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农”作为国内异地迁移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感知与规划明显不同于农民工以及在原居住地务农和迁入地务农的农民。为从社会文化层面探讨“农民农”养老规划的深层意涵,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江阴市C镇14户“农民农”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农”更加青睐回乡养老,并依靠自我和家庭支持,形成了一套“资产重塑+保障优化”的实践逻辑,但其中却隐含着“备而有患”的风险,亟须政府的补位支持。对此,户籍地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农”的经济支持和环境支持,在保障“农民农”持续稳定增收的同时,创建安全宜居环境。现住地政府则应注重对“农民农”的制度支持与情感支持,增强政策操作层面的包容性,建立起社区与家庭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光绪二十二年,蒋黻、罗振玉、朱祖荣与徐树兰四人不谋而合,均求助于汪康年,欲兴农事,倡农学会。务农会依托汪康年、梁启超及《时务报》馆在士林阶层中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聚集了一定的人脉,且筹措到一笔数量可观的经费。会报《农学报》首刊内容,与此前《时务报》中文论多有重合;同时借助《时务报》庞大的销售渠道,《农学报》在办报不易的晚清社会取得了立足之地。可见务农会与《时务报》馆间之关联。然《时务报》停刊后,《农学报》仍存,且前后长达近十年之久。在封报禁会的时代背景下,朝廷仍准农学设会、设报,实因其乃中国农政大兴之兆。  相似文献   

3.
唐是创作与评论两栖的诗人兼批评家。在九叶诗人群体中 ,唐的美学追求有着鲜明的个人风彩。作为诗人 ,他积极的从事新诗形式的试验 ,作为批评家 ,他注重审美的印象批评 ,他把批评当作“一种感情的旅行 ,一种沉思的试验。”1他既重视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探索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提升 ,又注意观察诗坛的创作动向 ,对同时代诗人的创作活动加以审美的观照 ,由这样的艺术实践出发 ,并经由与中西方文论资源的结合 ,唐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一、“融合”——唐诗学观的一个基本点  唐曾说 :“诗人的最高理想该是人我不分 ,浑然一致 ,生活经…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发生了以"非转农"为实践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主要涉及三类具有明显区分度的群体,分别是:农村籍青年大学毕业生群体、实现"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资本下乡形式的老市民群体。"非转农"的逆城市化,蕴藏着不同的逻辑动因,在"国家——社会——个体"的结构性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非转农"的本土实践表明,当代中国逆城市化不是对城市化的阻碍与反叛,而是对城市化的促进与调整,并将从根本上提升当代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华岗,曾用名刘少陵、林少侯,笔名华西园、华少峰,晓风等,是浙江省衢县(原龙游县)庙下公社人。1903年6月9日出生在山区,父亲华三铭务农,母亲操持家务。家中贫寒。父亲性格耿直,思想开明,虽只读过几年私塾,但喜爱阅读报刊,关心时事。他对两个儿子早年参加革命是支持与同情的,在旧中国为此而受到各种非难。华岗兄妹五人,大哥务农,三弟  相似文献   

6.
一 我走近肖斯塔科维奇,缘起于《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一书的撰写. 在我与唐达成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我感觉到唐达成的经历对中国文学史的弥足珍贵,多次劝他撰写回忆录.但每次都被他"假以时日吧"一词推托.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当然不难理解唐达成这种等待中的无奈与苦涩.  相似文献   

7.
我走近肖斯塔科维奇,缘起于《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一书的撰写。 在我与唐达成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我感觉到唐达成的经历对中国文学史的弥足珍贵,多次劝他撰写回忆录。但每次都被他“假以时日吧”一词推托。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当然不难理解唐达成这种等待中的无奈与苦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贫困地区,从1985年起,就开始了有计划地进行扶持与开发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这应当说是推行“扶贫致富”战略的胜利,但是人们对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认识不足,因而有必要就其战略意义、发展阶段、重大战略抉择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一、“扶贫致富”战略实质是反贫困、振兴中华、实现社会公平的战略对我国的贫困地区进行扶持与开发建设,我认为这实际上足在推行一种“扶贫致富”战略。这种战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张明 《天府新论》2015,(3):88-94
农地租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存续和发展。唐中叶至宋代的租佃制度作为唐宋之际诸多变革中之最著者,它不仅是简单的对前代的自然地延续,更展现着新的时代特征:在国家保障产权关系明晰的政策思想前提下,以契约形式结成的租佃关系成为唐中叶至宋代农地租佃关系的主导形式。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租佃制度本身是一种调节机制,它可以给贫穷但却很勤勉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有效地减少了社会地不平等及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0.
《龙祠乡约》是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忠显、唐兀崇喜父子协同村中耆旧于元末至正元年(1341)共同制定的一部乡规民约。该乡约言简意赅,仅有1072字,但其所蕴含的伦理学信息却异常丰富。该乡约滥觞于北宋嘉祜二年(1057)吕大钧所定《蓝田吕氏乡约》,但颇有增损,尤其是乡约凸显了濮阳西夏遗民在乡村建设中提倡节俭、杜绝奢侈浪费、尚贤、乡社经济公开化、惩过奖善、务农富民等思想与举措,而且一度在河南濮阳西夏遗民中得到执行,流风所及,对于促进乡村建设、美化社会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祚民传略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孙祚民是知名的历史学家。有人说他的成就,得自过人的聪慧。其实,最可道出个中缘由的是如下有名的诗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孙祚民,原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23年出生在一个“生齿繁茂”的大家庭。伯父在乡间务农,父亲在龙口经商,经济状况还比较宽裕。但是,在20年代末世界经济危机浪潮的冲击下,父亲的商事因严重亏累而破产,家计也随之衰落。孙祚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原籍度过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两税法集中体现了农商社会经济性质,实现了由重农抑商农本社会向重商轻农农商社会的转变,推动着唐后期社会向着农商社会发展.两税法之争实质上是农商社会农与商的社会地位之争.传统儒家崇农抑商治国理念日益落后腐朽,已经成为唐以后农商社会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论王和顺     
在辛亥革命的灿烂群星中,王和顺经历独特而闪耀着异彩,他既不同于那些负笈出洋、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知识分子,也不是飘洋过海、寄人篱下、渴望祖国强大的华侨赤子。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会党首领,反抗清朝失败流亡海外,追随孙中山革命,成为指挥一方武装起义的将领。王和顺,广西宣化县二圹那造村人(今南宁市东北郊),壮族。他出身贫苦,世代务农,1872年出生,1934年病故。他青壮年时期参加过旧式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学校——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这些学校,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读书与劳动并重,能够真正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密切結合,理論与实践的密切結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农,晚年长期住在他的家乡湖南衡阳县的石船山下,因而后人又称船山。王夫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封建社会末期,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向变种的孔学——程、朱理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无情的批判。在儒法斗争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 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被称为“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封建社  相似文献   

16.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邹志方先生新著《浙东唐诗之路》潘承玉清风明月之夜,读到邹志方先生的《浙东唐诗之路》,深深感到,他在一个并不宏阔的空间里再现了千年以前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一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就神在这里有最丰厚的文化积淀。宋以来直至近现代...  相似文献   

17.
李军 《西域研究》2008,(2):128-129
樊明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俄关系史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特别是唐努乌梁海问题的研究,<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是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积十几年之力完成的科研课题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 当前,在我国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之间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另一种家庭形式。它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调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在各大城市近郊或矿山、企业附近形成的半工半农、以农村为主的家庭形式。在这些半工半农家庭中,大多数家庭主要的劳动力(丈夫)在国营厂矿、企业工作而家属却在农村务农。特别是在全国解放之后,由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批在矿区和企业附近的农村人员被国家征用后又转成国家正式职工,因而在厂矿企业附近的许多村庄就形成了半工半农的情况(当  相似文献   

19.
论明代市民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文人,如果追溯一下历史,应该是自有城邦以来就产生了。那么在中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开始算起,也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市民文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前三千年一直是处于朦胧不发达状态的,只有到了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唐代,才一跃而引人注目。中唐俗讲、变文、市人小说等市民文艺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市民文人队伍壮大的标志之一。宋、元两代在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到了明代,由于科举的吸引,加上明中期江南地区出现农  相似文献   

20.
一兆麟生平李兆麟,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张正宗、张玉华、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今属灯塔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上学时,读书刻苦勤奋,都称他为“小秀才”。父亲去世后,家境贫困,兆麟虽在家务农,但劳动之余,仍攻读不倦。他在书箱上刻有“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大字,可见其志向远大。李兆麟有强烈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