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轶事     
《社会观察(上海)》2004,(3):M001-M001
■马寅初读书讲效率,他说,“我可以肯定地说,1+1决不等于2”,“我这指的是看一小时的书,接着再看一个小时书,绝不等于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因为前一个小时与后一个小时的学习效率不同。”——摘自《学林散叶》■法学家吴经熊早年留学,精通德法英和拉丁语。但听他讲外语后,便可知他是宁波人。他人以其发宁波音戏谑。吴正言厉色说:“此乃宁波人之忠于故乡风土也。君不见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乎!  相似文献   

2.
读字典     
文革初期,没有书读,父亲对我说去学一门手艺吧,艺不富人,艺不穷人。那时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供销社工作,月工资才32元,要养活一家六口,也希望我早日学成手艺人,为他分担生活之重,便领我到他工作的村子拜师学做篾。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她和父亲的认识不同,她说没田不叫富,没书不叫智,要我不能放弃了识字读书,让我带上一本字典。  相似文献   

3.
刘绍义 《老年世界》2013,(22):21-21
爱看书的我,小时候就想有一个自己的书房,把自己心仪的书摆满书架,分门别类,文史休闲,要找哪一本书,就像在图书馆里一样,信手拈来。倘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坐拥书城,我的读书生活肯定会更加有趣。  相似文献   

4.
鱼头     
史振亚 《老年人》2009,(10):47-47
华罗庚“猜书”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孙小霞、李大勇;湖南省:卿前鹏、张迪;四川省:符纯云、王星;陕西省:党剑诗、刘方舟;安徽省:刘钦贤、杜青山等诸位诗友:你们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时的学弟丘质模先生。前不久,他给我寄来几首诗和他写的一本即将出版的书《教育人生六十年》,并命我给他作序。我认真读了他的诗和书,觉得对自己写诗、做人都很有教益,便在此撰文与你们共同欣赏了。我一共选了他三首诗,现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购书辛苦记     
礼贤 《老年人》2009,(9):50-50
喜欢读书的人,自然喜欢买书。比如我一向爱读孙犁的书,可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每逛书店,见到他的书便买,所以他在“文革”前写的所有作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陆续买齐了。  相似文献   

7.
痴情读书     
张贵 《老年世界》2009,(11):31-31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书成了我的挚友。它让我长知识,增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回忆从少年上学到从事教师工作,读书学习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尽管因为这一嗜好招过他人的讥讽,家人的厌烦,但我对读书情有独钟,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人有三乐: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这刚好是我向往的人生境界,也是我对未来日子的打算。对于豪宅、名车、盛宴、美女,我不存觊觎之心。我想要的是一种淡泊朴素的生活,在宁静中,让灵魂安详地找到他该去的地方。人到中年,一如季节到了秋天,该是删繁就简的时候了。读书、交友、远游,这三件事足以使我的人生快乐而充实。 先说读书。读书是眼睛在吃饭,吃进头脑里,滋养着精神。人不吃饭就没有了体力,不读书则荒芜了精神。我对于好书的兴趣,一如对于各色美味。我善待自己的生命,也用心守候自己灵魂的家园。 一本好…  相似文献   

9.
彭德新 《老年人》2005,(6):42-42
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老年人》杂志办得实在,有品位,  相似文献   

10.
刚退休时,我寂寞难耐,心情很糟:老伴见我睡不好觉,还常常大把吃药,于是给我订了一批报纸杂志,还常撵我去图书馆。他说,有一项研究发现,爱阅读的人比压根不读书的人平均多活近两年,如果每周读书3.5个小时,死亡风险则下降23%O我开始读书看报,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是觉得这样可以打发寂寞时光。  相似文献   

11.
毕竟是从小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以前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占座位自习。来美国工作以后,读书的时间少了,但也还会经常到社区的图书馆去翻翻书,顺便借两本回家看。那么多年来,图书馆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万个拥抱     
“我是一个罕见病患者,想用拥抱的方式消除世界对罕见病人的偏见。请给我一个拥抱,鼓励我,支持我!我要走遍95个城市,征集一万个爱的拥抱。”他举着“瓷娃娃”罕见病的活动广告牌,向过住的行人们征集拥抱。短短一个小时,他征集到了60个拥抱。  相似文献   

13.
杨绛在《干校六记》里写道,她曾经指着新搭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我喜欢这表述的朴素及真诚,是“认真想”过,才说不能,因为“没有书”,视书籍为生命中一桩极重要的事,形同水、阳光、空气或者爱。希望不会有人给我这样的选择题,如果一定,我但愿他是说:给你太平洋的一座岛,岛上的豪宅,咱们就住下。我会兴奋地答:书房有多大?读书不过是习惯,其实与生活无关。但读书人,就是不能没有书。像鸦片鬼。有人说,淑女必书女。我倒觉得未必,我见过无数旧式女子,温柔典丽,深谙家务及人…  相似文献   

14.
我和丈夫一直在深圳工作、生活,孩子和我的父母生活在大连。现在孩子8岁了,之前一直和我们生活在深圳,他二年级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把他送到我的父母身边监护。可是前一段时间我回大连看他,发现他作业拖拉,半个小时的题目要用2个小时才能完成.爱上网.成绩也下降了很多。没有礼貌。不服从外公外婆的管教,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知道玩,我不得已辞去了深圳的工作,专门回来教育他。  相似文献   

15.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那儿一趟,晒起肚子来。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当然不是了。”  相似文献   

16.
读书之乐     
何立伟 《老年人》2009,(2):48-49
我读书向无计划,到书店里逛,要买什么书,亦是无主题,只碰到与当时心情合拍的,就买下。若心情还在,又有闲暇,就一卷在手,叼根烟,翘个二郎腿,把手指头一行行移着看下去。若心情不在,或者买来的书竟束之高阁亦未可料。有些书买来四五年,翻都未去翻的情形也不是没有的。总之,我是个由兴趣的鞭子抽着向前走的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尤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我的书柜     
少小喜静不爱动,读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闲暇时光,我便会钻进书店,买书藏书。买书买到一定程度,多数是见了喜欢的就想买,其实有很多书根本是来不及读的。结婚时,家里老人要我分门另住,我什么也不喜欢要,就要了书柜。那书柜上下两节,上节有两层,下节有一层,都可以放书。搬家时二节三层的书橱里,装满了我的书,是家里一件像样的物件。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时,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我会用来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听音乐、旅行等等。大师的话,简而言之,就是要过有品位的生活——从现代繁忙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享有简单的私人空间,过一种更“自在”、更能真正做自己心灵主人的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9.
1·扯耳朵陈明明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不大好,他爸爸经常扯着他的耳朵打他.有一次,爸爸给他买了两个笔记本,他故意当着爸爸的面,在笔记本写名字的时侯,把“陈明明”写成“乐明明”。“混蛋”上了几年学,怎么连自己的姓都写错了?”爸爸生气地一把扯住明明的耳朵,又准备打。“爸爸,您先别打,我哪儿写错了?”明明歪着脑袋问。‘陈’字怎么没有耳朵?”“耳朵?耳朵早被爸爸扯掉了!”明明愤愤地说。2.读书破万卷父亲正在剪从图书馆借来的杂志。儿子:“爸爸,你怎么把书剪破了?”父亲:“你懂什么,这叫读书‘破书调万卷’嘛!”3…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伴官健平离开我已经3年多了。我们在一起生活了50多年,彼此感情很深。他去世后,我很悲痛,很留恋。每当夜深人静,一想起他,想起我们的恩爱,就不禁潸然泪下。记得跟老官初次见面是在1946年。这年下学期,多年培养我入党的周太暄老师从宁乡来到我读书的学校———长沙师范。他对我说,他可能要去解放区,将有另一位同志继续与我联系。不久,官健平化名李群来学校找我,约定以后在求知书店楼上会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们彼此很谈得来。他对时局的独到分析,以及机动灵活的工作方法,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我们相互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