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划出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一) 纵向分析,把自耕农经济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经济力量相比较——它前面是地主,后面是佃农,头上是封建的上层建筑。 1、自耕农是小私有者。占有少量土地不但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别于佃农的主要标志。地主靠出租土地剥削别人的劳动生存,佃农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度日,自耕农则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自食其力。自耕农土地来源大致有三:其一,农民自行垦荒,例如,汉魏之际封建政府就曾鼓励流民开垦土地,官府督课下在内地州郡开垦,自耕农自发开垦,以宗族屯坞形式在山区垦荒。其二,历代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培植自耕农的主要条件,每次剧烈的阶级搏斗部有力地打击  相似文献   

2.
自耕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的两重性表现为其内部兼具私有与国有两种成分,并且凝结于同一块土地上的两种所有权不是分割开的,而是重叠着的.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成分,主要体现在自耕农的土地是不完全的私有土地,其土地的获得、继承、买卖及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等方面都在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下,沉重的赋役剥削使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仅能部分地获得经济实现.封建国家不仅在法权观念上将其视为国有土地,在经济关系上也一定程度实现了土地国有--即以赋役形式榨取自耕农的全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3.
所有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广义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产权制度是各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设定及其处理规则的制度安排.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不同;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变化的结果不同.联系在于: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成分需要产权制度来规范和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所有制理论中不能没有产权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必须由富含产权理论的所有制理论作指导,但传统所有制理论中产权理论不足.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丰富、创新传统所有制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正> 辞书解"舆论",皆据《左传》杜预注说是"众人之论".这固然不违"舆论"一辞涵义,而"舆"何以即为"众人"杜注并无通释,是知辞书并未达"舆论"的语源. 考《左传》襄三十年云: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对外开放侯丕勋前些年,我国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评价出现“封闭”和“开放”两种见解。目前虽无争论,但对垒明显。自战国、秦汉以来,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先天的自然环境因素等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大工业技术基础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则应当采取社会所有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或混合所有制等等观点既不能揭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特殊本质,也不能说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只有采用社会所有制范畴才能揭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特殊本质,才能说明所有制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7.
郭忠义 《求是学刊》2006,33(6):129-133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为解决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问题提供了启示。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同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市场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的确谈不上大的成功,在生产目的上富裕、平等与福利三大指标衡量似有“东不及西”和“北不如南”的感觉。这一现实,使一些国家纷纷提出改革,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重新确认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在我国则出现了“国有财产私有化”的主张,并且在自由化思潮中被少数人当作蛊惑人心的投石。私有化主张的基本论点有二:一是说“财产公有与市场机制是一对相互否定的范畴”,没有“多个独立的产权间的相互交换”,那么完全的、不被扭曲的市场是不会出现的。二是说“……与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没有挂钩的公有制”,是一种“虚幻的‘无主所有’的所有制”,“因而严重扭曲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造成了“效率低下”。美国某大学的中国学者和博士生的建议书更说得危言耸听:《国有财产个人化:中国经济改革的趋势和选择》。一句话,中国改革在一些人看来除了只有彻底的私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了法治的寓义,分析了中国法治的动因,认为发展商品生产是中国走向法治的根本动因,而特殊动因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商品生产所提供和培育的广泛而真实的平等基础、空前庞大的新型商品生产者群体,以及集体英雄主义的社会思想基础。文章对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援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是我们党的长期方针。我国是一个拥有五亿多农村人口、十六亿亩耕地面积的大国,要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农业资金的基本来源有两条:一是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内部积累,这是经常的主要的来源;二是国家财政的支援,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所有制”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正面论述;第二部分对何伟同志在《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过渡》一文中提出的“马克思所讲的社会所有制”的理解,提出不同意见,开展商榷;第三部分论述不能把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理解为“政府所有制”,认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不应根本否定,不应取消,而是应该通过改革使之不断完善;第四部分从理论上阐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界限,指出现在不论在理论工作或实际工作中,都存在着对公有制和私有制混淆不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后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所有制的宪法修订 ,使市场经济体制得以落实 ,成为经济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渐进的改革开放政策 ,通过适时的宪法修订 ,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给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与地缘政治相结合,分析陆海复合型国家从陆权到海权转型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主要由体系结构和单元、次单元要素构成。体系结构涉及地缘格局、地理互动和攻防平衡三部分,它们共同形成国家所面临的包容性/约束性战略环境;单元和次单元层面涵盖战略学说、崛起路径、国内汲取资源和动员能力、国内经济转型四要素,它们分别影响国家战略决策的认知、决策制定和执行。外部战略环境作为自变量,需要通过国家战略决策层面这一中介变量的过滤,才能对战略转型发挥作用,且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作用大小通常成反比。中国从陆权到海权转型的历史背景、战略环境、崛起路径、战略学说、资源汲取和动员能力等方面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中国最佳的转型路径应是陆主海从、防御性模式,兼顾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避免陷入大国崛起和战略转型的过度扩张悲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专制能够确立和延续,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科学文化得以繁荣,与封建社会的人才思想及官吏选拔制度有着密切联系。一 封建社会初期,儒法之间曾经发生过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儒法两家观点迥异,其结局是人治思想获胜。儒家人治思想之所以能够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就在于它有可供利用的内容:“君权神授”“替天行道”的提法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所谓“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①,“天之为父母,以为天下王”②均表明君万物者莫大于天,天不能自行其意志,而必假于天子或帝王以行之,于是作为统治者的一切活动就…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九年春,齐亚·拉赫曼总统提出将在孟加拉国实行土地改革,并强调“要适度地并按照民主的手续进行”。打算通过土改来提高产量,增加就业。据透露,齐亚政府已拟出几种土改方案。一九八○年九月,总理代表政府提出一个土改草案,同议会反对党领袖进行商讨。孟加拉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从各个历史时间沿袭下来的。英国统治时期实行的是柴明达尔制度。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时期进行过一次土地改革,废除了柴明达尔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两汉的宗族土地所有制与宗族的生产组织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宗族势力的重建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尤其与大庄园经济的发展相同步.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来源一般有买卖、国家授赐、豪取强夺等几种途径.一方面,宗族势力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获得土地,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土地所有;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者又利用手中的土地作为团结宗族的手段,纷纷采取庄园经济模式,组成一个个宗族的社会经济集团.两汉宗族土地所有制成为东汉以后土地制度的重要形式,宗族组织在社会生产方面也逐步表现出重要的生产组织与保障职能.  相似文献   

17.
乌克兰政权更迭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内因是东西部地区隔阂及其政治分裂、经济崩溃及官员腐败、东西方的外交平衡困境等因素;外因是对乌克兰局势必然产生深远影响的俄美(欧)之间的利益争斗。乌克兰变局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外溢效应不可低估,必须通过以法护统和公民潜移默化的国家忠诚与国家认同教育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实现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和社会相互博弈的结果,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两次转向:由启蒙时期的政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向近代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转变;再由近代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向现代文化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成不变的则是其对自由的追求、对矛盾的争辩、以及对认同的渴望,这也构成了市民社会理论的三个核心要素。因此,本文提出"自由—矛盾—认同"的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由—独立的价值理念、非零和博弈的观察视角、沟通模式的制度化取向,此三者也是中国市民社会本土化出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关系的新发展——浅论东北亚国家构筑伙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伙伴关系是冷战结束后新构筑起来的国家关系。东北亚国家最早提出并付诸实行伙伴关系。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是在和平稳定情况下,维护各自国家利益,平等合作,相互协调,以求得共同发展。体现了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代表了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方向。但要把“宣言”、“声明”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程。  相似文献   

20.
刘丰 《太平洋学报》2011,19(7):41-52
尽管冷战后形成的单极体系已存在20年之久,但是学术界对这一特殊国际结构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考察了单极结构的基本含义与特征、单极结构在体系层面的基本性质,以及这种结构在单元层面造成的影响,尤其关注单极体系的稳定性及这种结构下主要国家的行为倾向。进而根据现实主义有关国际体系变迁的理论论述,对目前美国主导的单极结构的基本方向进行了预测。本文认为,单极体系正处于弱化过程中,而无政府状态下大国竞争的压力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削弱这一结构的基本因素,单极体系下中国外交战略应作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