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语境的提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隐喻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语境。引入图式理论,了解隐喻认知的物质基础和隐喻认知的钥匙,有助于正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隐喻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进行一些探讨 ,旨在寻找人类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道德概念与自然科学概念在认知上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大学生道德概念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道德概念认知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的参与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特点:对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准确,但不同的概念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对道德概念的认知缺乏情感参与;道德认知往往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和方法(即认知文体学)来分析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不同于传统文体学对作品主题的分析,从认知图式和认知隐喻的角度对《基督重临》的主题做认知文体学分析为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艺术创作的认知过程以及读者对诗歌主题和审美价值理解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界已经开始对翻译的认知研究引起重视,目前的此类研究比较零散而缺乏对其研究框架的系统构建。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翻译的认知研究可遵循信息加工范式和生态学范式,并论述了两个范式下可用于翻译认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对信息加工范式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内涵和关系进行分析后,提出此范式下的翻译认知研究可以从三个方向展开,即对照实验、自我报告和计算机模拟与人工智能;在对生态学范式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内涵与关系进行分析后,提出此范式下的翻译认知研究也可以从三个方向展开,即自然观察、多因素实验设计和个案研究。最后,提出只有将信息加工的翻译认知研究范式和生态学翻译认知研究范式相结合,才能构建更为科学和完整的翻译认知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把握人的认知规律,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从细胞进化的角度揭示认知功能部位存在的自强化功能;根据不同阶段个体的认知特点建立认知模型,用自强化理论对相应的认知特点进行科学解释,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对各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比较,从而实现生物学、生命科学、认知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珠三角地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性别、有无专业证书、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农民工的法律认知水平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对农民工法律认知水平有显著影响,企业性质和工种类型对农民工的法律认知有部分影响,是否参加工会和同乡会都对农民工法律认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升农民工的法制意识,需要改革当前国家法制宣传教育“单向灌输”模式,实现规训认知和参与认知的双重主导,实现法律的规训认知向参与认知转交,促进对话空间的形成;同时要推动农民工的实践习得,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培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教育领域知情关系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在教学领域只强调认知而忽视情绪的单纯认知取向已基本消失,而存在三种倾向:单纯强调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强调情绪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和强调情绪本身应该和认知同样的地位进行教育而不是只是作为认知发展的促进因素.但是最后一种情绪和认知同等地位的提法还相当薄弱,没有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认知时各种感官的相通性、认知的镜像性、认知的移位与错位性、认知的延展性以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对语言的影响,指出随着人类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