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巡按御史制度是明朝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制度之一,是统治阶层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到各省定期巡回考察的一种制度。明代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体制严密,主要包括提刑按察使司及其辅佐官、巡抚与总督都御使、巡按御史等几大监察体系。这三大体系在当时的吏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连贪图玩乐的明世宗也认为,"天下生民休戚,吏治臧否,系于巡按御使"。[1]本文主要从巡按制度的形成、出巡相关规定、巡按御史的职能等方面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引发一些对当代法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明初,为了使政权长治久安,朱元璋吸收汉唐以来监察官吏的经验,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其中派御史巡按地方,监察文武官员的制度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影响极大。一巡按的设置与职能  相似文献   

3.
明史学界对于《明史·职官志》记载的明代都察院更置于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明清史籍关于明代都察院的更置时间,至少存在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三种说法。对于洪武十三年说,由于文献存在明显的记载错误,不足为据。在洪武十四年和洪武十五年两种说法之中,运用反证法,考证明代都察院应该是更置于洪武十四年,而非洪武十五年,都察院时最高长官为监察都御史,而不是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由李维桢、范弘嗣、邢大道、阎重光等编纂,山西巡抚李景元、魏养蒙、樊东谟、吴仁度相继监修。是志纂修始于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末成书刊印。初刻本至少有23卷完整保留在现存的两个残佚本中。通行的全帙本由巡按山西的御史祝徽在崇祯二年用万历旧版重印,并补写叙文,残佚本卷二十二、三十及卷二十五中的两页即据此本补刻重印。是志上承嘉靖志,下启康熙志,所纂聚三晋一方自然与人文各类典要,自上古迄万历四十二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监察御史制是明代中央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明朝最高统治者控制人民、监察官吏、网罗人才、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得力工具,对明代的政治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拟从监察御史在明朝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来探究一下它与明代政治的关系。监察御史之职始设于隋唐,下及明清,明代共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其职责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巡按御史权力的膨胀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朝历史中,巡按御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尤其在明代的地方政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具体史实对明中后期巡按御史权力的加强和扩张作一勾勒,并分析造成其权力膨胀泛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时期,它对御史的监察立法也日趋完备.从御史的选用限制、监察纪律、任职原则上对明代的监察立法加以阐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阐明其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明代言官与皇帝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言官是对十三道监察御史(简称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简称给事中)的统称.由于明代谏无专官,让御史和给事中兼负进言之责,所以也称他们为言官.这样明代言官既有纠举弹劾之权又有进言上谏之责.明代在言官的设置上颇费心机,使言官秩甚卑、权甚重、赏甚厚.因为秩卑其爱惜自身之念轻,权重则职司不受阻碍,赏厚则求效之心激切.明代言官仅为正从七品小官,其秩甚卑,却可以进谏皇帝,弹劾阁臣大僚,其权甚重;可以超迁为按察  相似文献   

9.
论《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在我国小说史上是一部里程碑性质的作品,因为它显示出现实主义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我国小说史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一) 作为现实主义在我国小说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金瓶梅词话》对社会现实作了清醒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描绘。关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有种种不同的说法。黄霖同志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考》(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83年第3期)考证出书中的《祭头巾文》为明代后期屠隆作。又,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饮宴时演奏南曲为万历以后之事,其前皆用北曲。而《金瓶梅词话》所写的盛大酒筵,如西门庆宴请宋巡按(四十九回),安郎中等宴请蔡九知府(七十四回)、宋御史等宴请侯巡抚(七十六回),皆用“海盐子弟”演戏,显为万历时的习俗。所以,此书当写成于万历时期。作品所叙,虽假托为宋代的故事,但其反映的,实为明代后期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条"万里长城",监察官员历来被称作是"风宪""耳目"和"言路"之官。身为"风纪之司"的明代监察御史品秩虽不高,但权力极重,确有"使一县之众必由于令,一郡之众必由于守,守之权归于按察,按察之权归于天子,则天下如网网之相维、臂指之相使矣"之功。正因监察御史的作用不同一般,对其选授的标准也就更加严格。明代对监察御史的选任经过历朝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而独具特色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他从事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几十年,著述宏富,桃李满天下.1991年迎来了先生的八十寿辰,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子们(目前多是正、副研究员或正、副教授)为庆贺先生八十寿辰,纷纷献出自己的佳作,并汇编成一本纪念专辑,这就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第十一期(以下简称《专辑》》.该《专辑》论文共分三大组:一、魏晋南北朝史;二;隋唐五代史;三、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社会风习诸方面,十分丰富。现评介如下,以飨读者。有关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2篇。陈仲安先生在《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封建国家的行政监察权力并非完全掌握在御史手中的看法,认为该行政监察权力存在着一个由分到合的演变过程。在秦以前御史为史官,从秦开始掌监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与其他官员共同执掌监察大权.隋时,御史脱离史官之职,并排挤掉其他官员,正式开始独掌监察大权.陈先生对汉唐间行政监察权力分合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宁夏是边防重镇之一。明初在此设立卫所进行管理,后感原设机构不足以应付边务,派都御史巡抚其地。又在宣德年间派内臣镇守之,逐渐形成“监一镇一抚”的管理体制,由内臣、总兵、巡抚共同管理宁夏的边防事务。在他们的敕书、奏疏中要求三方要协和共事,任何一方不得专擅。这种管理体制大约维持了百余年,随着嘉靖年间内臣的裁撤告以终结,对宁夏的管理体制再次发生变化。由历次对宁夏管理体制的演变可见整个明代时边卫的管理一直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13.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东汉末年以后,逐渐由监察区划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目前学术界对十三刺史部的起源、治所、职能、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 汉十三刺史部创建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它是在秦监御史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地方监察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说的“监”,即“监御史”。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郡置一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监御史上承御史大夫,直接受御史中丞指挥,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之一,清军御史自宣德元年出现,至万历年间退出历史舞台,150多年间在任期规定、考核制度等方面经历了诸多变化.文章概述清军御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工作效果,认为作为都察院派驻地方主持清勾工作的负责人员,清军御史自派遣之初就出现了扰民现象,最终导致清勾事务成为明朝的一大弊政,并从流动性的派遣原则、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北宋仁宗统治四十二年(1022—1063),其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范仲淹主持推行的新政。新政的成败与具有建言和纠察之责的台谏官(御史与谏官的合称)有密切的关系。包拯恰在新政时期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属御史台官员。他对新政的态度及在此期间的表现,是评价其历史作用与地位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包拯的论著,主要依据分类编辑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明代的科道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內阁六部制官制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相适应的,这种制度保证了明代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为了监察百官、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明代的官僚体系中,又有着一支品位不高、人数众多、活跃于朝廷內外的科道官队伍,他们在明代各时期各重大事件中起了特殊的作用,发生了较大的影响。科道官是科官和道官的合称,明人又称之为言官、台谏官、台省官和台琐清班。科官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道官指都察院属官十三道监察御史(简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监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央监察系统通过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和御史台权、扩大御史监察范围、精简谏官人数、扩大监察职能、御史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监督、封驳官与台谏共享监察权 ,将秦汉以来的御史纠弹百官与言官谏诤君主合二而一 ,形成台谏合一体制。在地方建立了监司与通判两级监察体制 ,使监察体制更为严密 ,并为其后的元、明、清代多层次的地方监察体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致祥(1838—1899),字季和,江苏嘉定人,1860年进士。1881年丁忧,1884年再补内阁学士,“上书极言天下事”。①1885年1月因反对铁路,被降级。②历任通政使司副使、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宗人府丞。1889年8月以后,任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1894年视学浙江,“有严名”。⑧1898年为安徽学政,11月迁兵部右侍郎。次年5月卒于安徽太平使院。陈启泰(?—1909),字鲁生,又字伯平,湖南长沙人,1868年进士。1881年至1883年任御史,屡劾腐朽官僚,热衷近代化建设,力主抗法。从1884年开始,在山西、直隶等省任知府、道台。1905年9月授安徽按察使,次年9月擢江苏布政使,1907年任江苏巡抚,1909年6月卒于任。④徐致祥和陈启泰都是光绪朝清议的积极分子。陈启泰议论朝政主要在中法战争结束之前,徐致祥则延  相似文献   

19.
一、西北形势安危与平藩战争全局的关系康熙十二年(1674年)十二月南方的藩王之一,兵力最强的吴三桂叛变了。其起因由于撤藩,先是藩王尚可喜称病请归老辽东,以子之信继镇,康熙帝玄烨只准归老撤藩,不准其子继镇。继而吴三桂与另一藩王耿精忠也请求撤藩,以此窥探朝旨,康熙即下谕三藩并撤。于是,吴三桂首揭叛旗,战争爆发。清初在南方的藩王势力总共四部: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继其父继茂镇福建,另定南王孔有德镇广西。后有德被明将李定国围困桂林,自缢,部属由共婿孙延龄统辖。吴三桂一反,耿、孙及可喜子之信相继俱叛。与共同时,各地汉籍将领纷纷脱离清朝,战火燃遍南北各省。吴三桂即在发动之月,杀云贵总督甘文焜、云南巡抚朱国治,降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进占湖南沅州、辰州  相似文献   

20.
明朝宜德四年,有位姓顾名佐的当朝显宦因受贿被言路纠劾,朝野一时沸沸扬扬。在京大小官员也许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去年(宣德三年)左都御史刘观因贪浊被劾落职,逐出京师时的那付失魂落迫的样子。时隔一年,又有一位左都御史顾佐因纳贿被劾。两年两“宪长”,同在一个槛上栽了跟头。真格是好戏连台。那些平日里手脚欠干净的大小官员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没准儿当今天子一时兴起,动起真格的,不知要有多少人跟着倒霉。左都御史乃朝中二品质大员,是王朝最高一级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首长,位尊权重,况明之御史专纠察百官、司掌风宪,镇抚百僚,本当自身清廉以为表率。故明律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的规矩。为慎重起见,朝庭特简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就此案出面察审。朝野上下都等着瞧好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