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并非一开始就有,它有个产生和发展过程。 最初“经济学”一词见于古希腊学者色诺芬著的《经济论》中。“经济学”希腊原文为oikovouikos,这个词由oikos和vouos两个字组成。前者是“家”的意思,后者是“法律”或“支配”的意思。因此,合起来这个字本意是“家庭管理”。在古希腊奴隶社会里,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所以这个家庭管理也就是奴隶主如何经营管理自己的生产。色诺芬主张,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 相似文献
2.
3.
"小姐"一词的词义几经变迁,演变过程褒贬交替,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拟从"小姐"的词源入手,分析其词义演变的几个阶段和反映的事实,以及从认知心理角度、新词"美女"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并分析"小姐"词义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0-44
丝的本义为蚕丝。两汉魏晋时期,丝开始虚化为量词,用于表示蚕丝的粗细情况,并从个体量词衍生了度量衡的用法,但在这一时期,丝作为量词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唐宋时期,量词丝快速发展,开始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与自然事物相关的细长状事物。元明清时期,丝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为抽象事物。民国至近现代时期,量词丝发展最为完备,运用越来越灵活。在丝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通过引申的方式由名词虚化为量词,双音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1):35-40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7.
刘中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同一个名称的得名之由应该是确定的,一个词的理据只能作出一种解释,而不应该随意解释.作为一部解释词语理据的著作,<释名>则有48处出现了"一词二据"现象.产生"一词二据"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兼容并收前人的训诂材料;二是运用声训随意系联同音词或近音词;三是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求理据. 相似文献
8.
刘守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关于“龙母”或“孽龙”、“秃尾巴龙”的传说故事,早在东晋陶潜《搜神后记》中即有论述,一千五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民众所津津乐道。孽龙为家庭、社会所不容,不得不远出闯荡江湖以求生存,却又眷恋故土家园,不忘生母养育之恩,满怀乡情与亲情,成为一个古老怪异又有着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侯云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32-36
中国20世纪初“新史学”是在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中应运而生的,梁启超开风气之先。其产生的学术原因是史学自身的发展和外国史学的影响。以进化史观为中心的近代史学观念和对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重要范畴的初步探讨,则标志着“新史学”的发展。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之间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联系密切,甚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正反词"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同时初步总结、整理出"正反词"的一些语理规律,这有助于加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杨振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82-89
“欢喜”一词出现于西汉至魏晋的汉译佛经中,在唐宋时进入禅宗语录;词语“喜欢”则产生于东汉;在元代二者均由“欣喜”义引申出了“喜爱”义。自明清至今,“欢喜”的数量锐减,濒于消亡,只在南方方言中有遗存;“喜欢”在当代的使用频率大增,成为全民通用的基本词。崇喜重序的民族文化心理导致人们优先选择“喜欢”,“欢喜”只能表达“欣喜”义,并且这一语义功能逐渐由“高兴”“快乐”等分担。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欢喜”濒于消亡。 相似文献
12.
禹建湘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5,(2)
龙的演变及其内涵禹建湘娄底师专中文系“龙文化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我们数千年来华夏,…··总之,龙是我国的立国象征”(闻一多《伏羲考》)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一个核心因素,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3.
许博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5)
清代边塞词的兴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边塞词中有很多与传统的边塞文学迥然不同的新作品,尤其是女性边塞词、流人边塞词和遗民边塞词这三种新边塞词格外值得关注,所谓的新边塞词说到底就是清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新的边塞词,反过来它们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这些新边塞词为历史悠久的古代边塞文学注入了一股新意,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清代边塞词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吕政轩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1):68-70,75
作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陕北民歌,其创作的口头性和流传的异变性决定了陕北民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一歌多词现象。文章从陕北民歌由简单到复杂的成熟过程、由复杂到简单的精炼过程、由庸俗到健康的提炼过程、由传统民歌到革命民歌的演变过程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陕北民歌的这种一歌多词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郭红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159-160
文化内涵词是各种语言中的特殊词汇,是翻译中的难点,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而理解文化内涵词,并辅以恰当的翻译,可以为翻译作品添彩。 相似文献
16.
杨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38-141
"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由于能深刻体现传统艺术精神而于近年迸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该词没有比较统一的英文译名。本文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提出现代"意境"已渐由"意与境"转化为"意之境",其英译不仅是术语翻译而且是文学翻译,并在此基础上,从相关词语分析入手,对比"意境"现有多种译名,从更深入的层次、更立体的角度探究其英译,为这一核心范畴获取更成熟的翻译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梦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8
古今汉语中的多功能语素“除”有动、介、连三类用法,清除、排除、限定、加合、必要条件等9种语义,基于其构建的“排除”范畴概念空间及“除”类词语义图表明其语义演变有较强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演变路径的“非任意、有理据、模式化”特征。“除”类词语义演变的机制包括“特化”“隐喻”“转喻”“回溯推理”“语境义吸纳”“等值义凸显化”等,“排除”义及其隐含语义框架“论域=排除项+剩余项”是其他多种后起语义的共同来源与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吕玉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87-90
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倍数的表达,但"一倍"究竟是和原数相等还是表示"原数×2",似乎还有待商榷。从一则新闻入手,追溯历史时期"倍"的各种用法,探讨"一倍"的确切含义及产生混淆的原因,从而有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一倍"。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5-29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民族"一词的理解是民族问题、民族发展、民族自治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民族"一词发源于我国本土,并非外界误传的舶来品。"People""Nation""Ethnic""Nationality"等西方话语与我国的"民族"有着较大不同,应认清"民族"与"种族""族群"等词的区别,中国的"民族"观应回归于我们的历史与实践。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里认同,这六个要素构成了我国"民族"内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同志"一词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词语的意义,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同志"一词的语义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同志"一词与英语、俄语、日语的转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