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 《明史·袁祟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袁崇焕传》的《校勘记》注云: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已末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据广西《平南县志》载,袁崇焕为平南人。由上,袁崇焕籍贯的说法有三:其一为广东东莞县,其二为广西藤县,其三为广西平南县。袁崇焕在明季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因后金反间、阉党诬陷、崇祯昏庸,含冤被磔死。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有袁  相似文献   

2.
己巳之变中,明朝社会内流传着大量有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的谣言,这些谣言或云袁崇焕通敌陷害满桂,或云袁崇焕勾结后金妄图议和而不与后金作战,动摇了明朝的军心民心,造成了上到崇祯皇帝下到普通百姓对袁崇焕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了袁崇焕被处死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3.
关于毛文龙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一直是一桩历史公案。明崇祯二年六月(1629)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给崇祯皇帝上奏说,毛文龙专制一方不受节制、劳师縻饷、掩败为功、私通外番等,有十二大罪当斩。当时并未引起异议。但在同年十一月,后金汗皇太极率兵突入长城,围逼北京,明廷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阴主议和,勾结金兵入边,将  相似文献   

4.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阎崇年等同志编纂的《袁崇焕资料集录》,最近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曾在关内外屡败后金(后改称清),后因崇祯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而被冤杀。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向为史学界所重视。《袁崇焕资料集录》博采明清以来官书、私人撰述、档案金石、方志谱乘、后人诵悼诗赋及杂录等约四十余万字,史料翔实、丰富。其中,如《满文老档》、《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及私家著述《今史》、  相似文献   

5.
对于明朝帝国来说,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不啻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双重“灾年”。在这短短一年里,由于官僚集团内部的摩擦、内耗和举止失措,造成了二名重要军事将领的相继死亡,从而加速了明帝国的衰灭过程。这二位将领一为大名鼎鼎的袁崇焕,一为当时名震朝野的毛文龙。袁崇焕为崇祯皇帝所冤杀,史家早有共识;而为袁崇焕所诛杀的毛文龙却至今不能得到定论。说是该杀、属铁案者,有之;说是妄杀,应当翻案者,亦有之;议  相似文献   

6.
<正>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朝边防大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被磔于市。此前,兵科给事钱家修等上书喊冤,“关外将吏士民日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余大成《剖肝录》,见《袁督师事迹》);袁崇焕部下“念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号啼莫知所处。”(程本直《矶声纪》)但袁崇焕终被处死。当时满州(女真)贵族集团势力日益强大,明王朝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什么边防大将袁崇焕反被崇祯帝杀掉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他的生平活动及其在明廷中的地位谈起。一、袁崇焕事略及其为天、崇两朝的重用袁崇焕(1584——1630年)广东东莞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他出生之际正是“北虏南倭”为患最烈之时,明末的腐朽政治和民族危难促使袁崇焕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除了读书以求仕进外,还留意兵法,“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隘塞清形,以边才自许。”(《明史·袁崇焕传》,以下凡引本传者均不再注。)  相似文献   

7.
首阳山考     
《论语·季氏》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个“首阳”在哪里?孔子没有说。 《史记·伯夷列传》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甚详:“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也;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但首阳山在何处?太史公也没有说。后人对此颇多分歧。  相似文献   

8.
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以他的赫赫战功、煌煌勋业、英风大节屹立在历史上,载入了典册。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人,明代末年在后金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既倒,不幸为阉党、奸人进谗,含冤而死,这真是千古遗恨的历史大悲剧。  相似文献   

9.
袁崇焕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终年四十有七,皇太极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二十一日,终年五十有二。袁长于皇太极八岁零七个月,而早死十三年。今年正好是袁的诞辰四百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与广西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联合召开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相邀参加。我觉得袁崇焕一生的孤忠自效,含冤而死,过去和现在,都曾引起过史学界的莫大同情和重视,撰写了不在少数有分量的论:  相似文献   

1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载,宋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酒酣,顾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临清王彦超曰:‘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上大笑而罢。”第二天,“彦超上表待罪于私第。”宋太祖派人去“慰抚之”,并对待臣说:“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  相似文献   

11.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鲍彪注曰:“死则填壑。”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填沟壑为”:“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死后无  相似文献   

12.
林丹汗为统一蒙古各部,防止后金渗透,于1625年东征科尔沁部.科尔沁部与后金建立联盟,共同抵御林丹汗的军事进攻.格勒珠尔根之战,林丹汗未能取胜,科尔沁部与后金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了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纪晓岚说:“皇上,臣是去死了,可就在臣准备跳河的时候,屈原突然从河里跳了出来,他怒气冲冲地对我说,‘你小子不是浑蛋吗?想当年我投江自杀,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开通,你怎么能死呢!’我听他说的确实有道理,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晁中辰 《文史哲》2001,(5):97-103
崇祯帝不像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那样遭人唾骂 ,而是颇受同情和赞誉。他个人品质不坏 ,但这不是评价他的主要标准 ,主要在于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崇祯帝不知恤民 ,加征不断 ,逼迫千千万万老百姓背井离乡 ,饿死沟壑。崇祯时的大饥荒实际上是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崇祯帝用人多疑 ,赏罚颠倒 ,自作英明 ,委过臣下 ,终至亡国。身为亡国之君却赢得好名声 ,形成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崇祯帝汲汲邀誉 ;处死魏忠贤 ,获得了士大夫的同情和赞美 ;汉族士大夫把对满清的敌视化为对崇祯帝的怀念 ,清统治者借崇祯帝笼络民心  相似文献   

15.
王荣湟 《学术研究》2022,(1):131-141
剧烈而持久的党争是晚明政局的突出特点。党争造成官员集团的分裂和内讧,辽东边臣也被卷入党争之中,其军事行动和个人命运深受党争影响。政治立场取代军事才能成为明朝选拔辽东边臣、评判将帅功罪的主要标准。天启前期袁崇焕守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东林党的支持。袁崇焕自视为清流官员,长期坚持同阉党作斗争,天启末年为顾全辽东抗金大局和躲避政治灾祸,又一度转而与阉党合作。明清战争是影响朝廷党争的重要政治因素。袁崇焕的个人命运是朝廷党争和明清战争相互作用关系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6.
宁远之战是明与后金关系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努尔哈赤宁远战败 ,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策上的失误导致民心的丧失。此外 ,在思想上努尔哈赤骄傲轻敌 ,以致在军事上打了一场兵家最忌的无准备之仗 ;而碰到的对手又是敢战敢胜、指挥有方的明朝杰出将领袁崇焕 ,这也是其战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狗马病     
《史记·汲郑列传》:“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这里汲黯自言的“狗马病”,不知是什么病。遍查辞书,不得其解。王先谦氏千《汉书补注》中偶及之,云:“狗马病犹言犬马之疾也。”后人遂有从之者,如王伯祥《史记选》。然而“犬马之疾”究系何病?人焉能患犬马之疾?  相似文献   

18.
《经传释词》卷九“之,犹与也”条下,列有数例,其中最后“潘尪之党”和“申鲜虞之傅挚”两例不妥。 “潘尪”句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癸巳,潘尪之党与养由基蹲甲射之,彻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於战?’”这里,潘尪之党,系指潘尪的儿子潘党。所以后面说“二臣”,即潘党和养由基。如“之”作“与”解,就成了潘尪与潘党与养由基,岂不该说“三臣”才是? “申鲜虞”句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先驱,穀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  相似文献   

19.
抗清是黄道周末年的重要活动,也是今人评论黄道周的主要方面。有的论者誉之过高。笔者拟以几点粗浅之见就教于方家。一、其抗清态度并非积极黄道周于天启二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天启、崇祯两朝,他在翰林院、詹事府任职,掌修国史、考试、辅导太子等事。此时,明朝与清朝(后金)在辽东争战激烈,清(后金)兵曾多次攻进边墙,骚扰明朝的京畿、山东地区。如果说,这时的黄道周没有提出什么抗清主张和进行任何的抗清活动,却不宜加责。因为这时的抗清属于边事,不是他的职责范围。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政治业绩,论著颇丰。但是他的政治风格,却鲜有论及。 张之洞以“儒臣”著称于史。有人曾问张的幕僚辜鸿铭:“张文襄比曾文正何如?”辜答曰:“张文襄儒臣也,曾文正大臣也,非儒臣也。三公论道,此儒臣事也;计天下之安危,论行政之得失,此大臣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