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广义心灵哲学的框架来看,南北朝时期范缜的神形说达到了中国心灵哲学比较高的阶段。范缜的心灵哲学不像某些中国学者所描述的功能主义,它暗含着唯物主义的弱同一论,更接近当代的心灵形质说。通过与西方心灵哲学的比较,范缜的心灵哲学沿袭了中国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强调心灵的整体性、规范性本质,然而对他心问题和心理因果性问题没有做出详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3.
4.
肖静芬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48-51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是世界上两大课程流派.他们不同的知识观体现在课程的各个方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5.
受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以吕激、胡风、蔡仪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论家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讨。他们从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内容主导并决定形式和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论题所蕴含的理论内涵。现代文论家对辩证形式观的认识,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兼论网络结构观与地位结构观的联系和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战略,是一种研究资源、物品和位置通过社会关系形态而配置和流动的范式,是集中分析社会关系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的统一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范式特征、中心原理和基本命题,为研究社会结构提供了一种迥异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视野,这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界的显学。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跨越时空产生惊人的契合,但学界对两者间的内在本质差异缺乏深度挖掘。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切入,通过对比辨析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可探究两种意象观在意象选择、象与象间、意与象间的内在本质差异,从语言体系、哲学观等方面可探究造成差异的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在比较中方能瑕瑜互见,相互间的互补对接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相隔一个半世纪的莱布尼茨与马克思都热切地关注过中国,由于中国和欧洲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致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有巨大差别:身处启蒙早期的莱布尼茨几乎把中国当成审美对象,拥有积极和肯定的中国观,指认文化中国的存在及其在哲学与政治、道德实践上可学习和效法的成就;时逢两次鸦片战争的马克思,在总体性思维下看到的则是封闭保守、积贫积弱、生产方式落后并被殖民者蹂躏的天朝帝国———既是道义上值得同情的对象,按照历史逻辑又是必然被瓦解并借助革命运动终将迎来曙光的国度,因而他克服了启蒙后期否定的中国观而走向辩证的中国观。然而,二者对中国的观照又有一致性: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秉持人类主义的普遍立场,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一部分,力图使中国世界化,构建各自进步主义的发展模式;都各为所用地把希望目光投向中国,探寻摆脱生存危机的文明之路,以期开显或拯救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同时也重视按照文学的特征和规律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没有把两者的关系庸俗化、简单化 ,他们既坚持唯物史观 ,又坚持辨证思维 ,没有丝毫的唯心观念和机械论。而我国现当代文学在长时期里 ,在文学和政治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却常常存在机械狭隘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倾向。直到新时期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 ,正确处理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于是迎来了本世纪我国文艺最繁荣的时期。文章破天荒地对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的论断的确切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先秦时期流行的“观诗”、“用诗”和“说诗”三种文学接受方式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观诗”虽然有明确的社会政治的接受取向,但已包含有审美鉴赏的因素;“用诗”尽管也要服从政治外交等实用功利的目的,但却赋予接受者对作品进行能动的再创造的权力;“说诗”则强调接受者在理解和阐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观诗”、“用诗”和“说诗”这三种文学接受方式昭示了先秦文学接受理论的早熟。 相似文献
14.
崔丽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54-58
思孟学派的义是一种仁之义,它虽然含有合适、合宜、公平、正义等思想,但其精神实质是亲亲、尊尊,它追求的合宜和正义是建立在血亲宗法等级制之上的合宜和正义,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同时,也是一种礼义,礼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仁义得以实行的外在保证;同时,还是一种智义,是建立在实践智慧基础之上的义,是一种智慧和进步的体现.义虽然也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但它是以情感,即有等差的爱及其推广为基础的,这样的正义观往往会导致徇私枉法,使整体的社会正义淹没在亲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情感而沉溺于没有情感的纯粹智慧法律中,我们当代合理的正义观不应该是对情感的弃置,而是应该追求在新的形势下新的适当的情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人情观(一)人情观的内涵“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犤1犦法律服务于礼治,屈从于人情,这便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以情破法,行“法外之仁”的发端。《清史稿.刑法志》中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劳之来之而政生焉,匡之直之而刑生焉。正也,刑也,凡皆以维护礼教于勿潜。”这时候,德主刑辅、礼主法辅已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而这一价值体系的建立,肯定了人情在法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尚礼教,便要重人情。与人情有些不太协调的法律不仅被人们视为“不得已而用之”犤2犦的手段,而且…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拉美左派政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密不可分.马里亚特吉对马克思主义拉美化贡献巨大,他首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主义”运动,第一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和解答秘鲁民族和国家发展问题,将社会主义的斗争深深根植于国家和民族传统之中,而其思想中的宗教因素则深刻反映了拉美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社会语境.马里亚特吉的思想代表了一种拉美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其当代境遇也印证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仍然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管子》的音乐观与儒家音乐观相比较有其相同之处,表现为两者都重视雅乐的教化作用,但《管子》更重视探讨最高境界的雅乐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在对待俗乐方面,两者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俗乐的危害。但《管子》接受了俗乐兴起的客观事实,承认了俗乐的部分作用,如统治阶级在不沉湎于俗乐的情况下,可以欣赏俗乐;亦曾巧妙地利用俗乐帮助自己脱离困境。《管子》的音乐观体现了它的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苗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明代嘉靖以后,一些文人逐渐意识到散体尺牍在社会中下层的幕僚佐吏乃至普通大众的社会交际中的重要功能,并由此归纳出其体简而用繁的特点。当文人持着这种立场去看待散体尺牍时,便创造性地构建出一种以应世和垂世两个标准来衡量文章的二元式文章观,并进而把一向被视作小道的散体尺牍与诗古文相提并论。作为书札的两种基本形态,相对于四六启趋于形式化、模式化的仪式性功能,散体尺牍则体现为性情化、多样化的娱情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说一切有部作为部派佛教中成立较早的学派,其"三世恒有,法体恒存"的宗义代表了佛教运动观的早期理论形态。有部的宗义发源于对原始佛教经典中法相的相摄、自相、共相等关系的研究,而具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理论内涵。由"无常"而推出"恒有",以"恒有"来论证"无常",是有部对动静辩证关系的独特理解。有部运动观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论证模式被后来的大乘佛教所继承和发展。从原始佛教的"诸行无常",到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有",再到大乘中观学的非断非常、动静双遣,反映了佛教运动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跨越时空产生惊人的契合,但学界对两者间的内在本质差异缺乏深度挖掘。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切入,通过对比辨析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可探究两种意象观在意象选择、象与象间、意与象间的内在本质差异,从语言体系、哲学观等方面可探究造成差异的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在比较中方能瑕瑜互见,相互间的互补对接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