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支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173-176
传煤环境是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影响当代社会心理的重要场境.社会心理是传媒环境强化社会主流意识的深层动力和源泉.传媒环境与社会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把握好两者的关系能促进传媒环境和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居住的社会心理环境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新建住宅中,往往仅强调住宅的物质功能,而忽视了居民的多种心理需要。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人们的交往需要、住宅的安全、私密性要求以及自我表现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住宅设计中,除满足物质功能需要外,还需满足精神需要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3.
人口剧增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市场的刺激和工程技术的保障,导致城市住宅建筑向高层发展。然而,高层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开发理念是高层住宅建设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洪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4):42-44
本文就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光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一、问题的提出物资流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因此,物资流通工作,包括物资流通的发展与改革,都必须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这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来考虑.自从1988年9月实行治理整顿方针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矛盾,给物资流通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治理整顿实际上是一次经济的调整.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经历过几次大的经济调整,这一次的调整可能比过去几次调整的难度会更大,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用三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去完成经济的调整工作.因此,如何适应这个情况,如何适应经济调整的要求去做好物资流通工作,恐伯是我们从事物资流通工作的同志都很关心的. 相似文献
6.
余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3):27-30
社会心理与公民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个层次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健康的社会心理促进公民道德的形成 ,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中。当前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明显滞后 ,公民道德滑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必须以调适社会心理为基础 ,以规范公民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唤醒社会信任、树立良好风尚、形成社会正气等来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青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从说话者的词语选择、习惯语的运用,以及在不同的语言活动场所使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可以看出说话者及其所属社会集体的社会心理及民族的文化背景。诚如心理社会语言学派所认为的那样,“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而又存在于‘社会心理’之中,是内部结构严整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20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在世界上渐成显学,而在中国,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心理学界的最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本身即为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关心社会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文化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要求它是胸襟开阔的,是可以容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取向的,它应该成为各科学者各抒己见的活跃场域。跨学科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笔谈正是对上述思路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从个体与群体、行为与文化、微观与宏观等角度加深与拓宽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吴向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拉开了长期掩蔽着社会历史有机体的帷幕,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了历史观上的“哥白尼革命”。唯物史观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还要从横断面上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结构,对前者的正确说明甚至依赖于对后者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及其内在关系,恢宏地叙述了社会历史的一般结构。由于历史本身的制约,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理论的论述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对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是不均衡的。一些细节尚不清楚。他们当时研究的“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概念、法权观念和其它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他们常常不得不强调被唯心主义者否认的主要原则,“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预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虽然恩格斯晚年作了重要补充,但也仅是一般原则的论述,还未来得及详细分析和进一步条理化。 相似文献
10.
辛敬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撇开社会心理因素,我们就难于对稍微复杂的历史事变作出合乎实际的解释,也难于说明历史必然性是通过无数偶然性来开辟道路的。因此,重视社会心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陈章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什么是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专用术语。语言变异的涵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从宏观上说,指一个语言社区,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语言社区的语言状况发生了变化。如我国解放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以及大力推广普通话等原因,使得汉语各方言地区的语言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情况是: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或同普通话并存并用,或逐渐为普通话代替;从以方言为该地区的单一交际语,逐渐变为以方言和普通话并用的双交际语。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除大力发展各民族语言外,也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逐渐成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际语,该地区 相似文献
12.
曹志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绩是巨大的。同时,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伺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而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的,有些是近几年在新的条件下产生的。为此,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新阶段的重大战略决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是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洪春英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69-72
在服饰流行体系中,社会心理特征一直是传播和促动服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各因素影响下,人们形成暗示、模仿、时尚和流行等群众性的服饰心理反映。服饰流行的心理机制、周期规律、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反映了服饰发展的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大约有8%的人患有躯体的疾病,4‰的人是严重的残废人(需特殊照顾),而其中的四分之一在65岁以下。1988年联合国人口普查与展望证实,在一个健康社区中(250000人),估计有250名在65岁以下的人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护理。必须研究人在残疾时的心理适应,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周世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的系统工程。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精神文明系统工程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理论探讨,是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和我校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邀请校内部分同志就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环境与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百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2):55-59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 ,信仰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实现和发挥作用的。人生活在确定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为人的信仰提供了可能 ,也提供了限制。人的信仰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现象 ,既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健康的信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实践中要坚定正确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和谐人际关系视角下的社会心理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书枝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4):73-7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其深远.环境因素包含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团结、进取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泯灭人的良知,使人道德沦丧.为此,必须从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安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33-35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上,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BBS、QQ和论坛上交流时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数字组合、字母组合等,是属于特殊群体的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主要服务于青年网民群体,并反映该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有关瞵变状态的研究瞵变状态的研究牵涉到的问题比对气质的研究更为复杂.当实验者选择个人自我意识强的受试者时,我们知道,他们常把注意力指向内在尚未分享的方面,因为他们自己这么说.如果实验者利用一面小镜来诱导个人自我意识,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受试者是否处于一种暂时的自我认识状态.关于小镜的问题有的理论家认为在作为自我认识诱因的小镜和电视摄像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而我却详细地说明了小镜诱导出的个人自我认识和电视摄像机所诱出的公众自我认识.总之,这里所阐述的结果与上一章相比较,争论性较强.个人自我认识(1)暗示根据自我意识理论,个人自我认识状态可定义为特别注意自己的尚未分享的方面.这种注意导致对身体、思想、幻想、记忆等.目前状况更清醒的自我认识.缩小注意力的范围,只注意自己的个人方面,会产生一种对目前的体验更为精确的知觉,以及对你想极力回忆的一种真实的再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