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白”消费。家庭大操大办红白事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正愈演愈烈。即使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结婚费用户均也高达万元以上。北京某青年结婚仅亲属坐出租车费用便达1万多元。办丧事也兴高消费。一般地区少则6—7千元,多则4—5万元。不仅主办家庭破费惊人,而且前来出红白事人情的家庭开支额度也不小。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家庭目前仍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家庭消费是构成社会消费的重要部分。研究我国城市家庭消费的趋势,是研究城市家庭消费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1983年上半年,我们在徐汇区新乐街道张家弄居委会作了一次家庭现有耐用消费品数量和消费意愿的调查。张家弄地区人均月收入接近50元。按市场调查揭示的消费规律,处于这样的生活水  相似文献   

3.
1 人由生而少而壮而老至死,为人的生命周期。由夫妻的结合组成家庭开始直到夫妻双方都死亡而告终的整个家庭生活过程叫家庭生命周期。这个家庭中又孕育着新的家庭,或者说再生产着新家庭。家庭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正是无数单个家庭的无数生命周期不断更新的结果。我们把夫妻双方结婚成家到夫妻双方死亡为止的家庭过程称为家庭生命周期,这与逻辑是一致的,与历史也是一致的。家庭的起点是婚姻,并且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所以我们以婚姻关系的始终作为家庭生命周期确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程民生 《浙江学刊》2000,(2):135-141
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人,一个三代同堂的标准家庭约9人,加上一定数量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社会平均家庭人口约7人。其中,北方户均人口稍多,约9人;南方户均人口稍少,约6人。史料中宋代户均2口或2丁左右的统计记载,不是实际情况,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同居同财的血缘家庭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区有170万余户家庭,近四年每人每月用于文化的支出从2.75元增长到3.84元。一个将通的四口之家,每月有11~15元、全年有130~180元用于文化消费。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广州、北京之后,其中书报消费列全国第一,家用文化电器消费列全国第二。(1)文化消费随人均收入、支出的增长而增加家庭文化消费作为一项经济支出,首先取决于家庭收入和生活费支出,而这二项近几年在发展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的形势下,变化显著。表一反映了四年来变动的情况:表一市区500户家庭总收入,总支出,文化消费支出情况(月/人)  相似文献   

6.
王莉娟 《社会》2001,(7):33-35
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上海市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水平大大提高。家庭消费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变迁的缩影。本文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及消费的角度探讨家庭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消费中的夫妇关系与地位。家庭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经济体制改革给家庭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的增加及其收入分化的加剧。家庭收入是家庭消费的基础 ,而家庭收入的高低与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直接相关。随着社会就业渠道的拓展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收入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差异。首先是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最高行业的收入和最低行业…  相似文献   

7.
独户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非农企业不断涌现,部分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出现了家庭农场等一些种田大户。那么,他们的经营规模多大为宜,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现有的生产力水平需要扩大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家庭消费问题的理论支撑点,首次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消解“惯习”家庭消费理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从根本上反思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性消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消费惯习”、确立科学健康消费理念的理论基础等思想,填补了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取向的消费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煜 《社会》2001,(1):29-31
理论天地消费(Consumption),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Britannica1994—1998)的定义是“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耗”。对消费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17世纪的威廉·配第,但这个研究领域真正发展、繁荣的阶段是在二次大战以后。在庞大繁杂的各种学说中,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研究取向:1.经济学取向:在消费研究领域,经济学的研究无疑是主流,而且历史无疑是最长的,成果也是最为丰硕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经济学研究的四个主要环节。经济学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生产与消费的…  相似文献   

10.
知识女性作为女性中层次较高的一个阶层,她对事业、家庭等方面都有着较全面,较理想的追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许因为女性天生有着愿受保护而产生的惰性,或许因为社会自古以来对女性在承担家庭责任方面寄予厚望而造成的压力,或许因为女性在相夫教子与实现自我价值方面的强烈冲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3,(11):25-26,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条 家庭寄养应当有利于被寄养儿童的抚育、成长,保障被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2.
家庭寄养是指在儿童监护权不予改变的前提下,将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儿童依据一定标准与程序委托给一些家庭养护。其程序注重两种选择、一项评估,即寄养地区、寄养家庭的选择与寄养前的评估。   综合国内外的一些做法,选择儿童寄养地区应从经济水平、地理区位、交通通讯、卫生医疗等因素综合考虑。如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从 1987年试行的“集中供养与分散代养相结合,以分散代养为主”的养护模式,先后选择了延庆县张山营镇、大兴县礼贤镇的敬老院作为代养点,分别代养了 200多名孤残儿童。 1996年初,分四批将 620名残疾儿童寄养到 143户村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迪  李啸 《社科纵横》2010,25(9):43-45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农村居民个人以及农村整体现代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现实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在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消费市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探讨其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以及现阶段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一、各种不同的消费行为要预测长期消费预算及其结构的变化趋势,就必须了解各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应对它们加以区别。在对几十年的消费变化进行研究时,是根据消费行为与长期主要趋势的联系以及消费者的认识水平。我们把这些行为分为3种类型,用3个同心圆来表示。外圆表示家庭消费对行情波动的反映。我们在进行中期预测时,对此可忽略不计。中间圆表示家庭消费对中期经济(收入、物价)变化的反映,这方面的消费行为人们是比较了解的。这些决定性的因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北京市生活用能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呈现清洁化趋势,但城乡差距明显,消费波动较大,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用能消费不均衡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解决用能消费不均衡等问题,是北京市的经济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邓曲恒 《浙江学刊》2012,(5):163-173
农村居民的收入通常处于波动状态,收入风险不仅反映在消费的波动上,而且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收入风险通常可以通过消费这一视角进行考察。本文利用2000年至2004年江苏、河南、四川、云南四省的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是否能够完全保险消费风险进行了检验。本文的分析总体上拒绝了完全保险假说。本文的研究表明,非外出打工户进行消费保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相关政策应向非外出打工户倾斜。食物消费尤其是经济状况较低的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应该成为政府应对消费风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徐建中 《社会福利》2014,(10):14-15
正【政策出台】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办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颁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同时废止。【出台背景】家庭寄养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在促进寄养儿童健康成长、深化儿童福利制度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民政部制定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将这种替代家庭养育模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2012年,民  相似文献   

19.
收容遣送管理是国家对社会流浪人员进行收容、审查、管理、教育、遣送和安置的一项行政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为控制和治理社会流浪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为了探索收容遣送管理工作改革的途径,使收容遣送从边缘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初步分析认识收容遣送的基本属性,意欲探索收容遣送管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教学现场管理初探戴力军所谓现场,比较科学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同发生的一定的结果有联系的诸因素的状态、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总和。现场同发生的结果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建筑物是在一定的施工现场中建成的;体育比赛成绩是在现场中决出的;文艺演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