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论证了科学哲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概念为中心,以科学本体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史哲学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逻辑结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论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交锋与争鸣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做到四个直面: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和直面文本.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有本体论的,不能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中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这些哲学智慧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拓创新中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利用事物、虚实等辩证概念及"一体二元"辩证本体论模式等具有核心价值的中国哲学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及本体论等进行开拓创新,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的转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存在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论问题就是本体论问题,在各派哲学中,存在一词的含义差别很大,标志着它们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不同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使用存在这一范畴,但并不赋予其本体论的性质,它不承认有和认识论相脱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中西哲学最重要的差别乃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没有产生西方哲学的概念形而上学观念,即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中国哲学具有"受指主义"的精神气质,这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乃至人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哲学气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缺乏奠基在语言的逻辑性之上的独立的理性精神。现代语文教育应呼唤健康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的哲学就是要在哲学和知识论之间划界 ,认为哲学的范围就是本体论 ,知识论不在哲学的范围之内。本体论讨论的是终极实在的问题 ,讨论的方法是直指本心的性智。而知识论是向外追求 ,其方法是分析思辨。因此知识论不同于哲学 ,它应属于科学的领域。熊十力这一看法是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西方哲学的知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虽与本体论有所区别 ,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一脉相传的。本体论关心终极的实在 ,知识论则关心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终极实在这样的问题 ,其方法并不是纯粹向外追求。然而熊十力也正确地看到了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并不能使人达到实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是否存在"本体论"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论题,本文认为西方哲学的"两离"与中国哲学的"一体",并非划分"本体论"有无的标准,而恰恰体现了中西"本体论"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是逐物之哲学,其理论基础,源于数学与自然科学,故西方哲学史上有关键意义的大哲学家,多同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他们得力地推动了西方哲学向前发展。因而从数理之内贯轴线上去看西方哲学之总体特征及形而上学与本体论(ontology),则可确切地把握其要义。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以几何学—微积分等数理观念开创了西方理性哲学的新时代。数学对哲学的影响,从未如此深刻与普遍,那奥秘抽象的本体论术语,则由沃尔夫创设出来。若离开那个时代的纯数观念与微积分等方法,是无法确切地把握形而上学中关于本体论之分类观念的。同时,这种本体论与相应的逻辑范畴协合成一体,它完全区别于中土之穷玄探源理论。中国学人泛用西方本体论,多是粘连了中国"体用论"中之"体"(本体)的大义而行混淆之术,颇有自欺欺人之疑。康德先验论是西方科学的基础,它既来源于经验,又独立于经验。故它只研究认识能力中之必然性与普遍性。对这种繁奥之数理问题,与其用陈套俗语去平滑地言说一通,不如用数理观念去呈现其要义。后者,是一种既属感性(直观)而又属理性之体验,比单调之概念认识要深一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12.
蒂里希是从人的生存出发以本体论的方式来建构其文化神学体系的。本体论的方法是他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本体论是指对存在的性质作哲学分析。一个本体论概念的功能,是要运用经验的某一领域去指示存在本身的特点,勇气作为一把理解存在本身的钥匙,就是一个本体论概念。本体论方法对于每一种宗教哲学都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的视野”是指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一种有别于中国哲学视野的探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方式,它用西方哲学对哲学分支学科的归纳方式(例如本体论、认识论等)及概念系统和评价体系(例如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来分析、审视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就庄子哲学而言,中国很多哲学家虽然采用了以西方哲学的视野来探讨庄子哲学的方式,但却未能正确地立足于西方哲学的视野来评价庄子的哲学。庄子哲学就像西方哲学中的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典型形而上学一样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构成的现象世界和由本体构成的本体世界两个部分,通过否定现象世界的不确定性以论证本体世界的确定性,然后再通过认识论通达本体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走向人的应然生活(自由),其中,否定不确定的现象世界是手段,通达本体世界是目的。那些未能正确用西方哲学视野来评价庄子哲学的哲学家的不当之处在于:他们只抓住了庄子哲学的手段而忽视了它的目的,仅仅根据庄子对不确定的现象世界的否定就简单地把庄子哲学定性为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而忽视了他在追寻本体时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换句话说,庄子重视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而这些哲学家在评论庄子哲学时紧紧抓住的却是他哲学中的形而下的问题。为了公正地对待庄子...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建构过程,往往是以西方哲学解构中国义理之学的过程.但是,由于义理之学所依托的历史条件不同,故而在知识依据、思想旨趣、知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传统内涵,而不同于西方哲学.强调中国义理之学的传统特征,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简单地将义理之学比附西方哲学;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义理之学在建构人类"普遍哲学"方面所体现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它不可能担当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所确立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是一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学家深刻性的创造,而不是发现,马克思哲学拥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存在哲学的概念框架,我们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学思想的二元张力结构中重审二者关系.当下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一种视角切换的理解,一旦将其"客观化",将会进入一种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误区.  相似文献   

17.
Hermeneutics 一词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绝非仅仅意谓着一套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它有着本体论的诉求。通过考察 Hermeneutic 在国内的译法,及其与中国传统的相契合之处;考察该词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含义。我们发现,Hermeneutics 更多指向的是方法论与本体论的统一,国内用诠释学来译 Hermeneutics 一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更多的契合之处,也更能体现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哲学的门类划分来重构或重新叙述中国哲学,是一种比一般观念层面的反向格义后果更为严重的一种反向格义。本体论这个译名使我们对西方的ontology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熊十力根据他的理解,认为本体论和宇宙论是人类思想的普遍问题,而没有看到这些术语的确是"西欧学人据其所有者分判"。就反向格义的思想路数而言,牟宗三与其师如出一辙。反向格义的结果是,我们把被人已经彻底批判否定的东西当作普遍有效的真理来接受,而西方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对我们的哲学研究几乎没有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认为,基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差异,中国哲学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本体论、价值论和表达形态,因而常被西方哲人所误读;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但却并未产生过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形态,要做到这一点,须借鉴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推进自身向着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