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健康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进而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利用2015年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推行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了上游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提升,并且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而增强。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升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基本上实现了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的政策目标。政府应更注重如何提高长江经济带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开源节流,以达到政策制定者和农户的预期收益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章系统阐释了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环境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8年市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显著降低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2)分区域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对长江下游和上游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并结合东部、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分析.(3)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而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并不成立.从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制定差异化环境治理政策等维度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36个城市2005-2015年的市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发现:(1)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呈不断上升态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产业结构升级要滞后于生态环境优化步伐,基本属于产业升级滞后型;(2)近十年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明显,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其中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及杭州达到高水平耦合发展阶段,泸州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依次上升,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横亘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一个流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经济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体内容.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所在41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构成进行定量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分布及空间分异状况,并据此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流域治理是系统工程,任何主体的单独行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实现上下游的协同共治。构建包含利益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的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系统,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协同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存在整体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区域联动机制不完善不成熟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流域区域利益激励机制差异大、监管机制整体重视程度不足、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持续性等。基于此,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水平的建议,具体包括构建利益激励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长期持续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市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差距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集聚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相对增长率的热点区分布总体较为稳定,但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区位、历史、经济发展、人文等因素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格局演进特点的驱动因子。基于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双重提高的3点对策:(1)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3)加快大城市群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主持召开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参与乏力;地方各自为政,缺乏战略规划;资金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区域立法缺位,保护监督错位。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提高环保意识、营造共抓环保氛围,建立互动机制、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环保补偿机制,实现长江保护立法、推进环保监督升级等有效措施,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齐抓共管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2008—2017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运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城市化质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上看,三大城市群的整体城市化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东西两岸向中心递减的趋势,即“长三角地区>泛成渝地区>中三角地区”的空间格局;总体差异的减小有利于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减小;城市群内部差异的扩大,会导致总差异减小的趋势变缓;长三角、中三角及泛成渝三大城市群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 ,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追求发展速度,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力、环境友好性、环境抗压力、环境稳定性5个维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基于 2007—2017年的时空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但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依然存在差异。通过分析时空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建议。 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耦合协同进行评估是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力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应用耦合协同模型评估2014~2019年间生态环境保护与政策能力的协同情况。评估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政策能力呈现“高耦合、低协同”特征。这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自身难度大、地方政府政策能力不够且具有较大差异、生态环境保护与政策能力步调不一致有关。未来可以从完善制度、搭建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突破困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连接经济带内分散经济联合体的基础.长江经济带覆盖东中西三大区域11省市,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在生态共治实践过程中,归纳出生态环境共治机制的主体困境、协调机制的利益冲突、协同机制的制度困境是制约其生态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壁垒,折射出其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一体化协同治理机制应从治理主体、治理路径、治理模式出发,充分考量其相互联系与作用性,构建决策、目标、利益、责任、绩效、保障"六体合一"的完整系统结构,并且实现目标设定、利益协调、监督管控、资源优化、绩效提升、信息共享等功能的融合,才能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涉及上中下游多地区利益,任意一方的独立作为无法解决问题,开展协同治理是必由之路。追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效应有必要梳理府际之间存在的政策差异。文章运用政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中央政府和长江流域地方政府关于发文时间、发文单位、政策工具的对比分析,总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关于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差异,进而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现实状况及进一步的政策供给。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央地总体差异较小,地方政府之间在重视程度、响应速度及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政策差异与中央政府的立场、各地的资源禀赋、地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既要基于具体情境制定差异化的策略和措施,又要通过区域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正义理论已发展成为生态环境正义理论,涵括生态环境的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和分配正义等三个辩证统一的维度。生态环境正义是地方政府生态环保问责机制的主体基础、运行保障与目标导向,而问责机制的完善是实现生态环境正义的关键。通过检视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生态环保问责机制存在的五大短板,提出要创新地方政府生态环保问责机制,应从问责依据法制化、内容明晰化、主体协同化、对象合理化、程序法治化等方面精准着力,以期落实地方政府的生态环保责任、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该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利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全流域城市、中游地区城市和上游地区城市。(2)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惯性,从下游地区到上游地区依次递减。(3)金融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同:贷款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为明显,中游地区最弱;存款在全流域城市和下游地区城市呈现阻碍作用,在中游和上游地区城市影响不显著。(4)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面:无论是贷款还是存款为门槛变量,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都存在单门槛效应。贷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边际递减趋势,保持适度的存款规模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多元化的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间适度的税收竞争有利于提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为探索长江经济带地区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立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新发展理念,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一方面利用混合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这3种模型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门槛效应探究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税收竞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地区税收竞争,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对于经济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非线性特征;保持适度的税收竞争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CA-SE-DEA理论的组合模型,对其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影响其发展进程的要素体系,并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同时,基于C-D生产函数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素在长江经济带当中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目前未能达到我国平均水准;位于长江边缘地带的各省市在科技创新效率方面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并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在影响成因当中,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影响最大,科技投资、科技输出以及科技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尤为关键.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整体调整和规划,构建协调机制,形成流域整体创新创业的良好运作系统,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流距离”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总体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地区间和地区内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物流效率相近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持续领先,中游地区快速提升,上游地区增长缓慢.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跨地区协调高效发展,应构建区域整体物流联盟、下游地区推进物流业溢出效应、中游地区发挥物流业通道优势、上游地区培育物流业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使命重大。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占有主体地位;“断链”是长江经济带难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重庆市必须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9.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基调。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重庆、武汉、南京三次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诊问脉,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向,起到了全局性的指导作用。三次座谈会始终贯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线,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在逐次拔高,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的问题逐次聚焦,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次增大。三次座谈会精神必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深层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的中间投入,可以提高要素投入的质量,提高制造业效率。针对目前还没有人研究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结合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1999-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显著性促进作用,但城市化水平和政策环境(主要是外商投资)对物流业发展的外溢效益为负。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具体实际,增强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有效对策有:巩固和改造传统物流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打造长江现代物流经济带;调整招商引资思路,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的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