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编排设计中新视觉形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兰州学刊》2006,(5):205-206,48
编排设计是以文字和图像的一定组合方式来诉诸人们视觉的一种呈现。随着新技术、新时代的到来,探索编排设计中各种新视觉元素和形式语言的设计活动在当代平面设计者的工作中日益重要。通过对设计形式与设计内容、设计表现与电脑技术、设计表达与文化背景三省者辨证关系的阐述,论证我国当代的部分年轻设计师对编排设计中新视觉形式的偏激认知观点。问时,为了提升中国平面设计的国际影响力,倡导并激励年轻的设计师们尽情施展各自的才华,踊跃投身于创新编排没计形式美感的探索中。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与权威——以拉兹的“服务性”权威观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问题关系到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实证主义法学派反对自然法学派将道德作为法律权威的解释,坚持认为法律本身具备独立存在的理由与依据.拉兹以“行动理由”这一概念为基础,证成了权威是法律的必然属性,并用三个相互支撑的命题——依赖性命题、排他性命题、正当性命题,建立起其“服务性”权威观,认为法律权威来源于法律所提供的排他性行为理由,从而回答了人们为何有义务服从法律.  相似文献   

3.
论“权威”     
权威,涵盖着权力、职位、作为和威信等要素,需要逐个地品味。权,即权力,有能力才有权。 权力是谁给的?总的来说是人民给的,给的来源大体有四:一是钦定的,即上级任命的;二是自荐的,凭能力靠竞争得到的;  相似文献   

4.
刘明君 《江汉论坛》2006,4(7):73-75
多元文化样式的相互冲突以及多元价值谱系的相互激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无庸置疑,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个中因由很多,而我们过去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方式上过分强化政治权威,而忽视理性权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在主导方式上避免纯政治化的方式,强化其理性权威的建构,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成为中国民众的社会共识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社会转型,从社会治理模式的角度看,就是从“权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权威建立依赖于政府权威,但最终法律权威将取代政府权威,成为最高的权威。本文借助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分析这一过程,指出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虽然艰难,但也看到了希望:法律对政府行为开始有了规范作用和约束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有了惊人的突显成就。但道德建设,重塑道德权威仍是一个不可忽视且万万忽视不得的大社会问题,笔者从我国道德精神现实状态,改善现状,促进道德建设措施等方面构建本文,希望民族精神、民族本质与现代化进一步切合。  相似文献   

7.
姜迪 《天府新论》2016,(3):83-93
关于司法权威与异议的关系,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异议的反对者认为,异议的影响很小且很间接,并导致法律的不确定,一个充满异议的法院是功能失调的表现,一致意见是保障司法权威的必要条件。相反,在异议的支持者看来,异议通过揭露法律的缺陷,促进了法律的进步,异议增强而不是削减了司法的权威。通过审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实践,特别是一致意见以及现代异议的起源,可以发现一致意见以及异议并非是互相冲突的,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分别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保证并促进了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8.
陈冬春 《理论界》2011,(7):54-57
自从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确立以来,学界也开始关注农村的法治建设,但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对于农村法治的关注和研究都是不够的,研究的进路也是相当狭窄的。从法律与其他社会权威在农村的状况这个视角去研究农村法治问题,探讨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社会权威在农村的状况,主要目的是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在农村遇到的困惑作一番学理上的解读,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何李 《天府新论》2016,(3):10-14
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权威实现秩序”的逻辑有嬗变为“权威主义实现稳定”的危险。梳理这一嬗变过程,通过界定“权威实现秩序”的内涵,能够廓清“权威实现秩序”在空间、时间、类型三个方面的支持场域:一在不同层面的适用度各异;二在不同社会状态的表现不同;三在不同类型权威中的效果不同。解开我国改革困局的关键在于从权威主义发展到新的权威形式——转型期权威,这一权威具有有限性、专业性、混合性和渐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争论贯穿于自由主义的始终。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代自由主义其理论侧重点各有不同,而这一讨论折射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就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边界问题,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角度解读两者的双向博弈局面。  相似文献   

11.
政治冷漠已成为制约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顽症,因此,分析其形成之因,对于有效疗治这一顽疾,提高政治参与发展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司法权威”:一种最低限度的现实主义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中国语境,从具体操作层面入手,围绕现实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建立司法权威”,并说明其现实可能的进路。文章特别着重分析了关于司法的“间离状态”的八个方面,从外部厘清影响“司法权威”的中国式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治学学者汉森运用"双重权威"介入宪政史家争论的议题。"双重权威"是肯定国王和贵族拥有独立的合法政治权威的学说,其视野下的中古英国宪政史呈现"王权剥离国王个人色彩、萌发制度化‘君权’和贵族群体参政规范化"的基本特征。这冲破了法律、权利等视角的单一叙事,有同"现实政治"脱节、边界含混和消弭"复杂性"的风险。其与"政治社会"的对照为"新宪政史"提出了"命题"的要求。"双重权威"在西方学界长期被忽视,却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提示我们治学视野须开阔、兼收并蓄,注重钩沉与逐新并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诗语和他的政治学说在审美理想和实践风范上有着难以分剖的内在联系。他的诗语不仅形象、灵动和优美、雄强地展示着他政治美学的内涵,而且更深刻地透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鲲鹏”这一诗化美学具象作为毛泽东权威意志的诗学基调,始终雄劲灵动地贯穿在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线索之中。在毛泽东理性和情感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鲲鹏”这一艺术美学具象,所蕴含的有关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学全新的审美经验和感受,是准确进入和把握毛泽东乃至中国革命的情感史和理性史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的特定时空,马君武传输的《民约论》形构了这样的翻译特点:用政治话语进行翻译,在翻译中嵌入了社会政治的场景.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马君武的译作存在一定的缺憾.即以“民约”对译“contrat social”(社会契约)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单是中西方语言的差距,而是“民”之权益与社会空间的距离,更在于个体天职观念有无及其衡量标准的差别,也源于阐释上的逻辑与事实的不同偏好.  相似文献   

16.
王崇 《天府新论》2016,(3):15-21
政治权威建构直接影响权威主体执政合法性与有效性。既有研究多立足单一主体视角,探讨权威主体控制、动员、嵌入权威客体以建构政治权威的过程,对于从政治回应角度建构政治权威尚缺乏深度分析和足够重视。在考察三种典型权威建构方式的基础上,将政治回应的中国实践划分为三种类型——诱致性回应、主导性回应和本体性回应,以政治回应建构政治权威,契合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现实诉求和整体趋势,有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保持政治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两个板块"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开始迷失路径,进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再进到"权威体系"走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的出现,是因为离开马克思文献造成的。近年来,我国"马克思学"的研究开始使我们考虑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再读《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希望它能启发我们走出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8.
宋剑华  晏洁 《云梦学刊》2006,27(6):93-9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所发生的那场思想论争,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把本应该属于"五四"启蒙话语范畴的见解分歧,纳入到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去加以定论,故而从本质上遮蔽了两者论争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的思想交锋,集中体现着东洋派留学生与西洋派留学生的不同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对于现代性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反映着转型期精英知识分子的矛盾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11年5月11日,本刊收到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来的关于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通知,内容如下:《学术月刊》编辑部:我们十分高兴地通知您,贵刊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特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反哺对思政课教师权威和思政教育话语形成冲击,表现在心理权威弱化与话语权威削弱、角色权威转变与话语霸权消弭、知识权威削弱与话语权威式微。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