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 ,国家行政管理运作中法律保障意识是否得以树立起来 ,需要从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中去思考。法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怎样把握 ,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运作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否可以弱化法律保障 ?在这方面 ,苏联、中国两国建国初期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改革成败的比较,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中,必须解决好“抓住经济改革本质”等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日两国的法律改革 ,不仅使延续 2 0 0 0余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 ,中国实现法律近代化 ,日本建立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而且对后世的法律改革影响深远。分析两国的近代法律改革我们不难看到以下特征 :具有相同的改革方法与不同的改革效果 ;相同的历史背景与并不完全一致的改革动因 ;存在差异较大的政治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不同的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存在不断融合的趋势 ,学习、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法律改革与法律移植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 ,切不可盲目照搬别国模式 ;法律改革对未来法制建设的影响程度是评价和衡量其成效的重要标准 ,要注意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重要历史时期的法律改革轨迹与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 ,这对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的法制建设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通过引进外资加快本国经济独立发展和由此加深本国经济对外依赖性乃至丧失自主权的例证并存,其关键在于推行怎样的外资政策。战后日本通过引资实现经济赶超并避免外资垄断日本经济的做法值得重视。中日两国在对待外国直接投资的态度、引资优惠条件、技术引进的做法、引资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度以及执法力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以积极应变的态度调整外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越南两个国家的改革之间有许多相似点和差异性。研究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改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改革的现状、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在内外压力下开始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近代日本法制现代化起步略早,法制现代化比较深入,从法律体系到法律制度,再到法律观念,循序渐进,较少反复,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法制现代化;而近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起步稍迟,比较被动,整个过程反复较大,宪法及行政法规反复出台,缺乏稳定性,法制变革较多局限于法律条文及制度,基本没有涉及法律意识和观念,法制现代化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7.
胡晓鹏  马蕾 《社会科学》2002,27(8):23-27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和体制转轨 ,但两国改革所面对的国情不同 ,改革所选择的方式、路径不同 ,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国际学术界对中俄改革的进程与成效有不同的解读 ,但一般以肯定中国改革的为多 ,支持俄罗斯改革的为少。本文从中、俄两国不同的经济转型方式大前提出发 ,比较两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其路径选择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俄经济转型的绩效状况  相似文献   

8.
地方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层次,受到一国行政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美国地方治理具有高度自治、多中心的网络合作、治理对象的公共性与回应性、治理技术的高信息化等特征;中国地方治理则表现出弱自治、单中心主导的有限合作、治理对象宽泛且缺乏回应性、治理技术的低信息化等特征。尽管发展阶段和路径不同,中国仍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美国地方治理实践中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推进中国地方治理实践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与1945~1949年的中国所爆发的恶性通货膨胀,是人类有史以来两例最经典的恶性通货膨胀。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尚未有学者对此展开比较研究。比较两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可知:虽然两国恶性通货膨胀具有诸多共同特性,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国货币发行量与物价涨幅有别和通货膨胀恶性程度不同两方面。通过对纸币发行量、物价上涨幅度、汇价贬值程度等几方面数据分析可知,中国恶性通货膨胀较德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普及了马列主义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确立了“双百”方针的文艺发展方向 ;改革了旧教育体制 ,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体制 ;营造了健康文明、进取向上的社会风尚以及弘扬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全球化浪潮,西方文明开始崛起。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日两国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和万事太平,在进入近代前都曾有过一段相当长的锁国时期。比较两国的锁国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闭关锁国是实质性的,有着深厚的经济文化根源,因此难以形成近代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而日本的锁国只是形式上的,本质上却是开放的,并由此培育出适应近代化要求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磊  冯玺 《理论界》2007,(8):142-144
关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美两国所关注的问题和发展的理念与思路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从教育立法、教育公平、双语经费和双语教育四个方面对两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方面进行客观的比较,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中后期,面对危局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全球化大势,中日两国的改革派都先后制定了各自国家的应对战略。其结果是中国的应对战略失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日本的应对战略则成功了,很快跻身为世界一流强国。造成这种不同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环境,对于德育功能的发挥和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学校德育建设和研究也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对中关两国学校德育环境优化进行对比研究,时于我国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茹莹 《齐鲁学刊》2003,(1):133-138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1 945年以前的美俄 (苏 )对华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在华扩张方式而言 ,美国强调经济的扩张 ,俄国则注重领土的控制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这一战略传统 ;在如何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 ,美国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度虽然是积极的 ,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过 ,无论是美国 ,还是俄国 (苏联 ) ,在其各自政策的背后 ,国家利益都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黎见春 《兰州学刊》2006,20(5):79-82
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因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为当时的中心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又为建国初期独放异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全新内容。其基本经验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贯彻“双百”方针,发展繁荣文艺;反对迷信与愚昧,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事求是,尊重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双百”方针,科学开展思想批判与学术争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纳入民主和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中韩两国虽然选择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把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为各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确保经济主体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反垄断法的积极作用.所以系统比较中韩两国的反垄断法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执法机关和法律责任,必将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反垄断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法定理由、群众和基层组织意见(民意)以及党的政策三者是判决离婚与否的主要依据,且各自功能不同,政策在案件审判中占主导性地位,民意可以左右案件审判的进行,法律只是判决理由形式上的补充。解放初期江西省永修县人民法院的婚姻判决书及各地同期的婚姻诉讼案卷,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特殊时期婚姻诉讼案件判决依据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了解建国初期的婚姻审判乃至整个司法审判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Japanese Guiding Essential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y and its expIication of some part in mathematics were issued in 2009 .The content standards of the usag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Iogy in high sch...  相似文献   

20.
论中日两国传统史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中日两国史学的“同中之异”,有助于史学理论、史学史以及一般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学的发展呼唤中日史学的比较研究。官方修史是东方史学区别于西方史学的最明显特征,日本官修史未达到中国官方修史的成熟、丰富及连续不断,却具有修史主体不限于天皇朝廷名义的特点。日本的历史理念,具有不认可政权鼎革、较早形成一种“国家意识”,以及将天皇血统绝对化的“神皇正统”论等等思想,这对日本史学发展和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