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是一篇清新优美、平和亲切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从审美的角度再来欣赏这篇短文,确实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中性现象是当今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在这种转型时期,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去分析和引导。文章试图通过对中性现象的透视,揭示当代人审美特点的变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规律,从而呼唤一种新的审美思想和理论———中性美的诞生,引导当代人在健康的审美轨道上走进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及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作出直接、感性的审美评价及体现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对艺术作品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人的核心素养,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而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自1958年走入国人的生活开始,便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众多受众。那么,一部获得较高收视率、讲述中国平民故事的电视剧有着怎样的审美情趣?又是怎样展现其审美情趣的当代性和影响电视剧创作的呢?本文从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可以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4.
当代审美视阈下的中短篇传记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短篇传记文学以其实绩证实了它对传记文学审美领域的新拓展,形成了鲜明的审美特征,满足了读者大众的阅读期待,给人以多样化的审美享受。这与许多传记作家对独特形式的美学追求,向个性化写作迈进的努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5.
6.
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 ,认为物我浑融、叙事口吻移代、时空结构跳接、生活片段撷取 ,以及句式变化是形成“浑雅”这一美学特征的艺术因素。并从诗学流沿、叙事角度、社会背景、文人心态、言语表述等视角 ,审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我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出现了由“热”变“冷”的局面 ,“但美学研究并没有中止 ,而是以一种地火式的运行在沉寂中发展。哗众取宠的研究者消失了 ,随波逐流的研究者退出了 ,真正有深度的研究仍在继续 ,美学已开拓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1 ] 作为 90年代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 ,姚文放教授的专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通观全书 ,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那清朗的运思方式 :从知性思维到辩证思维。一《批判》一书…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标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升华。从审美视角观照,和谐社会表征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和谐统一,蕴示着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1.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对象存在着一个明晰的由"人"向"文"的转化过程,即由魏晋时期的以人物为美向南北朝时期的以文学为美的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人物品评上,魏晋时期关注人物的言行与谈吐,南北朝时期更关注人物的文学才能;在审美标准上,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清"为美的标准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上来;在审美方法上,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品第人物、论人物优劣以及直觉经验的品评方法均成为南北朝时期品第作品、比较作品高下的基本方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发生并非是同步的,而是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于学友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歌曲《小白菜》将传统民歌与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的结合,是众多优秀民歌改编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别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和现代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无论从声音运用、音色控制、情感体会的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对作品理解的方面,该作品对演唱者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体现出对民歌改编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点的典范,和作为民歌改编的歌曲作为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13.
《高山流水》是我国传统古筝曲中的经典名曲,该曲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深受喜爱,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介绍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对其艺术特色和审美意境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为古筝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14.
《艺术之宫》是张恨水创作中期一部较有特色的作品,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为人提及。本文从探讨《艺术之宫》的主题出发,剖析了张恨水对特定时代的金钱、艺术及“现代”问题的深刻思考,试图发现其独特的问题视角,以期进一步发现张恨水在现代文学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于景观艺术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时间观念并在相应的作品中予以呈现。以当代西方景观设计中时间的审美特性为研究主题,在现代时间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景观之美"置于时间审美的角度加以运思,介绍了历史质感的介入、多重线索的叠合、变幻无常的镜像等呈现形式,以期对当代西方景观艺术的相关作品进行时间审美意义下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舒曼作为德国著名的诗人和音乐艺术家,在其传奇一生当中创作了数量众多并且十分受听众欢迎的作品。在舒曼的诸多作品当中,《诗人之恋》是一部在作者恋爱时期创作的经典。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曲风和创作意境,在世界音乐史上竖立起来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在整个时代不断变化的背景之下,作者的这些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反映时代变化大趋势的作品也帮助了一批批爱好音乐的青年树立起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民族文化和时代使命的全新观点。这些重大的历史意义不仅仅通过这位诗人的优美词句展现在世人面前,也通过整部作品的独特声乐风格,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加深刻印象。本文将根据《诗人之恋》当中的曲风和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最基本的主题和意象,也是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死亡的恐怖和丑的背后隐含着史诗的创作者对真、善、美的表达。哈根之死和许特格之死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崇高之美。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死亡以及尼伯龙根宝藏的失落除了与个人命运的悲剧相关,还隐含了民族命运、民族性格的悲剧以及性别和人性的悲剧。史诗中的狂欢是向死的狂欢,表现了德意志人独特的死亡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倾城之恋》的意象及其审美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玲在其《倾城之恋》中营造了四个主要意象:胡琴意象、白公馆意象、月亮意象、墙的意象。这些意象深刻地传达了人生的苍凉意味,具有营造苍凉氛围、构建对应结构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解读罗伯特·库弗的小说《保姆》 ,试图阐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被游戏化 ,使审美主题产生的不确定性 ,以及后现代小说具有的颠覆和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