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民化进程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制度僵持问题。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地方政府统筹和家庭结构流变的三重影响。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跨越城镇化经济和制度的双重门槛。实践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工作面临产业形态、保障体系、资本积累的外部约束和职业能力、合法身份、住房供给的内部局限。提升市民化工作实效,应明确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的角色定位、打造空间与规划统一协调的总体布局、推进管理与服务协同并进的体制改革和构建大城与小镇梯度分明的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文章主要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对城市发挥的积极功能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作一概述,并从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视角分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就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6年7月,国家民委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2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位列第一批5个国家示范城市之首.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课题.面对这个新课题,武汉在行动. 相似文献
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据2002年2月 20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截止2001年底,全国约有78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6.39%。这其中也包括了为数不多、但却非常有特殊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各地区间、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农村的少数民族也同汉族一样大量进入城市。他们与汉族流动人口有共同的地方,即大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同时,又与汉族流动人口有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在语言、宗…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成和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在内容、范围、方式方面均应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城市民族工作应更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 ,注重法制建设 ,注重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建立起更有效的机制 ,从而有效地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并保障少数民族应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及规模增大,多种城市治理难题凸显并给相应部门民族事务治理造成多重压力。在万众创新及技术革新浪潮下,“互联网+”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的融合为解决当下民族事务困局提供解决之策。为突破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多重阻碍,本文以宜昌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从资金供应、协同治理网络化等角度探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网络化的实现路径,以图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和有悠久历史的文明都市,对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每年有流动人口60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3万人左右。在长沙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既有来自本省民族地区的土家、苗、瑶、侗、回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四川的藏族和羌族,青海、宁夏、甘肃、山东、河南、辽宁、云南等地的回族,广西的壮族,还有部分是来自内蒙西的少数民族同胞。外省来长沙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上以经商为主。本省来长沙的少数民族以到各种企业打工为主。在外来少数民族中,也有极少数是无合法证件、无正当生… 相似文献
9.
10.
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入对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较大影响,致使城市民族关系的发生主体与涉及范围增加.在厘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对城市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不要忽视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两个层面系统解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提出应构建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控新机制,认为其应该由事前防范预警机制、事中排解应对机制、事后处理弥补机制组成,尤其应重视事前防范预警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从宏观上决定我国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大家庭。目前少数民族已遍布全国98%以上的县市,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中城市,其区位优势、较快的经济发展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西部边疆和中部山区进入城市之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权利常常得不到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不容忽视,本文在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实践层面上,社会资本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一种重要因素.依据群外社会资本和群内社会资本这种二分法,具体阐释它们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过程中具有的双重意涵.并且,着重从群外、 群内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 互惠性规范、 信任合作等方面,分别剖析它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机理.逐步提升群外社会资本增量,能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发展资源不足问题,并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在厘清族群、民族、种族和边疆几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中国自民国时期的边疆社会工作到如今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类型化的方式探讨了当前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务状况,从而展现了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历史图景.最后,本文也对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合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到城市经商、学习、工作.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3456”服务模式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近期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较之汉族,在一定意义上,我国少数民族确属社会弱势群体.我们知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对比存在是社会矛盾冲突产生的重要诱因,而在多民族国家中,真实的或者被认知建构的强势民族群体与弱势民族群体则是引起民族对立、民族冲突,甚至民族仇杀的根本原因之一.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本着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涵盖范畴及其对象帮扶加以辨析.唯其如此,才可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社会民众思想认识,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认知环境;也可以明确帮扶对象,从而有效地帮助和支持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首先归纳了公共服务供给中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部门失灵的表现形式,指出公共服务供给应实现主体多元化。在分析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状况后,提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基本模式: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为辅助,最后对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实施这一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环江毛南族为例,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发展困境,从生育制度、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生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城镇化过程等方面给予了原因分析,最后指出对于存在人口危机的少数民族,通过适时调整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合理引导其生育观念、发展旅游业和就地城镇化等可以有效化解其人口危机. 相似文献
19.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受不同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与保护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法律制度缺失、资源整合不足、传承断层风险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以及治理理论为依据,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实施融入时代主题,与新的思想理念相融合;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与完善体制机制相融合;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与人才队伍培养相融合的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国家治理体系理论为视角,在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中,探讨完善以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分析研究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区互动关系的自我认知和主题阐释,系统阐释中央集中统一指导下“俯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和运行机理,全面分析民族自治区自治发展上“仰视”单一制统一多民族国家集权治理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把握两者互动的基本主题,系统认知中央与民族自治区政府互动关系的内在逻辑和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