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客观准确分析协同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四个系统的20个评价指标,再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四个系统的得分情况,根据各个系统的得分情况计算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最后通过对系统之间协同度高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破除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和建立评价工作周期制度和修正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把握川渝地区新闻传播院系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两地之间资源协同与优势互补,文章采用知识计量学的方法,对“十三五”时期两地新闻传播院校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和科研立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从论文发表量来看,川渝两地新闻传播院系均形成了领头高校一马当先、其他高校梯次竞相跨越的发展格局。从高产作者、发文方向、载文刊物等指标来看,川渝两地各个高校和机构均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研究专长,反映了两地院系研究方向较强的互补性。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主题来观照,两地形成了“强—强”“强—中”“强—弱”“中—中”“中—弱”“弱—弱”等六种组合形式的梯度研究方向。在未来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以实现学术资源的良性互动和学科的协调发展,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传媒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2011年至2021年1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发布的有关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文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分阶段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演化趋势以及现阶段的主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各城市共商共建营商环境的合作程度不断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结构由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双中心+多区域结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内各城市合作紧密程度不协调、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5.
谢忠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3-101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对提升成渝地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现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的四个维度出发展开协同治理,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其中,协同治理既需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协同治理的尝试,还需要重视地方性法规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的作用,以期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具体效能。 相似文献
6.
体育赛事一体化将对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引领区域特色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赛事层级体系不健全和赛事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加强文化认同感建设、构建合理体育赛事层级体系、完善体育赛事一体化空间布局和优势互补、共享合作的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一体化合作机制、加速制定体育赛事一体化细则和建立体育赛事一体化协调监管机制等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大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6-63
正确认识并建设好城市新区对于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各城市新区具有相近的特点,同时面临共同的挑战。为应对共同的挑战,各城市新区要积极统筹发展,在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坚持错位发展,克服要素供给约束;二是坚持定期协商,克服行政体制约束;三是坚持联动发展,克服市场空间约束;四是实施坚持高质量对外开放,克服地理区位约束。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扩大内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73个区县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公共支出的消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支出的增加在促进本区消费增长的同时,通过区县间消费水平的空间依赖改善了邻近地区的消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在2013—2015年呈现互补关系,在2016—2018年呈现替代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支出对居民的衣着支出、居住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食品烟酒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增长极,迫切要求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识别绿色创新的节能减排渠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节能效应”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有效路径,但“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遮掩效应;因技术异质性和城市区位异质性,不同特征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虽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性。应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绿色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并为国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采用CiteSpace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成渝文献时空特征分析和关键词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主要对年度发文趋势、文献引用概况等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学科分布、基金分布、作者和机构分布等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时间线图、聚类视图、时区视图及突现词分布图深度剖析文献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成渝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但持续深入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引用情况表明该领域研究缺乏具有高认可度的文章,作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作者群体和机构群体。跨学科的研究文献较少,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开发。成渝研究领域各方面投入尚且不够,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此的研究投入,提高成渝研究质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圈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趋于多元化,成渝经济区频次最高。根据时区线图将成渝领域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文献发表情况与当时政策背景相吻合,趋热性明显。突现词显示近年来成渝研究有不断细化的趋势。通过梳理文献研究背后的基本脉络,文章指出了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双城经济圈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依据能值理论与方法,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数据,计量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值、产出能值等系统指标,通过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可持续指标等能值指标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性良好、具有农业绿色发展竞争优势、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等结论,据此提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估与多维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并比较2021—2035年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等因素对于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同,且有不同的空间效应;(3)未来15年内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将稳步提升,与其他三个城市群的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3.
莫远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4):8-18
"十四五"时期,中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辩证发展观指导.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明晰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导向,高规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比较研究,高质量寻求县域经济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江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3):68-76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动力和动力机制的支撑。其发展动力主要由区域高校革新发展范式的内源驱动力和政府主导力、区域市场一体化带动力、地域文化联结力等外源推动力构成;动力机制主要由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三部分构成。动力机制具有激发引导、约束控制动力作用方向及力度的功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存在内源驱动力韧劲不足、外源推动力强而不均的动力结构失衡问题,这与动力机制不健全及其功能作用弱化密切相关。常态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良性发展,应以增强、聚合、控制内外源发展动力为目的,从完善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健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行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在实证层面检验本研究的两个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发现,以机关事务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治理尺度差异,这与中央政策调控共同构成协同的内外动机,驱动成渝地区深化合作意愿,卷入区域协同;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两地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工作中亦有所披露,并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结果:推进协同地区加强行政治理协同、推进治理尺度统一具有紧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标准化执行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的行政治理协同增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互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协同卷入的奖惩机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协同还需大力推进,两地协同仍有较强的地方本位意识。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地方保护现象是长久以来中国实行区域分治所衍生的治理产物,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区域一体化思维成为协同瓶颈破局之必然要求,而基于行政尺度视角出发的行政协同治理则可能通过为地区卷入协同建构与区域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尺度,从而成为区域协同必然的路径选择。并且,协同是基于时间矢量上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牢牢把握不同阶段中区域协同"动机—路径—目的"三核心元素以寻求合理的区域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合理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撤县(市)设区"政策是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共101个县域样本面板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实施的具体区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两个层次进行效果检验,以综合研判"撤县(市)设区"政策对经济发展、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进程;"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地区差异,重庆市的实施效果优于四川省;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为短期激励,且需经历一定适应期方能充分调配市政资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减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内大量企业聚集而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效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与提升分工合作效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区划,应考虑各地区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划调整政策;协调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根据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城区功能定位与县域发展格局;提升政策实施经济效率,科学合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区划调整内涵。文章从理论假说出发,经过系列实证分析检验,对典型内陆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拓展区划调整影响效应研究,可为地方政府行政区划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是助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行动的有效整合、治理资源互动和政策学习是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逻辑理路,并为中国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成渝经验,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份府际协同治理政策文本为研究蓝本,应用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框架的网络分析视角对其进行内容编码分析.以个体网络分析与整体网络分析为研究着眼点,引入强弱连带的概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治理进程进行透视.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网络经历了由有限共享型网络向双核领导型网络嬗变的发展历程,成渝双城的首位作用逐渐显著;成渝地区内部协同治理次级系统基本形成,推动了整体制度性集体行动的协调和整合;行政隔离和区域隔离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亟待上级政府牵头开展协调,以功能为主导推进协同治理进程.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需要从协同机制创设、空间布局优化和政策协同衔接等方向着力,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将产业同构性、合作成本、超额收益、机会收益、违约惩罚、超额收益分配比例引入成渝双方演化博弈模型中,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施产业错位发展,降低产业同构性会增加超额收益,促进成渝向合作的方向演化;合作成本和机会收益越高,越不利于向合作方向演化;违约惩罚越大,越有利于成渝双方向合作的方向演化;此外,合理的超额收益分配比例能使成渝双方实现共赢。提出成渝应实施两地产业错位发展,建立合理的区域合作考核制度,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郑正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17-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京津翼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共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菱形地理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向的新形势下,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内部合力有待提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面临挑战,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有待加强。为了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以新兴动能的培育共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际门户枢纽的打造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