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诗研究程度的深化、细化,已鲜有拓荒性的力作诞生,众多学者为出新、求变,或沉潜于新诗细微处取证,或跨学科嫁接新的学术生长点,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研究视域,但亦使新诗研究陷入僵枯的历史考证 和文学性稀薄的社会文化研究之中.日前,吴井泉先生出版的<现代诗学传统与文化阐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阐释>)摈弃从五四出发的传统新诗研究范式,将聚焦点移至20世纪4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三个新诗相对成熟、稳定、多元的发展阶段,从诗潮、流派、重要诗人三方面逐层递进地绘制诗界版图,多层次探寻新诗传统形成期各种诗潮相互对抗与和解的动态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吴井泉 《学术交流》2008,2(1):144-150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诗学为主流的现实主义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西方和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浸润下,尤其是从"左联"革命诗学和毛泽东的<讲话>中汲取灵感和理论资源而生成的.它既发挥了革命诗学的"理知主观"之长同时又吸纳了"客观写实"之优点,其理论构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其身上凝聚着两极对立中的审美偏移倾向;二是主观的楔入,现实主义诗学内在张力的凸显;三是对情感的肯定与认同,呈现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学的主体核心部分即训谕性也就是主观的人文理解要远远偏重于客观的真实性.这是延安诗学与其他的现实主义诗学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自吴雁南《清末社会思潮》问世以来,对社会思潮的探讨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并出版了相当一批研究专著。然而就已出版的论著来看,以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为题进行专题考察的专著却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实与全盘西化思潮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因为全盘西化思潮乃是五四以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重要一支,是全方位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历史的一把钥匙。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以下简称《思潮》)一书的出版,庶几可以弥补相关研究中的缺憾,堪称该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部分报纸的主要版面代表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副刊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主进步的思想,这种副刊与正刊背道而驰的状态被称作“半拉报”。“半拉报”现象在中原两次出现,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政治势力之间的角逐与力量消长,酝酿了相关文化的生存环境;作家兼报人的责任意识,打造了传播进步文化与民主诉求的阵地;历史文化的积淀融入独特的区域氛围,成就了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7.
张西平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导论》以全球史的观念和史学史的理念勾勒19—20世纪中国典籍西译的历史,挖掘中国典籍外译的本质,提出比较文化理论是典籍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西方汉学文献学"的概念框架下,论列四百多年典籍西译的书目。此著不仅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邵朝杨 《学术交流》2007,(10):188-189
张跃军教授的新书《美国性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实用主义诗学》,是中国内地迄今为止威廉斯研究的第一本专论,它将威廉斯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探究置于广博的传统哲学与漫长的人文探索背景之中,为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我国现代文学在西风渐进的环境下,思索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等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加汉·拉马贾尼的《混血的缪斯——英语后殖民诗学》一书,评述了爱尔兰、非洲、加勒比、印度,以及西印度群岛等代表诗人的诗歌。这本书的贡献在于明晰了后殖民诗歌的边界,提高了后殖民诗歌研究在英语后殖民文学中的地位。无论是他的整体考察还是个案研究,都为我们研究第三世界诗歌和少数族裔诗歌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上,广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着不是随国民党去,就是同共产党走的历史性抉择.他们不仅要忍受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和飞涨的物价所造成的生活上的痛苦,而且还陷入到了由于连绵不绝的内战导致的精神找不到出路的烦闷以及对未来社会无法判断和把握的恐慌之中.这种苦闷与恐慌直接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立场的改变抛弃国民党,倒向共产党,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徐行言、程金城合著的《表现主义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近几年 ,随着后新潮小说、“先锋小说家”的实验日益令人瞩目 ,不少批评家似乎已把目光移向当今仍活跃在西方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界的“后现实主义”思潮或运动 ,而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已逐渐由“热”到冷。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对现代主义尤其是与“五四”新文学相伴而生的中国表现主义文学始终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已有的成果也主要以单篇文章或个别章节的形式出现 ,论者大多浅尝辄止而少见持续深入的研究 ,因…  相似文献   

14.
蒋寅先生有感于古代文论研究贫弱的现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都为一集,名之曰《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以下简称“蒋著”),200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涉及了古文论研究中亟待正视的问题,读后很受启发,其大至研究的目的和态度,小至用一条十分有力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均展现出作者成熟的思考和扎实的功力。前辈学者王运熙先生谆谆告诫后学,学习古文论一定要和文学史知识相结合,自己经过从教十年的体验,深感此真是至理名言。举凡在古文论领域做出较大成就的学者,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史功底,否则,会将一部文论史写成一部“相斫书”,脑中盘旋着…  相似文献   

15.
何方昱 《求是学刊》2008,35(2):139-144
20世纪40年代,<思想与时代>月刊社关于建都问题的讨论,主要在历史学家钱穆、贺昌群和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沙学浚等人之间展开,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而谋全国均衡发展则是学人的共识.这场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学理性质的讨论,但由于<思想与时代>及其同人的特殊地位以及战后的政治环境,又赋予论争以学术之外的含义.其问亦彰显学术与政治之间一定程度的互渗与互动.  相似文献   

16.
杨洪承 《阅江学刊》2012,4(3):146-14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现代小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与一个重大历史的开端有着密切关系。晚清以降,国门开启,受维新变革的时代大潮影响,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倡导“小说界革命”,本在宣传其政治革命的思想主张,无意推波助澜了新文学的应运而生,从此也拉开了现代小说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关龙艳 《学术交流》2008,43(5):166-169
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歌独树一帜,被称为"温李新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群体用全新的审美视角与价值尺度,将"温李"一派精致绮丽的风格、朦胧迷离的意境、感伤缠绵的情调与西方的诗学理论相结合,开掘出新诗的艺术特质.可以说"温李新声"唤醒了新诗的旧梦,同时现代诗派也用现代的眼光照亮了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歌.  相似文献   

18.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1,27(5):124-126
在新世纪启程不久的有限时间间隔中,要认真回顾、反思、掂量和定位鲜活的20世纪中国文学,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冒险性。由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李继凯教授领衔,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历时多年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其结项成果即为58万言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以下简称《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文拟对《创  相似文献   

19.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20.
吕刚 《唐都学刊》2008,24(2):112-116
现代汉语诗歌自诞生以来,其本体建设在语言与形式方面展开过两次重要的讨论与建构工作,都未竟其功.尤其是在语言文字的诗性挖掘与建构方面,诗人与诗歌理论家大都缺乏自觉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