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1年4月1日,他出生在印度,后来随儿子定居英国。11年前妻子因病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那段时间,他觉得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每天枯坐在屋子里,看着妻子的遗像发呆。一天,他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跑步,便决定自己也去试试。第二天一早,他来到公园里,在朦胧的星光中开始  相似文献   

2.
真相     
邓笛 《老年世界》2009,(18):1-1
列车行驶。车厢里挤满了人,座无虚席。在一个临窗处,坐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儿子。这位老人的儿子看上去有三十多岁了,一路上十分兴奋,不时地冲着窗外的景色大呼小叫。  相似文献   

3.
天际无月,寒冷的北风吹动着墓碑前的枯草,老人把脸紧紧贴在冰凉的墓碑上,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老人没有流眼泪,他的泪已经流干了。儿子为他而去,老人企盼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平平安安,远离痛苦,远离灾难……  相似文献   

4.
罗云 《老年人》2005,(1):16-17
刘相国老人家住湖南石门县夹山寺附近。年轻时,他也是一条汉子,妻子早年去世,他含辛茹苦,照样把4个儿子抚养成人,而且一个比一个健壮结实。刘相国有眼光,深知农家娃唯有读书才有出息。为此,他节衣缩食,不惜砸锅卖铁,把4个儿子送进学校,都念完了高中。而后,又一个个给他们找工作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宁乡县坝塘镇麻田村,一幢座北朝南的独户农舍里,住着103岁的女寿星刘熊氏。来到寿星家,她正在接电话,说话声若洪钟,底气十足。她身高一米六左右,银灰色短发齐肩,梳理得整整齐齐。放下电话,她满面笑容地打招呼,手脚灵便。更让人吃惊的是,她脸色红润,居然少有皱纹。老人一生操持家务,聪明能干,不但能烧一手好菜,而且纺纱、织布、绣花、裁剪样样出色。她爱好广泛,对绘画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平时总是曲不离口。她的记忆力很好,小时候学过的《三字经》,如今还能背得出来。她性格温和,为人厚道,跟儿媳妇从来没有红过脸。她起居有时,饮食有…  相似文献   

6.
2001年2月28日下午,一位老太太来到衡东县人民法院,将一面绣有“为民作主,秉公执法”的锦旗送到了法官刘湘云手里,一个劲地道谢:“谢谢法院,谢谢刘法官!”老太太叫陈素云,今年84岁,住衡东县良种场堰湾村2组,生有两儿两女,均已分户成家。自老伴去世后,她大多是在几个儿女家“吃轮供”。近两年,老人体弱多病,儿女之间为出钱出力的事便互相推诿,老人无奈,只好常住小儿子家。尽管有了安身之处,但老人的日常生活却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三病两痛也难以保证治疗。到后来,连冷暖也没人过问,冬天无以取暖,夏天无…  相似文献   

7.
怨不得孩子     
这几天总有些后代"反叛"的消息映入眼帘。譬如,山东淄博的一个学生因为父亲的"考试成绩能进前三,就给买一双运动鞋"的承诺没有兑现,闹到派出所,要求改名字不再当该"老爸"的儿子。又譬如,贵州的李先生眼看儿子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便在儿子的房间里安装上了监控器。18岁的儿子发觉后,极为不满:"这是在侵犯我的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8.
湖南橡胶厂宿舍里,住着一位102岁的老寿星,她的名字叫李连英。我到她家拜访时,她正在织着毛衣。老人个子不高,只有1.40米左右,但视力很好,且行动自如,脸上居然看不到明显的皱纹,一点龙钟老态都没有。但老人有些耳背,和她交谈得扯开嗓门喊。老人现在与三儿子一家同住,她性格温和  相似文献   

9.
25万双鞋垫     
1989年,是洛阳市洛龙区关林庙村60岁老人高秀兰的灾难年.老伴去世不久,儿子遭车祸也走了,紧接着,儿媳一病不起也随儿子去了.所有人都认定这个家是彻底塌了,祖传的一间小黑屋,值点钱的东西全卖了,只剩下一床一灶,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才8个月的孙女,怎么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导刊》2012,(5):F0003-F0003
在海拔800多米的山东潍坊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庵村,生活着10名留守老人。这些老人年龄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68岁。75岁的彭先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像其他村里的许多青壮年一样。“嫁”到了淄博,女儿也嫁到了山下的一个村子,剩下他和68岁的老伴李守英相依度日。  相似文献   

11.
25万双鞋垫     
1989年,洛阳市洛龙区关林庙村,60岁的老人高秀兰的灾难年。老伴去世不久,儿子遭车祸也走了,紧接着,儿媳一病不起随儿子去了。 所有人都认定这个家是彻底塌了,祖传的一间小黑屋,值点钱的东西全买了,只剩下一床一灶,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才8个月的孙女,怎么过?  相似文献   

12.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你好!我居住的院子是个大杂院,里面有好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孤身一人.他不是没有子女,但他的儿子不和他住在一起(不住我们院),而且根本不来看望老人,更不用说照顾了.老大爷自己有退休金,日常生活都是院子里的邻居们帮助照料,生病也是大伙儿帮着送医院.虽然大家自发、自愿地帮助这位老大爷,但他毕竟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大家都很担心他今后的生活.所以我想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是否可以到法院告他的儿子,让他把老人接过去一起生活,二是如何为老人办理进敬老院的手续.  相似文献   

14.
近访“刘巧儿”文/顾柄枢,张文智电影<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在30年代反封建和50年代拍出电影时,曾两次轰动全国。如今这位传奇人物还在,已经72岁,她平静地生活在甘肃华池县悦乐镇一个叫张湾的村子里。最近笔者走访了这位老人。这里向读者对封芝琴的近况作一...  相似文献   

15.
科室里面一堆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一位很可爱,但是有点老年痴呆,不停问其他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她儿子一边看报纸一边头也不抬地答曰:“医院.”老人说:“哦,吊完这瓶水我要回家了.”过了5分钟,再问,过了再问再问再问.我看着她两鬓斑白的儿子坐在阳光里耐心地一遍遍回复,因为不回答老人就会心慌害怕,辗转不安.  相似文献   

16.
慧卿 《当代老年》2011,(7):25-25
社区里70岁的杜大妈,近日病故了。他的独子在办理母亲的丧事时,感到人手不足,于是便找出母亲生前保存的一张《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卡》,按照卡上的联系电话,打给了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请求派2个人来帮忙。因为联系卡上为老人提供的六项服务中,丧事服务就是其中的一项。可是电话那边的回复,让杜大妈儿子失望了。工作站协理员告诉他,社区工作太忙,抽不出人来。放下话筒,老人的儿子真想痛哭一场,自己母亲退休这么多年来,他可是第一次求助于社区,没想到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7.
某老人,86岁,丧偶,身体健康,有三个儿女,目前与三儿子居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均在外打工,仅农忙及逢年过节时回家,留下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孙子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冯仁全夫妇有一个6岁的儿子叫冯海宇。2007年10月,冯海宇一个人在外面玩耍时,被人贩子拐走,从此音讯全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冯仁全夫妇竭尽全力寻找孩子,但都没有结果。正当他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他们意外地听到了一个消息。在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叫小龙的孩子,只有4岁,也意外失踪了。但是8天之后,他却又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家中。大家都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好奇,而冯仁全夫妇更是把找到自己儿子的希望寄托在了小龙身上。那么4岁的小龙和冯海宇之间有什么关联吗?他能否帮助冯仁全夫妇找到他们的儿子呢?而小龙在失踪的8天里,又遭遇了怎样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稚嫩的离合     
第一次见到刘耀佳老人,是在芳村区胺口客运站附近。那时候,老人正呆坐在马路边黯然神伤,一身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尘土。老人是广东高州曹江镇溪朗村的农民,今年62岁,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9岁。2003年10月17日上午,他在广州街头当街宣称愿意将自己的亲生孩子送给好心人领养。  相似文献   

20.
晚上牵着孩子上楼梯,黑夜静得出奇,人们都躲在防盗门后回味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悲伤,于是这楼梯便显得更加窄长了。我开始给孩子唱歌,只要歌声一起,楼梯的灯便亮了,儿子的脚步也"噔噔"作响。我的歌声停止,楼梯的灯光在儿子的脚步声里依然璀璨不熄。儿子便会问我:"爸爸,灯泡是不是有耳朵,一听到你唱歌就会发亮啊?"儿子那时候还不到3岁,我不能跟他解释声控灯的原理,于是告诉他:"是的,每一盏灯都有一只耳朵,在那里听我们说话、唱歌。只要你心里高兴,跺跺脚、唱唱歌,它就会眨眼睛,一眨眼睛,就亮了。"我和儿子都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它让我们感觉轻松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