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的特异功能众说纷纭难评说,树身的特异功能,却是看得见,道得明的。  相似文献   

2.
四十三忌卧室杂乱难以入眠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卧室是人们由醒觉功能态进入睡眠功能态(关于人体功能态,请参看钱学森<创建人体科学>),再到醒觉功能态的"过渡"空间,要求温馨、柔美、休闲、舒适、秘密.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辞世,那个由他发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成了一个被人广泛关注的“钱学森之问”。我认为在这个“钱学森之问”的前面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这就是何谓“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4.
环球新闻     
《老人天地》2008,(3):30-31
英特异功能女"超人"让街灯全熄灭现年38岁的英国女子戴比·沃尔夫天生拥有一种特异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戴比经常被一系列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所困扰,在她身边的电器时不时会莫名其妙地坏掉,仿佛受到她的"电流干扰"。她驾驶摩托在街上行驶,把路边一连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3月,德国投降前夕,阿诺德将军向冯·卡门建议:"为什么不去趟德国,亲自考察一下德国到底在研发上进展到了哪一步呢?"冯·卡门希望钱学森可以同行。作为调查小组中唯一一个外国人,钱学森依然拿着中国护照。钱学森担心,当欧洲使命结束后返回美国时,移民局  相似文献   

6.
《中外书摘》2011,(3):58-58
作家叶永烈在完成《走近钱学森》后,听取了多方意见,专赴北京、杭州等地补充采访了钱老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同事、学生等三十多人,获得了珍贵的独家资料,形成了65万字,照片三百多幅,内容更加丰富、扎实、生动的新书《钱学森》。  相似文献   

7.
卧室篇床乃主人休息之地……依月九宫则枕生气,旺气之阻星,结胎成男,斯为秘诀。——《阳宅宗旨》四十三忌卧宣杂乱难以入眠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卧室是人们由醒觉功能态进入睡眠功能态(关于人体功能态,请参看钱学森《创建人体科学》),再到醒觉功能态的“过渡”空间,要求温馨、柔美、休闲、舒适、秘密。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相似文献   

9.
黄志澄 《老人天地》2014,(10):28-28
在钱学森生前的客厅里,挂着郭沫若亲自手书的一个条幅,上面写的是郭沫若亲自作的《赠钱学森》一诗,全诗如下: 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云外流, 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 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 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 跨箭相期星际游。  相似文献   

10.
宋艳丽 《现代交际》2011,(10):195+194-195,194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老先生为中国人留下的设问。钱学森之问勾起了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反思。本文从学术自治、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培养杰出人才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我也有一块这样的校徽。"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魏宏森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回忆起1979年第一次见钱学森的情形,钱学森指着他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校徽如是说。  相似文献   

12.
侯涛 《老年世界》2010,(7):10-11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举国齐哀。而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在65年前,还在美国深造的钱学森曾追随导师冯·卡门前往战火纷飞的欧洲前线,为美国军方搜寻纳粹德国的导弹技术。  相似文献   

13.
“钱老,您好。春节就要到了,我今天特意来看看您,给您和全家拜个早年!”2008年1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的家中,俯下身子,握住钱学森的手……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已过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留给我们的“钱学森之问”。要解答这一问题,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弄清楚何谓“杰出人才”,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或标准?即需要对其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先生走了,却留下一道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痛处,也让无数中国人感到困惑:国家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为何高等教育离我们所期待的反而越来越远?其实,中国高校并不是没有改革。如果我们仅仅把改革理解为对原有事物与现象的改变的话,高校改革并不缺,而且其幅度之大、程度之猛烈,实乃“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6.
早在美国的时候,钱学森就已养成读报、剪报的习惯。回国后,钱老依然如故。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内,珍藏着钱老亲自做的全部剪报,包括在国外的一千七百多份和回国后的629袋、一万九千多份剪报。他在阅读中,对有保存价值的文章,就剪下来端端正正地贴在白纸上,再注明报刊名、年月日,便于日后引用。在部分剪报上他还写有字迹工整的批注,现已收录在《钱学森读报批注》一书中。  相似文献   

17.
柳哲 《当代老年》2013,(8):37-38
潘杰是浙江浦江县人。年届八旬的他与大科学家钱学森曾有一段不解之缘。1988年,潘杰在浙江展览馆工作时,偶尔看到钱学森的一段讲话:“参观展览是人民所喜欢的一种受教育方式……所以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办展览馆是件大事……为什么展览就没有一门展览学?”  相似文献   

18.
<正>A只有傻瓜才会为排骨那么执着世界上总有一些很奇怪的人。譬如方块,她总是把重要的事忘记,而记住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琐事。她更愿意把自己这个特殊的能力,称为特异功能。她忘记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QQ号、MSN号和手机号码,却能记住两个星期前中午在饭堂吃了什么菜、  相似文献   

19.
忆三钱     
张顺臻 《老年世界》2010,(20):22-22
在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会议期间,我有幸遇到钱三强、钱伟长和钱学森三位科学家,并聆听过他们的讲演和发言。现已过去二十多年,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没啥想啥,想啥吆喝啥,不过,吆喝最多的也往往是最缺的。若问大学缺什么,最一致的意见可能是“创新”这俩字。钱学森去世前最后一次谈话是有关科技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