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菲茨杰拉德荒诞艺术初探邹颖萍,何群立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中外评论界均不称其为荒诞派作家,其小说中的荒诞手法似乎不如美国“黑色幽默”作品那么显著,但如果我们综观其小说艺术,或者研究其小说创作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荒诞手法在其艺术成就中的价值,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2.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在这两部著作中,海勒和贝克特都采用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以诙谐讽刺的语调,深刻反映了人生的痛苦和世界的荒诞,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创作形式解读了文本中黑色幽默的后现代艺术创作手法,揭示了作品中黑色幽默所反映的西方后现代社会人孤独、焦虑和无助的心理,并阐述了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这两位作家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忧虑,对解决现代人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主义解读,阐释了小说死亡模式的荒诞性和死亡内涵的严肃性,从而揭示了这部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黑色幽默经典作品,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其死亡主题也呈现了手法荒诞化和心理零散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4.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在这两部著作中,海勒和贝克特都采用“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以诙谐讽刺的语调,深刻反映了人生的痛苦和世界的荒诞,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创作形式解读了文本中黑色幽默的后现代艺术创作手法,揭示了作品中黑色幽默所反映的西方后现代社会人孤独、焦虑和无助的心理,并阐述了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这两位作家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忧虑,对解决现代人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 ,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 ,通过对鲁迅的“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 ,得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这种联系 ,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 ,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 ,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 ,更深地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创作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许多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证实,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许多现代主义成分:意识流、异化、荒诞、意象、黑色幽默等艺术创作手法,莎剧的现代性进一步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简析《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的黑色幽默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特·冯尼格特是黑色幽默小说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黑色幽默技巧在他的短篇小说《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充分揭示了人生是荒诞而无意义的消极主题。本文拟从荒诞的对话、荒诞的人物形象以及荒诞的情节三个方面分析黑色幽默技巧在《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的应用,探讨黑色幽默是如何体现该小说的非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语言表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探讨约瑟夫·海勒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黑色幽默手法来服务其荒诞的非理性主题的诸种语言表征.基于对文本中大量的黑色幽默语言的实例分析,分别从悖论、平行对仗、重复、比照和并置等修辞层面,揭示了作者运用黑色幽默深化小说的非理性主题的手段,并指出黑色幽默的语言特色正是其展示的非理性世界的超现实表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二战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诺曼·梅勒在其战争小说中使用黑色幽默反映个人意图与战争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表现战争中生存的荒诞性和庸俗的反英雄人物,展示美国二战时期及战后社会“荒诞的幽默”.然而,悲观、虚无并不是诺曼·梅勒战争小说中黑色幽默想表现的主题,他通过黑色幽默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主义关怀,成为战争和科技理性夹击下晦暗、荒诞精神世界的一抹亮光,使其战争小说带有积极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幽默手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与传统幽默手法完全不同的风格。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麦尼佩斯讽刺体、狂欢化叙事和反乌托邦叙事,由这些影响而引发的叙事可以称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黑色幽默叙事。黑色幽默叙事使得中国新时期小说具有更为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深远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剧坛掀起一股不小的“荒诞热” ,诞生于此期的新时期荒诞型探索戏剧是西方荒诞派戏剧思潮冲激与中国现实国情交汇的产物。它在人物、情节、时空、风格、手法上同荒诞派戏剧有相近相似之处 ,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很大差异。荒诞型探索戏剧主题是高度理性、轻度荒诞、严肃明确、易于把握的 ;人物虽也有夸张、变形、正反同体、阴阳转换、类型化、符号化、漫画化特征 ,但还重视性格刻划 ;情节荒唐奇诡 ,不可理喻 ,但并不“反情节”、“反戏剧” ;风格怪诞 ,悲喜混合的荒诞型探索剧可归之于以荒诞手法创作的现实主义之作。荒诞是手段 ,最深刻地揭示社会人生的本质和真理才是目的 ,表现荒诞只是为了消灭荒诞  相似文献   

12.
英国当代著名天主教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天主教小说中表现了强烈的喜剧色彩,这种喜剧特征与洛奇推崇的前辈天主教作家伊夫林·沃的创作既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也显现出独特性。二者一为黑色幽默风格下蕴藏着荒诞感,一为诙谐幽默的笔触下融汇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诞小说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新秀.本文采用比较文学视角,对卡夫卡和中国新时期的荒诞小说创作从求同与辨异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深入到东、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寻根探源.  相似文献   

14.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成长小说《兄弟》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在成长主体与主题方面具有同质性。此外,余华和海勒有着许多精神上的同源联系和契合点,黑色幽默成为余华对抗外部世界的方式。《兄弟》在黑色幽默观照下于荒诞中体现出人的生存困境,这是余华后期创作的审美追求,从中可以见出先锋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16.
荒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它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了西方荒诞文学的影响,直接沿用“荒诞”这一术语来标示这股小说创作潮流,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新时期荒诞小说从西方荒诞文学中受到了哪些影响?影响达到了什么程度?又走出了怎样一条发展道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涉及到对新时期荒诞小说审美特征的认识和审美价值的判断。为此,先要对作为影响来源的西方荒诞义学作一些有关的整控。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危机及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产物。如果要举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本文从海勒运用的奇特写作手法来表现小说反映的那个“有组织的混乱,制度化了的疯狂”的荒诞世界,碎片似地记录了主人公绞尽脑汁逃离战争的经过。  相似文献   

18.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享利的代表性作品,是其总体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以其幽默、讽刺的喜剧性创作手法揭示出丧失人性的荒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这一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阿尔比 (EdwardAlbee)作为六、七十年代美国荒诞性戏剧的代表性人物 ,其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 ,以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 ,真实地再现现代美国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比阿尔比的两篇同素材的作品———《沙箱》和《美国梦》 ,从创作手法和社会意义等角度 ,剖析其作品深刻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刘树纲的荒诞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立足中国本土,借鉴西方荒诞派文学,在荒诞中的特有真实、荒诞中的特有深度、荒诞艺术的本土化上,均有瞩目成就,并全方位体现在作品立意、作品结构、作品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认真总结有利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