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本文试图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角度,运用共变法验证了非正式群体与工作效率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同时将非正式群体视为一个社会事实,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进行了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源应当进行弹性管理的建设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又称团体或集团 ,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并相互依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现代管理面向的主要是群体 ,群体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体 ,群体就是构成人体的各类系统 ,而个人则是最基本的细胞。研究群体理论 ,将群体理论运用于高校管理实践 ,对高校群体特别是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 ,甄别其优劣 ,利用非正式群体常见的心理与行为规范 ,提高对非正式群体行为的控制与预测水平 ,防止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对高校的影响 ,无疑对高校组织目标及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一、非正式群体的内涵最早将群…  相似文献   

3.
正式组织中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互动既影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当员工职责发生一定变化时,非正式组织也会相应产生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将对组织的决策有相当的帮助作用,能够帮助正式组织如何维持或调整员工闻人际关系的动态平衡.文章通过某部门内历时三个月的准实验研究,对职责变化后非正式群体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前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职责变化是如何影响组织内非正式群体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礼文 《理论界》2006,(1):123-12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性、变动性、弱势性、经济性、行业性是困难职工群体的基本特征。困难职工群体这一社会现象,不利于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不利于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运动的团结统一,不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和保障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除了通过深化改革、振兴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应加大税收力度,设立扶困专项基金;将罚没腐败分子非法所得的一部分列为济贫基金;把“送温暖”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6.
烙印群体作为一个被社会长期忽视的特殊群体,缺乏制度和公众给予的身份认同,接受了恢复性措施后,他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美好的回归需求。然而,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意愿却因其越轨历史被不断打压,长期生活在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之中,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烙印群体,他们同样面对着不平等就业的现实。笔者对烙印群体的内涵及范畴做了具体的分析与界定,并试图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例阐述该群体在社会回归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题与帮扶困局,进而对困局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以服务为目的社会政策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方向,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文章在充分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正式制度在发展、维护和破坏社会资本过程中的作用,并对阻碍正式制度发挥上述作用的三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1)假设衔接关系必须是“弱连接”;(2)注重“路径依赖”而不是“路径选择”;(3)假设非正式制度产生于正式制度之前.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种选择性分析方法,我们应重视正式制度的调节方式对不同群体获取或维持其社...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理论界》2007,(12):233-234
非正式员工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中的出现成为必然,这一群体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然而他们很少受到企业的关注,也没有针对他们的有效的激励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对非正式员工激励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国有企业非正式员工的激励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非正式教师成长共同体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不断地涌现,弥补了学校正式教师共同体功能发挥中的一些不足,在教师培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正式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出现缘由、存在依据与运行定位都应与正式教师成长共同体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关于规则生发机制的一般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真实世界中非正式规则生发机制的复杂面向及其制度本相.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除了存在作为正式规则的“源头活水”、“搭乘元素”、“解压信息”的非正式规则之外,还存在着作为正式规则的“竞争对手”、“次级效应”、“试错先锋”的非正式规则等实践形态.只有通过对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张力进行微观透视,并超越“二分法”的思维定势,才能更为清晰地阐明非正式规则的生发机理,进而彰显其复杂的、多维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秩序与稳定、怎样才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呢?方法众多,本文仅从如何正确对待地级中非正式群体的角度课讨一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影响。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和类型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群体。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高校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根据高校特定的目的,按有关指标和规定建立的。如团支部、业委会等;高校班级中的非正式…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对职工的思想、行为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必将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阻碍作用。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对职工思想影响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事程组文件,授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干的,由经织明确承认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正式群体Z奶自友形成的群体。2没白明确的经织,也没自编制和特定领导人。这种群体不以某种正式规定为是破,而是建D在园后、反调、自重是础上的,是个人友好关系的一种体现。非…  相似文献   

14.
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 ,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 ,利用群体心理 ,有利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分析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存在一个游离于“四民”之外的“兵民”群体,他们在以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宗法家族为纽带,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文化中,缺乏合理定位,以至兵民阻隔,结构失调,使军人难以获得“四民”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结构类型及行为影响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岩”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央政权和西藏地方政权均未深入控制的地区,这个边缘之地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帕措。帕措制度至今仍然影响着乡民的行为模式。“三岩人”迁入林芝,经历“三岩”和“工布”区域文化以及地方非正式制度与现代国家正式制度之间的碰撞。地方政府在各类纠纷的解决中考虑到移民群体的风俗习惯,通过移民群体的“权利文化网络”,渗透和影响移民,从而达到稳定、重建移民社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史青 《天府新论》2010,(2):91-94
正式组织中“圈子”的存在是客观的,它是正式组织结构存在的必然产物,分为下属之间的“圈子”和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建立的“圈子”两种类型。对待组织中存在的“圈子”现象,应该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对之加以引导,让“圈子”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友谊型、命令型和任务型群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群体,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在当代大学中,除了有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等各种正式群体外,还有大量的非正式群体。它一般由二人以上、多达十几人、几十人的大学生组成,联结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纽带,除了情感外,还有志趣追求的一致性、心理需要、现实需要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实践证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诸方面的发展趋势,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注意分析、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一社会现象,深入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型时期的非正式制度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制度具有内生性、依附性、边缘性、排他性和替代性特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与之相容的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会导致正式制度失效。非正式制度缺失导致的正式制度失效,正好可以解释全要素分析中的“残差”问题。在经济转型社会的生产函数中,应引入正式制度因素和非正式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发展中,尤其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