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其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国家统一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制造了台湾问题,使新中国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宝贵时机,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极为敏感的核心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台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顾维钧是民国政府时期著名的外交家,1949-1950年间任国民党残存"政权"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外交折冲:国民党残存政权种种争取美国保护的外交努力,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残存"政权"的失望、绝望及对其被保护要求的拒绝和对新生的中国政府展开沟通的探索等,表明自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一年多时间,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新中国建国之初能否迅速武力解放台湾,当然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开国领袖的决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一武力解放台湾之最佳时机之窗的关闭,台湾问题的解决则成为我们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并延迟至现在,则是令全体中国人扼腕叹息的事。我们期待着台湾问题早日解决,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美国政府关于朝鲜战争的战略存在诸多分歧,主要在美国干涉朝鲜战争的规模和目标、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策略、美国的战后全球战略重心等方面,由于分歧的不可弥合,对朝鲜战争本身以及当时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一 5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步得到稳定,岛内人民日益期望和平。另外,自1953年朝鲜战争达成停战协定后,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又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使一度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便由过去对台湾问题“单纯靠武力”解决,改为立足武力伺机彻底解放台湾和力争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方案,公开分裂中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开始同英国接近,共同约束美国的行动。由于二战后英国衰落,无法满足澳大利亚在马来联防问题上的诉求,澳大利亚最终疏远英国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  相似文献   

8.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进发,以武力阻止我军解放台湾。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拼凑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相似文献   

9.
一 1949年,解放大军月逐鹿中原,横扫江南。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惨败,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其长期依赖的主子美国,出于对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对其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政策。1950年6月25日,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政府对台湾的需要,变得明显而迫切。6月27日,杜鲁门总统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企图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这对于陷入绝境的台湾当局,不啻打了一针强心剂。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无论对新中国还是对台湾岛上的国民党,在政策思想上都已陷入矛盾与混乱之中。这就是一方面与蒋拉开距离,试图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另一方面继续与中国革命为敌,尽可能给新政权制造困难。形成这一状态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快被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打破。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出兵朝鲜。我军武器装备落后 ,急需苏联援助 ,但苏联政府在援华抗美问题上顾虑重重 ,经历了答应出动空军支援到临阵变卦再到积极援助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底,美国政府从对苏遏制的战略角度出发,基本确立了准备承认新中国和放弃台湾的对华政策。然而,在此关键时期,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发生变化,美国国内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掀起了反华反共的政治思潮,国内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艾奇逊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了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与遏制。  相似文献   

15.
要明确台湾对中国的意义,就必须具有更广阔的视域。台湾地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枢,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从清代后期海防大讨论后,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就成为了清延及重臣们的共识,而这种共识也一直延续至今。在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中,尤以日本和美国为典型。通过对此问题的叙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维护国家主权,要成为新世纪的强国,中国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台湾当局和东盟国家的刻意互动使得双方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安全关系全面提升.中国与东盟关系中也事实上存在着台湾问题并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与冷战后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但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也与东盟国家对华战略有关.双方关系的提升对中国与东盟关系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构成威胁,也增加了我国的外交成本.我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的发展中解决,待条件成熟后,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矛盾和分歧的一揽子解决.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为实现其称霸亚洲的野心,伪满洲国建立后,便以“满洲”为基地,积极从事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原拟在对苏作战准备成熟和德苏战争有利于德国之际,对苏发动攻势,但随着战局的变化,日本当局不得不抽调关东军的大部分兵力应付太平洋战争,这不仅动摇了伪满洲国的统治,而且迫使日本改变对苏作战计划,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随着日本败降和伪满洲国解散,日本对苏作战计划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简析台湾当局的国会游说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在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决策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台湾当局对其游说活动不遗余力,成为台美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冷战结束前,台湾当局就充分认识到美国国会在对外决策上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国会外交”。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格局变迁和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变化的影响下,台湾当局加大了“国会外交”的力度。在台湾当局的游说活动下美国国会作出了诸多消极的涉台立法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