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迁移 ,面广量大 ,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转移模式” ,是离土不离乡与进厂不进城 ,减轻了城市膨胀的压力。离土又进城 (镇 )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二转移模式” ,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模式。多元城市化的新城模式 ,难点是工业集中、人口集中、土地集中 ;老城模式的难点 ,是突破传统的城市化方针 ,大城市也要发展。稳定与保护农业、优化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机制、继续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就业保护 ,是实施“第二转移模式”的支撑性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抛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意在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现象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产物 ,是符合现代化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是对土地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势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意在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产物。是符合现代化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是对土地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政府是我国的基层行政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最熟悉“三农”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乡(镇)政府大有可为。而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迷失和职能不清的状况,严重阻碍其应有作用的发挥。要通过重新配置乡(镇)政府权力,撤乡并镇、精简机构,促使其转变职能。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推进农业产业化 ,必须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也即“三农”问题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 ,即 :土地问题 ,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 ,农民负担及收入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时期对农村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三农问题”呈现的新情况,农村面临着土地制度的制约、土地资源危机、农村社会政策等诸多困境。如何摆脱现行土地制度的困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土地短时间内完全国有化、土地私有化和复合所有制形式都不现实,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改革来完善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迹象。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农村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现代乡村土地制度,并最终确立我国现代土地制度,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 ,“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多年来 ,虽然我国理论界许多学者和政府工作部门都在从不同的方面探寻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并为之公开发表了许多文章 ,但就某一思路而言 ,作为专题而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专著则不多见。朱海霞博士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业经营形式的基点 ,并围绕“三农”问题对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 ,她的《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论》专著的公开出版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仔细阅读朱海霞博士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化是农业组织创新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人口、土地、资源的约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只有进行组织创新,通过企业化运作才能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细碎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流转能够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破解细碎化难题?基于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土地细碎化与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对规模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一负向影响在土地细碎化为基本生产经营条件的背景下具有稳健性与时间上的持续性。土地流转并不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对后者有显著负向影响。甚至对规模农户而言,土地流转在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土地流转仍受到诸多限制,况且土地流转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营,甚至加剧了土地细碎化程度,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提出了以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副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为着眼点的8个方面调控目标内容;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健全与运用情况;最后阐述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宏观调控问题,指出解决好“谷贱伤农”同时也是解决好“谷贵伤民”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在征收过程中农民合法权益屡屡遭到侵害,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必须受到保护。文章分析了我国征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失地农民权益遭到侵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几点保障农民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富农是中国近代农村中一个重要的劳动者阶层,它是从农民、商人或地主转化而来的。富农在农村人均耕种土地较多,他们通过自耕、雇工耕种或出租等方式经营其土地。富农既是剥削者又是受剥削者。富农经济是农村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近代农村重要的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党中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民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三农”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许多问题很难突破。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的产业结构改革、机构设置改革。既要在“三农”之内取得突破,又要在“三农”之外寻求出路,内力外力相结合,形成新的合力和拉动点,这样解决“三农”问题才有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终结,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昭示。把城乡作为统一整体,以乡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这是二元向一元同质现代经济转换的必然所在。消除城乡差别,破除二元结构,实现中国完全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科学规划新生城市增长点,优先发展工业产业园,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口合理聚集,在"以工促城"中奠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石。这是农民终结的最主要和最完美的标志,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的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农民收入问题的本质是市场机制作用"被扭曲",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陷入一个制度性的困境中:农民收入严重依赖于国家的价格干预,农民只能采用"弹性投入策略"以适应市场。要不断地缓解我国的农民收入问题,除了对现行的户籍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外,国家还应该采取其他一些政策措施,有效缓解当前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保证农民充分就业,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要着力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着力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取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制度,为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了解决新时期农村问题和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而提出的战略性决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的供给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农民大多是进行家庭式经营的小农经济,每家经营的土地面积有限,也就制约了农民自身积累资金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 (乡 )集聚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 ,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 ,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