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中,低收入人群的稳定增收仍是关键。对低收入群体帮扶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但帮扶模式的多样性、时间的持久性与投入的强度等决策是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非对称地影响低收入群体增收。实证研究表明,帮扶模式多样性诱发的复杂利益博弈,造成规模经济效应减少、寻租机会增加、低收入群体增收潜力受损,间接降低低收入群体收入。帮扶持久性易产生帮扶政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刺激低收入群体“等靠要”,激励社会“精英捕获”,进而降低低收入群体收入。而帮扶投入强度低弹性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制定政策以应对帮扶模式过度多样化、帮扶持久性失准和帮扶投入失衡问题,重点推行政府代缴新农合、政府代缴新农保、产业帮扶、耕地保护补贴与生计补助等帮扶模式,有效推进乡村振兴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打赢教育战线上的脱贫攻坚战,实施帮扶确保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SL学院400名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帮扶意愿强烈,倾向于向朋辈求助;学困生认为学校已经开展的帮扶很有必要,但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辅导员作为学校学困生帮扶的主要人员,对学生的帮扶深度不够,效果欠佳,亟待提出相应对策提升帮扶效果,帮助学困生顺利脱困。  相似文献   

4.
5.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正逐渐实现精准化,但在帮扶过程、帮扶责任、帮扶方式、退出机制等方面仍缺乏“精准性”.以“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引,按照“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思路,紧抓“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的关键环节,构建“动态化精准识别、全员化合力帮扶、全程化个性帮扶、标准化帮扶成效”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精...  相似文献   

6.
帮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文章基于长沙理工大学在湖南省新宁县枧杆山村的扶贫案例,分析了扶志扶智的本质内涵及相互作用;提出了五力模型思想,将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作为着力点,研究其对扶志扶智的协同影响;基于扶志扶智的贫困村构建了五扶工作模式,并探索了五扶工作模式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在长期的定点扶贫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通过对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扶贫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教育、产业、人才、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高校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而对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四所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校的扶贫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推进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的路径:更新扶贫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聚焦产业扶贫,着力建设农业综合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着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注重精神扶贫,着力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11.
金融扶贫是贫困地区顺利脱贫的重要手段,在分析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金融支持、扶贫政策与农村脱贫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金融支持与扶贫政策对农村脱贫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在扶贫政策的影响下,金融支持对农村脱贫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在东部地区不存在显著脱贫效应,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的脱贫效应显著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因地制宜推动区域间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发展在农村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2.
围绕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减缓贫困”的争论性议题,从2950篇相关研究中筛选出159篇实证研究样本文献,提取531个效应值,运用Meta Analysis系统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扶贫的减贫效应及其结构和路径。采取FAT-PET-PEESE策略的计量结果显示:扶贫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和降低贫困发生率总体上具有正向作用,其中,增收效应接近中等程度,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作用则相对较弱;从结构上看,减贫力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搬迁扶贫、社保扶贫和生态扶贫。此外,贫困人口的行为能力差异被证明是减贫效应的可能作用路径。新时期扶贫政策应保持基本的连续性,政策实施应以强化农民反贫困能力建设为核心,探索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女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贫困人口性别差异广泛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了贫困人口的女性现象。女性贫困治理是全球减贫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女性生计能力的减贫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女性生计能力提升是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点,可行能力理论、性别红利理论、赋权增能理论可以构成我国农村女性生计能力减贫的理论基础。当前,农村女性生计能力减贫面临着家庭内部性别不平等、文化水平性别差异、公共空间社会排斥等社会环境的约束。提升农村女性生计能力,不仅是女性发展的核心,也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更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扶贫移民工程稳步推进,为我国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40年来扶贫移民政策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82-2000年)、整体布局与推进阶段(2001-2012年)、政策强化阶段(2013年后)。总结我国扶贫移民工作推进经验,可以概括为:从试点工程到全国推广;从远迁移民到就近安置;从农业安置到非农安置;从单维扶贫任务到社区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扶贫移民群体、生态环境和移民政策三者互动的逻辑分析框架,即扶贫移民群体始终在生态环境和移民政策之间不断地寻找平衡点,三者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是扶贫移民群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着力在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培育移民社区内生动力、保护迁入地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扶贫移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如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农村场域中开展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冀望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如期脱贫冶。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主战场始终在农村,采用的主要是政府为主导的“强力冶式扶贫,然而,现实中农村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是通过进城打工方式脱贫的。 虽然在这种脱贫方式中农民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成本低,实施也比较容易,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将农村扶贫转向到城镇,更没有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开展城乡联动扶贫工作。 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以“人的城镇化冶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需要将农村扶贫、脱贫工作融入到城镇化发展中,进而更好地引导、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进城脱贫。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中的“援助诱惑”现象是指各类扶贫资源的大量投入对资源的各个利益攸关方形成诱惑,从而导致各方为得到资源而相互博弈的现象。它给精准扶贫带来的问题有:精英捕获问题、“扶贫依赖症”、腐败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中国扶贫制度中的人性困惑、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以及能力弱化、贫困者机会以及权利的贫困、扶贫政策欠合理及基层干部的问题等。最后提出解决“援助诱惑”问题的几个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湘西自治州旅游扶贫开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较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湘西自治州旅游扶贫开发的有利条件。湘西自治州旅游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在于: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二、合理定位,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旅游扶贫开发资源的整合力度;三、注重品质,挖掘内涵,进一步提升旅游扶贫开发的文化含量;四、广开门路,争取投入,进一步筹措旅游扶贫开发资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反贫困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多种有效的运行模式。社区主导型扶贫开发是一种新型农村基层社区的上下合作式反贫困运行模式。该模式通过将资源决策权、控制权交给社区,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了社区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氛围,但是也面临着贫困瞄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社区主导型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梳理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的发展脉络,将这一历程可以划分为瞄准贫困区、瞄准贫困县、瞄准贫困村和瞄准贫困户等几个不同阶段。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党和政府通过不断更新和转变扶贫理念、优化扶贫格局、下沉扶贫对象和调整扶贫目标,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理解这一成功经验,可以从注重策略调整、注重环境改善、注重文化提升和注重内外结合等四个维度把握其要义。这些成功经验不仅为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还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发挥健康文明教育的推动功能,以精神扶贫结合物质扶贫,内外结合共同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 将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彝区人民的健康文明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尽全面的论 述,从而提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有关健康文明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