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动宾动词 宾语”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由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通过句法成分的“移位”所造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带来动宾动词语法上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其可以再跟上一个受事宾语。这种结构本身的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根基,是“动宾动词 宾语”得以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梼杌闲评》中出现的特殊的动宾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把它区分为双宾结构和动宾结构带宾语两种语法现象。通过比较例句的方法,可看出二者从结构形式上相似,但是内部结构不同。其中动宾结构带宾语的形式,从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是随着动宾结构词化程度逐渐提高,动宾结构带宾语现象才逐渐增多。即动宾结构带宾语数量多寡与动宾结构的词化程度有关。汉语动词由单音节占优势过渡到双音节占优势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专职分工.例如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作谓语,形容词常作状语、定语等等.这种情况,古今汉语的语法情况一致.但是,在古汉语里,有些词类的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产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例如,“绿”是形容饲,常作定语、状语,而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中,却临时作了谓语,带了宾语,语义也由“绿色的”转变为“使……绿”(即变绿),这就活用为动词了.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语义层面探讨“VO1要VO2”句式的构成情况、宾语0,和0:的语义关系、宾语O2的语义激活过程、宾语的语义类型、宾语O2的指称功能以及“VO1要VO2”句式的句式义。研究指出,“VO1要VO2”句式是一个表经验总结的隐性评价句式,隐含着逻辑上的假设关系,其句式义是择优与规劝的复合,主观性非常强。  相似文献   

7.
"C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使用日渐增多的一种语法现象,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对"(V+O1)+O2"结构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得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本文试图对1999年以前及以后的对"(V+O1)+O2"结构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结构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给”字和它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要讨论的是下列句式中的“给”字和它的宾语。 (1) 我给他一本书。 (2) 我给他写一封信。 (3) 大夫给病人打针。 (4) 我给她喝一盅酒。汉语语法界里一向都认为(1)例的“给”字是动词,因为“一本书”是体词性结构,并由它充当直接宾语,而(2)(3)(4)例的“给”字是介词,理由是“给”字的后面有“写一封信”“打针”“喝一盅酒”等谓词性结构,从而通常认为它们不能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语中,动词性四字格带宾语现象呈现增多的趋势。这是当下人们语言使用中追求简约高效和丰富多样的语用心理导致的述宾结构在语言中强势类推的结果。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可以带宾语的动词性四字格的详细分类和带宾语情况的动态描写,可以反映出当代汉语语法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能性述补结构是我们从语义上界定的表示“能够”“可以”意义的述补结构。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V得V得O V得C V得OC V得CO V不得VO不得V不得O V不C VO不C V不CO(V是述语C是结动词O是宾语)。在本文我们只选择其中既带宾语又带补语的比较复杂的四种形式V得OC V得CO VO不C V不CO进行考察。我们选择《三言》这一近代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这几种形式在此期的大体面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比较的方法对各形式的数量、述语的音节情况、述语的性质、结动词出现的次数以及宾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形宾结构,即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的结构。在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在汉语语法学界却长期得不到承认,大多数人都认为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出现宾语,形容词便变成了动词,是兼属于动词的兼类词。换句话说,“宾语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这无疑与影响汉语语法体系建立发展的印欧语语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很”除了修饰单个形容词,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这就是修饰各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二者再组合一个复杂的偏正词组。本文试图对“很……”结构进行分类讨论,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很+动宾1、很 V_1-O:表述心理活动的动词 V_1带上宾语 O 后受“很”修饰,二者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词组(下同)。“很 V_1-O”作为一个整体充当谓语或宾语。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宾语前置”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词序现象而予以重视的。但什么是“宾语前置”,各类语法著作及古汉语教材却表述得含混不清,或者没有表述。这就为语法教学带来一些疑问和矛盾。 什么是“宾语前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宾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宾语: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74页)还是没有说清楚。这种“连带成份”,究竟指的是一种句子成分,还是一种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呢?请看  相似文献   

15.
"(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宾语O2的语义类型有10种:处所宾语、对象宾语、数量宾语、目的宾语、结果宾语、受事宾语、施事宾语、致使宾语、时间宾语、来源宾语,其中的体词性处所宾语是宾语O2的优势类型。  相似文献   

16.
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析了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认为这类词组实际上是在动宾的形式下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其宾语功能已经虚化。因而,虚化还可以是一种语法功能的表达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份和演变成一种较虚的语法功能。虚化一方面使某一语素或语法功能显得缺乏原有的较为具体的意义,一方面也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7.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句式。在进行语义层面分析时 ,发现它的两个动词短语 (即动宾短语 (VO)和动补短语 (VC) )在语义表达上是不平等的。其中 ,“VC”动补短语是重动句语义表达的中心 ,“VO”动宾短语则只是表达“VC”的预设背景 ,但同时也发现“VO”对“VC”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制约关系 ,“VO”所表达的预期常量直接制约“VC”所表达的结果、状态 ,决定重动句在语义表达上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用“把”字构成的结构,一般语法书都认为是一种偏正结构,说“把”字是一个介词,它的语法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把”和前置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充当后边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状语,这后边的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够管到这个前置的宾语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了客观语言实际,是需要我们根据语言事实来作出判断的。确实有不少“把”字句,“把”字后边的名词性词语是和它后边的动词之间有动宾关系的。例如: 1.雷虎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幸亏来人一伸手把他扶住。 2.下午,护士把他带进了手术室。 3.回到家,奶奶已经把饺子煮熟了。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先秦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先秦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语法特点陈克炯所谓谓词性宾语,是指由形容词和形容词词组或动词和动词词组(包括动宾词组和介宾词组)充当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谓词性宾语句与名词性宾语句,无论就谓语动词、宾语或由动宾结构所生成的语义关系,都各自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处置式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为此史存直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史纲要》里提出疑问,认为应该称作“把”字句。处置式是汉语语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普通的介宾结构不同,尽管后来的处置式也有不表示处置的,但处置性毕竟是这种句式产生时的重要特征,何况又不仅限于“把”字,所以我们这里还是称为处置式。处置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用介词“把”或“将”把作为受事者的宾语提到动词前,目的是为了理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使之变得清楚明白,有时也有强调受事者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