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文明的冲突",声称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从以意识形态冲突为特征的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隔近三十年后重新审视亨廷顿的理论,应该说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性框架仍具有启迪意义,但不同文明的内在变化与力量消长已经超越了他所展示的文明冲突格局.与三十年前相比,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强劲复兴,伊斯兰主义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新欧亚主义"为俄罗斯提供了认同的基础,使其逐渐摆脱了亨廷顿所谓"无所适从国家"的状态,重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远大抱负的国家;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仍居于世界主导地位,但由于认同政治的深刻影响,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政策呈现出内敛化态势.中美之间的矛盾比亨廷顿时期更加激化,但冲突的本质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的框架不可能解释世界政治的所有现象.不同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都会影响世界政治的走向,但从长时段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融合会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的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雄心勃勃地试图为普通公民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冷战后世界制定一个理论框架。亨廷顿的范式并不象我们在冷战期间所做的那样将权力和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强调文化上的竞争。 亨廷顿的中心论点言简意赅。他写道:“在冷战  相似文献   

3.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 (Foreign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一文 ①,我于 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刊于《哲学研究》 ,1994年第 3期 ) ,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的美国“霸权主义” ,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纪元之门时,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的思想家都作出惊人的伟大预言。其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按亨廷顿的预测:冷战后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主要的全球性政治冲突将发生在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和集团之间,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在21世纪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化的差异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原因。亨廷顿将文化差异同国际政治冲突联系起来,在人类生存空间几乎塞满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亨廷顿的冷战后世界政治冲突为"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展现《印度之行》中文明间的冲突,探讨其殖民统治根源,寻求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同时指出亨廷顿论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21世纪的世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理论的正确与否只能用事实验证,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来看,所谓文明的冲突只不过是利益冲突的华美外衣,没有实质内容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讨论。该文主旨是在论证今后一个阶段,世界的形势将继续以“冲突”为主旋律,而且其根源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在这篇文章开头有如下两段: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政治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崭新的世界形势下,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民族组成的国家仍将是世界事务中最强大的因素。但是,主要的全球性政治冲突将发生在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  相似文献   

9.
A·梅多沃伊:亨廷顿认为人类的未来是本质上等同于世界主要教派的文明的对立或斗争。在作者看来,我们面临的生活是“各种世界之间的战争”。看来,如果理解(透过夸夸其谈)作者的观点,那就会明白,他在利用今日的例子和局部事件来证明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时,简单地把历史发展的因素外推于遥远的未来。我认为,现代国际劳动分工的特点(这不是今日事件暂时的组成部分,而是基本的长期的组成部分,人类大家庭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反映了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世界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工业和科技进步普遍的(即对一切国家和民族来说不管宗教及其他属性都是真实的)全球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潜台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3年的文章中,亨廷顿对文明间冲突的预言引起了最激烈的反对意见和最强烈的怀疑主义。现在,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区分了两类危害世界秩序的冲突。第一类,他称之为“断裂带冲突”,在  相似文献   

11.
一场引人注目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国外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文明浪潮”,或所谓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专著也相继问世,可谓时髦一时。尽管我们对其中一些政治观点不能同意,但他们对变革事态的综合描述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却是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第三次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美国《纽约时报杂志》编者按]:未来学家爱尔文·托福勒说,改变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浪潮”,是约在一万年前由于农业革新所引起;而“第二次浪潮”,则是大约三个世纪以前由工业革命而引起。在他的那本最新的著作《第三次浪潮》里,托福勒先生辩论道:当今世界工业体系在历史变迁的又一个浪潮的冲击下正在瓦解。他认为,我们时代的危机——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组织、经济和家庭结构——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第三次浪潮文明的先驱,它将为较好的生活提供一个惊人的机会。这本书为这种可能性所提供的证明,从能量和通信系统,一直到金融和文化方面,并且进而暗示新的文明将给人类的个性及社会的性质带来重大的变化——孩子们将在较早的时期就被培养担负起成人的职务,工人们将探索劳动的意义,可以料到他们会向老板反唇相讥,男人和妇女将超越主观和客观的老一套的性的旧框框。这些就是下面这本书的摘录中所描述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美国政治学家寒缪尔·亨廷顿把 70年代中期以来遍及全球的民主化运动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他认为 ,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民主化浪潮 ,每次民主化浪潮都有一批国家实现了民主化。“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 1 974年从欧洲南端涌起的 ,葡萄牙、西班牙、希腊三个欧洲最后的权威主义政权相继垮台。70年代末 ,民主化浪潮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的前殖民地拉丁美洲 ,一个接一个的军人政权还政于民 ,到了 80年代末 ,这片大陆已基本实现了民主化。 80代年中期 ,主民化浪潮涌入亚洲 ,菲律宾、韩国等权威主义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 80年代末和 90…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8、第9两期连续刊载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现发表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柯克帕特里克对亨氏文章持不同看法的短文,供读者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 P ·亨廷顿的代表作品。1993年,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文章《文明的冲突》,该文章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鉴于对于文章的争论,作者在本书中对针对该文章提出的问题提供了详尽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夏,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S.Huntington)教授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①的文章,首次阐发了他的文明冲突理论。在那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否  相似文献   

17.
施特劳斯现代性"三次浪潮"的比喻借自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预见了三次浪潮的内容和顺序,他的三种正义观和现代性三次浪潮一一对应,柏拉图揭示了政治事物的本性。施特劳斯通过柏拉图的分析看到政治事物的本性之后,考虑如何改善现实政治共同体。他为此设想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科学,并将其设立为施特劳斯学派的使命。施特劳斯学派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已与当代政治科学的主流汇通合流。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科学有其局限性,需要进行数学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后,引起各国理论界的关注。我国一些报刊曾以不同篇幅先后介绍过该文。现本刊较为详尽地发表该文的译文,并将刊载对该文的评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塞缪尔·亨廷顿只说对了一半。使西方与穆斯林世界分裂的文化断层线不是与民主、而是与性别有关。根据一项新的调查,穆斯林与西方都需要民主,但就对待离婚、堕胎、男女平等和同性恋权利的态度而言,穆斯林与西方是分离的世界——这对中东民主的未来或许不是好兆头。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欧美和日本的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预测学家,对新技术革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1978年,法国前内政部长米歇尔写了《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一书,认为人类经过工业社会,现将跨入科技社会。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发表了《第三次浪潮》一书,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的冲击,现正进入第三次浪潮时期。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和国民生活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和发展趋势,指出美国于五十年代中期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同年,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