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晓杰  谢玲 《南都学坛》2014,(1):123-124
<正>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珍稀剧种,在全国仅有一个专业剧团;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活化石",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本";宛梆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9项),保护传承利用宛梆艺术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宛梆剧团采访,和老艺人一起座谈,了解感受宛梆在传承中的发展情况,体验宛梆人生活,对宛梆这一传统戏剧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苏州昆曲、苏剧、苏州评弹、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文艺类品种。调查显示,昆曲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剧目流失严重、演职员后备不足、传承计划不尽合理、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相脱节等等。鉴于此,应制订苏州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平台的方案;统一协调管理,将政府工程、剧团院所工程、教育工程等协同联姻;拓宽传播渠道,扩大投入,使传承与发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遵循原真性、吸引性、可持续和因地制宜原则,按照资源识别、市场分析、开发定位、产品设计、实施经营、市场反馈这六个步骤来进行.最后以皖北泗州戏为例,对其做了具体的旅游开发探讨.  相似文献   

4.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剧烈冲击下面临着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巨大危机,在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结构瓦解的情境下,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虽然国家、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消失的巨大危机,其制度上的原因在于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长期被忽略,这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隐忧。只有不断恢复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健全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的若干配套设施,在内生动力层面培育乡村本土的文化精英,围绕文化精英不断提高乡村向心力,修复其在乡土社会传播文化、引领价值的功能,重塑民间文化精英再生机制,方能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向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传播状况及公众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成正比的。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形式,传播公众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信息,对非遗传播和保护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旅游休闲过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偶遇"率高,在此过程中如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的联动传播,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随机性和全景化,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拥有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抢救第一、传承发展;分类指导、科学保护;传承教育、强化传播等保护与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通过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对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展示和推广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的存续力、传承人的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的培养,经过近四年的推广已经渐成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给其传承人更强的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让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是其发展的动力,传播不是传承,但却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的工作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入到扶贫队伍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人们就业,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在各地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但研培效果却有所差异。结合具体案例,大胆质疑,并提出解决方略,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工作以及学者的深入理论阐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抖音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平台代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以“传统音乐”+“器乐”为关键词,获取综合排序前100个古琴和唢呐短视频样本,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按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其生产模式与传播数据之间的关系,由此生成不同模式下传统器乐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比较。通过分析发现PGC生产模式下的传统器乐类非遗短视频有着较高质量的传承主体,在短视频内容上可以较好保留传统器乐类非遗的“原汁原味”,助力非遗传播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传播和历时性传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及媒介语言不断发生更迭,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代表,柳州螺蛳粉积极顺应新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需求,在文化品牌建构与传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分析柳州螺蛳粉走红的原因,总结其成功的因素,可以为其他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牌建构及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南皮落子”具有“文武兼备”的舞蹈风格、地方特色歌曲和伴奏、丰富的表演形式等特点,是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文献和馆藏南皮地方资料,梳理了“南皮落子”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分析了以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实施状况及面临的多元文化冲击、传承人年龄老化和新曲目编创缺乏等问题。从主动融入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和寻求多传播途径等方面,提出完善数字化资源、健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等具体举措,为新时期“南皮落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广受关注的话题,大学是文化遗产学习传承之地,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重视本民族、本地区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深入挖掘地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资源价值,有利于重庆文化数字工程建设,有利于推动重庆文化传播,有利于改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现状,有利于文化复兴战略,也是落实国家部署、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这对我国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力度,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保证市场经济浪潮之下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得到更好保护、发展与传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进行审视,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重要视角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规律的生动写照,其体现出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依托性,受人的精神需要、物质生产发展、代表性传承人、受众群体、文化交流等多方力量的推动,并且具有社会能动性、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受情感因素影响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动漫创作处于低潮期,同时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面临困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动漫创作将是一种双赢的发展形态。在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剧作、表现形式与配乐三方面构建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创作策略。首先,动漫剧作创作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进行分类创作,打造动漫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动漫表现形式创作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烙画、黑陶制作等传统美术和技艺的表现形式,形成动漫作品独具特色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再次,动漫音乐创作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音乐等,强化动漫作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6.
针对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直接指向的是戏曲舞台上的"活态"表演的事实,运用活态传承、地域标志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周贻白在地方戏研究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出地方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首先保持其地域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存在传承发展危机,其原因在于传统戏曲没能跟上现代市场经济的步伐,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创新求变。当代戏曲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在剧目的内容和形式上主动变革,发挥戏曲的商品活力,以重新回归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相似文献   

18.
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保存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但传统的数字化保护存在数字化形式简单、数字化传播和传承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等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信息空间理论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形态和特性进行分析;其次,探讨信息空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难题,提出信息视角下的解决方法;最后,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为例,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应用研究。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从不同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规划指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本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冯派"花鼓灯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文章提出地方高校要与多方合作,从"整体规划、科研引路、教育传承、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探索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与手段。指出探讨本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舞蹈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对"冯派"花鼓灯的活态传承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地方高校自身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雪雍 《国际公关》2023,(23):131-133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友谊之路,被各国人民所珍视,其孕育出的丝路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世界的共同发展。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借由新媒体这一媒介得以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敦煌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丝路精神的发展历程、传播渠道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借助新闻学理论,阐述丝路精神的媒体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