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市化进程与现代科学的人文价值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正在被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取代。都市化进程构成了“影响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核心性机制,也使作为城市化进程主要精神资源的现代科学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以理性与科学为深层结构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深度解构了绵延千年的农业社会形态与农耕文化传统,其对主体再生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度抽象化与社会化的个体生命内部发生的“理性原则对感性生命需要与冲动的压抑与摧残”,二是在高度专业化与科层化的社会系统中“异化劳动对主体自由生命活动方式的扭曲与否定”。真正撼动现代科学主流位置的是都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后现代科学”,如环境哲学、生态哲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新兴知识体系,为现实中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精神资源。在都市化进程中,现代科学并没有消失:一是现代科学知识与原理直接融入到后现代科学体系或当代高新技术系统中,二是与审美、艺术、人文精神的传统矛盾化解,实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更高层次的融合与发展,三是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元素与象征进入到当代都市社会的人文价值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科学教育与训练,仍是中华民族要补的重要一课。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话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先进的生产能力及富可敌国的经济总量、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形成的都市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背景。我把“城市化进程”的当代形态称为“都市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是普通的“城镇化”或“城市化”,而是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为发展目标的“都市化进程”,才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与最直接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都市化”进程不仅在范围上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超出了一般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也深刻地影响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都市化不仅被认作一种现代化的物质定向,亦曾被预想为一种催生新人支机制的媒介。然这种认同却又常常为都市化现实推进所引发的种种价值矛盾所消解,其文学显形,即是在一些文本中,作家奔向都市的努力往往转化为一种反都市倾向。产生这种价值震荡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少有现代都市经验。中国最早的现代都市上海,迄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根本无法与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经验相比;二是:都市乃是一种以特定经济结构为其底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统一体,是城市经济近现代发展的一种状态。都市的现代市场生存方式及其孕育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积习相去甚远。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些“都市”,说到底乃身处现代市场转型的作家用以表达其“异化经验”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4.
魏伟 《社会》2008,28(1):77-77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都市运动(或称都市社会运动)代表了和主流社会运动研究截然不同的学术和理论传统。都市运动成为近年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没有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本文从批判性地考察中国学者对“都市运动”这一术语的“借用”开始,然后对西方的都市运动研究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突出揭示都市运动研究和主流社会运动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旨趣方面的差异。文章认为,西方都市运动研究注重学者参与和立足社区的传统,对今天中国的实证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书讯     
由于海教授主编的《城市社会学文选》(英文版)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西方城市理论文选,选自过去 100 年间欧美最重要的城市理论流派和分析范式,共 22 篇。按学科史进程,包括第一个经典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发源于欧洲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兴起于全球化时代的洛杉矶学派等。按研究领域,有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空间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所选文献,既包括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如“大都市及精神生活”(西美尔)、“都市生态学”(帕克)、“城市的生长”(伯吉斯)、“都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沃思);各…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元理论(Sociological metatheory)是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属于元社会学(Metasoci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元社会学”的概念是由弗菲(PaulFurtey)教授于1953年在他的《社会学的范围和方法——元社会学专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弗菲教授把元社会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社会学方法论原则的分支学科”。元社会学和一般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界,而元社会学则把社会学本身作为其研究对象。元社会学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社会学元理论即元社会学中研究社会学理论的那个分支。社会学元理论研究社会学理论的产生、途径和过程,研究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社会学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康家玮 《社科纵横》2012,27(12):133-134
都市化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其进程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断调适的过程.都市民族文化变迁既需要少数民族自觉和主动适应新环境,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继而期冀构建都市和谐民族社区.  相似文献   

8.
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都市中的陌生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虹 《社会》2005,33(4):1-25
本文指出,受齐美尔“陌生人”命题启发的“边缘人”概念,体现了形式社会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在芝加哥学派理论中的交融,并催生了以考察个体生命史为核心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运用生命史的视角对三类都市陌生人(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的研究,本文考察不同人群的新旧历程及其进入都市新生活的不同状态。研究发现,无论是身处异国的中国洗衣工,还是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生活并沦为罪犯的中国农民,都不能以“边缘人”抛弃乡土与家族的个体化方式进入都市生活。文章最后尝试以帕克对“文明”的讨论来解释现代个体进入都市生活时呈现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术评价机制与系统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严惩学术不正之风,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术评价机制和系统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反思,建立一个可与世界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机制和学术评价系统,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用机制来制约。一、“阳光机制”与“暗箱机制”从来社会的各类评价存在两种评价机制,一种以公开监督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评价人“性恶论”而需要公开来监察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阳光机制”;一种是以保密减少干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建立在评价人“性善论”而需要保密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暗箱…  相似文献   

10.
刘平 《社会》2006,26(6):7-7
2006 年8 月在沈阳召开的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系主任联度会议上,笔者参加了关于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国化问题的专题研讨,深受启发。会后把当时自己的发言作一整理,尽管很不成熟,但还是想在这里与大家进一步交流,以期得到指正。笔者以为,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在总体上涉及到社会学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关系,在具体分析时又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从社会学重建以来,已有多次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的讨论,随着社会学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现在这种讨论已不仅仅限于一种西方的学术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而是反映了这种西方的学术在中国现实需要的压迫下,如何对中国社会进程进行积极的社会学干预。  相似文献   

11.
“考试社会学”是介于考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种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究考试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揭示考试活动与社会其它现象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开展“考试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考试社会学”的专门研究,目前在国内尚未有闻,当属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根据对“考试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对象、目的和任务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考试社会学”专著的基本理论框架,可由下列各部分组成:1.考试社会学概述。探讨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范围和任务等,揭示该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内容概要,阐明考试社会学与相近学科的区别和联  相似文献   

12.
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这些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社会学初创阶段,严复等人在社会学本土化和学术话语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费孝通经历了中国社会学前期发展阶段近20年及后期56年全过程,其学术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努力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孟庆延 《社会》2005,40(5):34-62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仕廉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他提出了“本土社会学”的社会学思想,确立了燕大社会学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基点。在任期间,他改变了燕大社会学早期服务于基督教的特征和依赖外国教师的局面,初步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课程体系,开拓了社会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学术路径,有选择地引入了人文区位理论,培养和储备了社会学中国化的骨干人才。许仕廉开启了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在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乃至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奠基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台港学者探索社会学中国化的成果,突出地反映在近几年的两个学术研讨会议上:一个是1980年底在台湾举行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研讨会;一个是1983年春在香港举行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1980年底在台湾举行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研讨会议上引人注目的是肖新煌、金耀基、叶启改和高承恕的论文。以肖新煌的“社会学中国化的结构问题:世界体系中的范型分工初探”论文最有代表性。其他人的论文还有文崇一的“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谢继且的“中国家族  相似文献   

16.
学科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社会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建设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为出发点,提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方法及内容。它认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应力图形成自己的女性化的加本土化的话语与体系;其方法应包括有性人和证伪、主体化(责任感)和行动性等方面;内容则至少应包括社会分层、社会化、就业、文化与教育、健康、公共政策、婚姻家庭、违法犯罪、发展、比较研究及女性社会学史研究这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引言社会学与和谐社会社会学是由现代性催生并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出现而诞生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诞生之初确立的主旨和目标,就是致力于社会的秩序和进步。而秩序和进步在具体的经验层面上,就具有均衡、稳定、协调与和谐的意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社会学”的题中应有之意,既是这门学科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标的,也是它存在的意义与使命之所在。纵观社会思想史,从秩序、和谐角度讲社会的例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典籍中,都不胜枚举。这一进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突出特色,和合思想可说是其精髓,其意涵“致广大而尽精微”,影响所…  相似文献   

18.
都市化是一种最一般的社会现象,在按不同社会经济形态规律发展的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这种社会现象在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都市化的客观必要性受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本身制约。它的性质、方向和目标则取决于社会关系的类型。都市化的具体进程不仅取决于普通社会学的规律,而且也取决于一定社会形态的规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德、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等)的现代都市化程度达到了顶峰。城市人口增加极少,甚至还在减少(如英国)。但是,城乡之间和城市问题本身的矛盾却日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降,“北京”作为一个学术对象经历了从野史轶闻到资料整理到笔记考辨再到博士论文的逐步演进,其趋势越来越学院化.二十年来,笔者一直关注以北京为代表的都市建设、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都市书写,探索由“北京文化”起步逐渐走向“都市研究”的北京研究之路.具体做法是倡导人文学者走出书斋,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兼及对这座城市的真实感受出发,以“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为中心,先后举办了五场学术会议,四轮大学课程,出版了十种“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并指导了十位博士生撰写相关论文等.  相似文献   

20.
产业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入的必然。产业社会学既要研究产业的发展问题,又要研究人的问题,其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个人及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研究,找到一种既能达到组织目标,又能满足个人要求的有效机制”。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以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发展生产力,研究产业社会学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这也是产业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根本目的及其实践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