。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希腊文学之间无论在理论观念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存在着某些联系,这是一种文化影响和文学承传中的不自觉的通合,这种通合从译介与接受、理论批评与建构以及创作趋向诸方面显示着古代希腊"神话"与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之间潜在的对话状态。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有着繁复的改编史,而近年来蜂拥而现的影视改编使《西游记》再一次成为热点。在改编过程中,从人物形象的颠覆可以看到西游电影的主题重塑,而这种主题的变化是由单纯的打杀式的惩恶扬善,上升到了对于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挖掘。通过对西游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找出人物形象颠覆和主题重塑的原因,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立先生推出颇富创辟意味的《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1990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继续在主题学研究方向上勤奋求索,作为这种努力成果的,便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主题学》的问世。这部长达百万字的著作分为四册,即《意象的主题史研究》、《江湖侠踪与侠文学》、《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母题与心态史论丛》,它们各司其职而又密切联系,共同为“主题学”学科之建构效力尽责。书中将原始思维与艺术思维研究、文学与泛文学研究、雅文学与俗文学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融合沟通,联袂而行,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早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郁达夫的《沉沦》的主题经常被解读为爱国主义。在这个文本内部确实存在把爱国主义话语作为一种超级能指的倾向。以此为代表的留学生文学,以及当代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存在这种倾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朔的小说《许爷》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小说的小说,它通过讲述一个留学生故事,质疑了留学生文学中爱国主义话语背后情感的真实性,因而实际上解构了这种故事的主题和文体。通过考察王朔与郁达夫作品之间的对话,结合对当前中国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观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王朔与郁达夫的对话,就不是一个带有偶然性与任意性的建构,而是一种有关中国人新的身份话语模式与旧的话语模式之间的对话,这种新的身份话语模式不但反映了中国人身份意识的变化,而且有可能颠覆留学生文学这种特定的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与玄学理论袁峰一、魏晋人文精神及其文学与玄学魏晋人文精神高扬的是自性的自然和自然的自性。就自性的自然说,是要在人的主题中明确人的根本在于自然;就自然的自性说,是既要让人立足于自然的根本,又要让人自觉到自身的价值。自性的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相似文献   

9.
王立教授历时九年写成的专著《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作为李炳海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之一种,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主题学学科建设上,是一件值得一书,可喜可贺的事。作为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溯源的角度,共分为“绪言”和九个章节。首先,作者具体剖析了中外大量作品,比较了中西方文学对于复仇者动机意志、复仇目的、方式手段表现的相异之点,复仇与爱情婚姻的关系及其得到的褒贬评价。又从鬼灵神秘崇拜、侠文学精神、法律与执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一个标举对话的时代,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对话学体系。他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公正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巴赫金与伽达默尔又分析了文学活动中的对话,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文学解释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都把握了文学对话中的一个侧面。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文学对话问题贯彻文学活动的始终,要建立科学的文学对话学体系,就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对话问题,它应包含文学创作中的对…  相似文献   

11.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立民 《中州学刊》2006,(5):242-245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是治唐诗者长期未加注意或未显言之的论题。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呈地域集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状态,尤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渭河关中平原、晋南汾河平原、华北豫冀大平原诸区。由此可见,唐代文学是以黄河流域文化圈为基调,以豫、冀、秦、晋地区为核心,以北方文学人才为主流的文学。造成如此的分布状态,是唐代及唐前北方文化、经济、政治、人口、交通优于南方以及文学人才的迁移、文学传统的传承等多力合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学书写,是个永恒的主题。自从城市形成以来,历代作家采用不同的形式,用文学之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真实、富有历史文化感的城市景象。因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亦如人,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文化性格。文化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其研究的重心,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人"的问题上来,文学是人学,而城市文学是城市人的文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对城市文学进行解读,会有新的收获。文章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文学的登高主题瞿明刚俯仰自得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主要方式,以此完成天、地、人的感应,而这种方式的达成却以主体“仰登天阻”的行为为基础,因而,中国的文坛艺苑便氤氲一股登览之风,形成了令人嘱目的登高主题。登高主题的多因发生作为审美活动的登高是一种社...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与"五四"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五四"时期无论是对于"人"的追崇还是对于现实引发的关怀,都使"五四"文学在一种时代的历史现实背景和西方文化思潮的中击下,走向了一条富于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学发展之路.除了对"人的文学"的发现外,儒家文化对于现实的关怀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在面对日益更新改变的活生生的现实面前熔铸了更多更复杂的关于历史、现实和人性的思考.这也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两个鲜明的主题具有个人话语模式特征的"人的文学"和关注现实的启蒙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上海”(Literary Shanghai)是在“海派文学”(Shanghai Style Literature)、“上海文学”(Shanghai Literature)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旨在重建上海与文学、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文学上海”在结构上包含“文学中的上海”、“文学化的上海”以及“文学与上海”三个层次,另一方面,“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上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上海文学历史中,被不断书写.  相似文献   

16.
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苦难及其救赎:张炜创作中的文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与救赎是文学表现的基本主题之一。张炜的几部重要长篇小说都贯穿了这一主题,表达了他对人之生存苦难和大地苦难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对于这种苦难,张炜所昭示出的最根本的救赎之途就是:彻底改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和征服的态度,回归自然,固守农业文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实现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但是农业文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无法拯救从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之生存苦难和大地的苦难,所以这一救赎策略是失败的。这种苦难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道德这一题材在高昌回鹘文学中的表现,指出它与人、社会及法律的密切关系.依据大量实例,探讨了"道德"主题在高昌回鹘文学中的风俗、科技、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爱国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题”主要涉及文学主题、题材、意象等多方面内容,并可以以类型化、个性化、动态的视野把握文学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的角度上说,194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由于社会、政治、文化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在充分联系时代语境的前提下,从五个主要方面研讨“国家主题”在这一时期新诗中的呈现,在重绘1940年代新诗图谱的过程中,为中国新诗的国家主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黛云 《社会科学》2005,(9):170-175
比较文学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以平行研究为主,在全球化的今天,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当今比较文学以维护和发扬多元文化为旨归,致力于通过文学,探索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共同问题,在共同问题的不同表述中,促进文学间的“互识”、“互补“和“互动”,推动文学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