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新阶层有序合理的政治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必须探索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机制,扩大新阶层的政治参与层面,才能化解他们在政治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可能产生的矛盾,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拓展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增强利益表达功能,拓宽政治协商的途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来实现新阶层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新意见阶层的崛起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突出现象。新意见阶层的网络政治参与,使民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对国家机关的活动及公职人员的德行发生了重大影响。其伦理失范表现于民意代表性、事实认知、价值判断、政治意志诸方面。伦理失范的原因在于新意见阶层受制于舆论的必然性缺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及现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不足等。规制新意见阶层的伦理构建应从态度上积极面对、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完善政治体制、加强法制规范诸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培育和扩大中间阶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达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46-147,156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优化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优化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呈现中间阶层比重太小,底层大的不合理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必须大力培育中间阶层,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吴玉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10-13
新阶层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阶层政治参与在意识和欲望、能力、效果方面有自己的特征,同时也面临各种问题,新阶层必须从思想、组织、政治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该阶层实现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5.
陈春莲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57-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在一定意叉上,和谐社会构建根本上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合理的阶层结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构建要实现社会成员关系的融洽,这要求社会的阶层结构合理有序,合理的阶层结构又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新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玉英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48-50
新阶层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阶层政治参与在意识和欲望、能力、效果方面有自己的特征,同时也面临各种问题,必须从思想、组织、政治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阶层实现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不断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着力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努力形成一个现代社会中间阶层的结构,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扩大中间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阶层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介于上层精英阶层和下层大众阶层之间的、具有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阶层和群体的集合.扩大中间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鼓励创业,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等方式壮大我国的中间阶层对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献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9-11
构建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的先进人物所孜孜以求的伟大事业。我国政党制度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翟晓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31-33
中间阶层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直接启示是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都相对缩小,整个社会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相对减弱,呈现出和谐社会的繁荣局面。同样,只有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基本进入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阶段,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间阶层才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王浩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6):116-119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发展壮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并且遵循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理论假设,具有经济人的“利益偏好”倾向和社会人的“从众”倾向。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的参数框架,完全可以建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从众”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刘华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4):9-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经历了并还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关系、所有制的调整,宁波市农村社会阶层发生了根本而又深刻的变迁,这种变迁影响了农村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政治参与。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变化给农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社会阶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姚海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58-361
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愿望更为强烈。现阶段他们的政治参与呈现动机的功利性、意识的层次性、心理的矛盾性、行为的非组织性等特点,在政治参与中参与意识差别较大,功利性多于义务性;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参与多于组织参与;参与渠道不畅,制度性安排多于主动性参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他们的政治安排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推进制度创新,拓宽他们政治参与的渠道,引导和保障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何雪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14-18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不仅事关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切身利益,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政治参与意识的双重性,政治参与水平的差异性,政治参与的功利性与公益性并存、个体性与组织性并存、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并存等。鉴于这些特点,对新社会阶层进行有效引导使社会新阶层的政治参与成为一个具体的、有序的行动过程,从而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排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1-6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制度障碍、过客心理、经济社会地位低下、权益代表组织缺位等.应通过加快以户籍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等措施,促使其政治参与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王建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4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蓝,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市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市民社会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条件.构建新市民社会,将给中国政治转型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使政治民主化由上而下的推进转为上下的双向建构和良性互动,并将塑造起健康完满的政治人格,高扬公民的政治主体性,创建丰富的社会资本,化解初露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秩序趋向动态稳定与公民权益普遍发展的统一,公民普遍化政治参与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体系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凸显的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体系趋向合理化的伴随产物。公民社会的生成与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化是同一实践过程,亦是治理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逻辑向度。公民社会依存的社会中间力量生成有助于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领域的依存维度,以及公民社会内含的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能仅仅看在政府主导构建下的可量化的相关民间组织的数量及增长态势,而应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历史的视界动态地考察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中国"社会-政治体系"合理化方面的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