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任华东 《兰州学刊》2010,(4):200-203
文章试图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与当下各种美学思想的论争视域中浅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实践存在论关学从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即对二元对立研究思维及思路的突破,以“人生境界”搭建现实与审美之间的桥梁,对审美活动中创造性内涵的凸现。  相似文献   

2.
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历史舞台 ,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的使用失当。既然“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那么 ,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只能是劳动。劳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能力 ,即通过确证感的体验 ,在一个属人的对象上确证自己的属人本质。这就是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确证感就是美感。为美感所确证的美 ,也就是能够确证人是人的东西。这就是“新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审美本质确证说”。  相似文献   

3.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体而又强调实践的意义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不但造就了一系列逻辑悖论,而且使实践美学无法回答许多根本性的美学问题。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虽然力图超越实践美学,但同样未意识到身体-主体的意义,因而也将实践美学的逻辑欠缺带到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只有敞开了实践、生存、生命对身体-主体的原始归属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建构出圆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汉语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两者都曾强调自己的现代性品质,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品质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明了这一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性质以及当代中国美学所应选择的发展趋向将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来逐一考察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品质,以期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做初步的探索,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世纪末的交锋中更多体现为理论核心语词的更新或意义转换,后实践美学并未突破实践美学的命题限定,直面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激烈的争论并未引发思维范式的重大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理论争鸣向思维方式变革深化,对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的现代转型的思想吁求显示出双方在理论反省后自觉的思维转换与理论重建。借助辩证思维,以“理解—对话”的方式剖析总结现实美学问题,去除体系化所易产生的理论封闭性现象,是这场美学之争取得建设性成就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探寻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出路,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由中华全国青年美学会和本刊组织的这次笔谈,和四月将在厦门召开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出路”学术研讨会,即显示了我国青年美学工作者这种探寻的热情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刘阳(以下简称刘):朱老师,您好!很高兴和您围绕实践美学这个话题作一次愉快的思想对话.据我所知,您是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高足,但上世纪90年代您追随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并非实践美学,那么,您是如何关注起实践美学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朱立元 《中州学刊》2000,1(1):74-81
本文按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从法国笛卡尔开始,由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学者在以自觉理论建构意识和学派的集体突进方式,力图创建具有思想独立性的美学理论,另一方面,这场论争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化的美学理论主题探讨中,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从思维方式到理论视野都较典型地体现出当代美学研究特点的一道理论风景线。对于这一段中国美学的当代问题史,梳理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发展中的成就或不足,是置身同一理论语境的当代学人理应承担的义务。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当代文艺学美学前沿问题”的讨论课上,设置了专题…  相似文献   

14.
审美、异化与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从审美与异化的关系的角度对实践美学的考察。文章认为,作为对异化的心 理超越,审美是“人的自然化”,而不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是审美的前提, 而不是审美本身。实践美学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对自然的征服,是一条以“自然的 人化”为旨归的单向而封闭的思路,没有通向“人的自然化”的逻辑路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而这个理论基础本身又从来不是僵死的教条。本文针对时下流行的若干模糊认识 ,分别从哲学、科学和意识形态三大层面论述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内涵 ,警惕把马克思主义标签化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6.
历史地看,实践美学并不像其反对者所说的那样,是意识形态的宠儿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硬复述者.把境界论引入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突破实体性思维,建立自身之审美超越性的理论深化,是对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的建构.同时,倡导审美对于人生境界的提高,确立境界和美之间的深层联系,也体现了实践美学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史,实践美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美学的产生、发展和由此引发的论争,不仅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建设的实绩,也有助于反思当代美学发展的各种可能。此外,对实践美学的理解与反思也能够从美学的视角、“理论热”的视角召唤我们再次想象与重构这段历史,进而丰富、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认识。作为一个多少有些随意的命名,实践美学只是宽泛地统摄了一些有认同实践共识、较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流派尚有不少的差距。实际上,在实践美学产生的时候,不但有实践美学反对者的声音,也存在着实践美学内部的诸多分歧、矛盾和论争,这也构成了我们理解实践美学的前提。文章梳理了实践美学的产生、基本观念及其引发的争论:有反对者对实践美学的反驳;有实践美学内部的相互质疑和对话;也有萌芽时的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挑战。论者认为,实践美学以实践观为核心基本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命题、体系,能够解释许多审美现象,是中国当代美学取得的不可忽视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自相矛盾和忽视个体的缺陷,需要认真对待这些缺憾。  相似文献   

18.
刘纲纪的实践美学观以实践本体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自由论为理论核心,以审美反映论为艺术本质,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刘纲纪对中国美学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践美学观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把美定义为实践对自然的改造所取得的自由,这有着明显的人类中心论特征;况且,用自由的哲学含义去界定审美活动并不合适;至于力图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中规定美的特性,认为美是人类物质实践的产物,又是人的个性才能自由发展的表现等观点,暴露出了刘纲纪美学中存在诸多难以圆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