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必然会牵涉少数民族电影与中国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电影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等三个层面的关系。在媒介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广大电影工作者实际上无法避开现代性的视域来完成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表达,因而,放下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然前景开阔。 相似文献
2.
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及其彰显的小说文体个性,一再标示着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缘起与走向,不断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成之际新旧夹缠的复杂情形。困扰中国传统小说的问题在小说界革命之际并未真正消退,而且以改换问题的方式继续发生或隐或显的影响。近代新小说理论带来的文学重构首先在于重建政治理想、呼唤历史转型,而非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历史语境中确立文学自身的话语本性。按照新小说理论家们的设计,获得解放后的小说并非成为了一种自足参与意义重建活动的独立叙事形式,其叙事对象、叙事题旨、叙事策略以及叙事功能实际上都要受到特定的规约,而规约的主要原则便是小说功能与民族国家历史叙事之间的直接对应。 相似文献
3.
发生和发展于 192 3~ 194 9年间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 ,系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文学研究界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叙述 ,可谓风波跌宕而又恩怨丛生。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历史叙述加以论析 ,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研究新文本以及选择新的视角与新的叙述方式都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思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崇拜科学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线性历史决定论,是指相信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自然界那样的客观的、必然的规律的认识.与通常的认识相反,线性历史决定论不是导致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忽视,而恰是对此的高扬.正是它使中国现代思想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也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巴塔耶一直试图从自己的普遍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建构出一套世界的普遍历史.本文首先对巴塔耶普遍经济学的含义和法则进行了解读,然后对其在此背景下所描述的各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分析,从而概括了他所建立的普遍历史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杜莹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99-103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刘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在北美华人文学中,无论是华文创作还是英文创作,许多作家都在作品中通过对故国历史的描写,展示个人记忆。在这种故国历史的书写和个人记忆的呈现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背景和以不同语言创作的作家们,在自己的笔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创作风貌和文学特色,而他们这些各自不同的风貌和特色,正构成了北美华人文学的某种特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本文认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文学”和“活的文学”。由这两个方面,衍生出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兼具直觉的理性意识,张扬个性的主体精神,直面人生的现实品格,力济天下的入世情怀,逼进口语的言说方式。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实现,确立了大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强调逻辑、经验和时间等十个相关方面描述了历史思考中的现代性.核心是历史研究在18世纪未19世纪初的德国兴起,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特别关注19世纪历史主义的形成.历史思考、发展和进步等核心概念,是将过去理解为历史的语言工具.这些概念形成了时间历程中的意义网络,其目的在于提出思考和引领未来的视角.反思是建构过去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历史思考面临的问题是:对历史研究基础和主要结构的不同理解,全球化进程对历史研究的挑战,不同历史思考传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江南都市文化的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都市文化南北差别很大。历史上江南都市文化经历了以南宋临安、明清南京和近现代上海为代表的三个典范形态。而今天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是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成就最突出的地区,同时也扮演着为中国中西部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示范与探索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伊始有关现代性的话语建构都和启蒙语境紧密相连,在20世纪中国"启蒙"与"现代性"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而存在主义蕴含着启蒙主义的基本价值维度——人文主义的话语诉求,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启蒙主义的结构性要素。显然,从存在主义之维介入人本主义之域是理解文学启蒙叙事的要径。20世纪中国的存在主义文学大致历经了五四时期、40年代左右、80年代以来的三次创作高峰,并呈现为"文学与个性独立"、"文学与自由诉求"、"文学与本体性存在的体验"的历时性阶段。质言之,在启蒙主义语境中把握存在主义文学的生成和演化进程,并将其视为一种世纪性的文学思潮正是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逻辑发展所致。 相似文献
14.
“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剖解历史意义的理性工具,它使其先天地理解人类整体历史的构想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本文主要评析这一重要概念,以彰显其历史研究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5.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16.
把历史研究的意旨指向现在并推向未来,是历史哲学的现代性体现。毛泽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哲学,并且蕴含了现代性精神。他的历史哲学体系分为具有辩证关系的客观论和主观论两大部分。毛泽东的历史哲学同样信奉人类历史的整合意义,相信人类历史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独特而富有价值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一种原创于中国的理论,别现代已然打开了研究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的切口,成为一种与现代性有关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嵌入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肌理之中,别现代有必要进入思想史,并主动与那些讨论不同时段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或启蒙问题的理论话语构成对话。因此,别现代理论更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时期。一方面,它可以作为现代性发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现实的理论表述,描画出一个真实的"别现代中国";但另一方面,作为当前一种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中国理论,它更应该是面向现实并指向未来的,并介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理论,以推动一个可欲的"别现代中国"的生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